楊道還文學城博客

傳統學術之我見:從
daohuanblog。wordpress。com看過去的。
正文

有教無類 1

(2023-01-18 06:25:48) 下一個

“有教無類”的英文翻譯

楊道還 9/25/2020

周有光說,加州某大學,鐫有孔子“有教無類”的英文翻譯。起先是辜鴻銘譯,後來有爭議,另外重譯重鐫。但我認為前後這兩種翻譯都未為妥當。

辜鴻銘將“有教無類”翻成,“among truly educated persons, there is no discrimination”。 這句話實際上是在翻譯,“人啊,有教無類”,或,“有教的人是無類的”。教化之下的人無分別,也就不應有貴賤一類的區分或任何歧視。但這句翻回中文,帶有人可以分成有教(養)和不教兩類人的意味,不講貴賤,但有貴賤的意味在裏麵。《論語》有,“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難與言”,應是認識和思維分岐很大,或沒共識、或不懂道理,所以難於交流。這樣地方的小孩子,應該是屬於不教一類的,但孔子也教。

有人認為辜鴻銘這樣分是不對的。爭議一番,“有教無類”就翻成了,“teaching knows no bounds”。這句實際上是在翻譯,“我呀,有教無類”,或,“教無類”。這句話不區分學生了,但翻回中文,又有教學無拘束,言論絕對自由的意味。這與《論語》裏,“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和“子不語怪、力、亂、神”,又不同調了。

《禮記·學記》講,“雜施而不孫,則亂壞而不修”。教和學有規律,知道no bound,還要知道有絕對的rules。不該教的內容、不按照規律而來的教,學生聽不進去,白費力氣;而學生一旦聽進去,就誤人子弟:學生“亂壞而不修”,學成了半瓶醋、三腳貓,改起來就很難,如果還能改過來的話。所以這個翻譯,不僅自己的內容不能成立,而且是厚誣古人。這些都是些什麽人?!(楊道還原創,版權所有,轉載請注明wordpress鏈接)

如果考慮這句話是“我認為,有教、無類”的意味,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對社會中每個人而言,教育本無,卻固當求其有;類別本有,但應須處之無。至於英文翻譯,有待達者。

朱熹注“有教無類“,說,(教育)不應因學生貴賤、種類不同而有教和不教。又說,這是因為教育的目的是導人為善,而每個人都可能為善,不是性惡到底的。這個解釋將德性教育的目標提出來了,對學生的各種分類對待、歧視,就被釜底抽薪了。上節的解,是朱熹解釋的推衍。朱熹的話也符合孔子對見互鄉童子的解釋。

當然哈佛的人講,有些人生來沒道德。這樣的研究是有趣的,但結論嘩眾取寵,令人不敢恭維。哈佛機器的精度,總還是有限的,人家要是還有那麽一點點,你探測不到呢?深一點兒講,哈佛的機器又從何處得來道德標準呢?合乎這個機器的標準的人,是道德楷模嗎?是誰的道德楷模?這是個現代版的相信尺子不相信腳的笑話。

現代的知識教育,是有類的。但現代教育並不以導人為善為目的,而是通才教育、公民教育、職業教育、以至於有目的性的定向控製教育,所以與“有教無類”不同:不以善始,也不求其善終。知識教育,或可以作到非善非惡,但傳達的隻能是條件反射。吾兄老幾曰:“不學而知,是為良知。凡所學所聽,皆為洗腦。”言談微中,一至於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