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四川紅塵洗夢
讚 傳梵音於禪話,播大悲於有緣,巨著巍巍,功德如山
第六節 東山法門
弘忍大師在破頭山接受道信大師的衣缽,成為達摩佛學院第五任院長後,繼續留在師父身邊深造並服侍師父。公元651年,道信大師去世,弘忍大師自然就成為了破頭山正覺寺佛學院的一把手。
道信大師在時,正覺寺佛學院學僧就超過五百人了,弘忍大師接班後,前來報名入學的人更是絡繹不絕,每間教室都擠得人滿為患,小小的正覺寺已經不能容下這麽多的人了。要知道,他們都是靠自己勞動自己生產來養活自己的。人一多,吃喝拉撒、學習、教育、管理等等都是問題啊。看來,得另外修建佛學院來安頓這些學僧才行啊。於是,弘忍大師決定在破頭山正覺寺東邊十來裏的地方,一個叫做馮茂山的山上,重新修建一個佛學院。馮茂山因為在破頭山東邊,所以又叫東山。這也是個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的地方。
弘忍大師要在東山修建佛學院的消息一傳出,幫忙的人如同潮水般嘩啦啦的就來了,官方的,民間的。出工的,出力的,出物的,出錢的。反正那是人多力量大,人多好辦事啊。
公元654年,初具規模的東山寺終於在大家的努力中完工了,弘忍大師也正式移居到了東山寺佛學院上課。
弘忍大師在師父道信大師還在世時,就已經被特許可以代師行教了,由此可見弘忍大師不論是道德品行還是佛法禪道,都是出類拔萃的,都是足以為人師表的。道信大師去世後,弘忍大師更是一株獨秀了,現在又有了自己單獨上課的佛學院,弘忍大師更是大開法門,不論來求學的人根基如何,弘忍大師都能廣授禪道。所以四麵八方前來找弘忍大師參學的人那是絡繹不絕。以至於東山寺佛學院學僧超過七百人,全國各地前來參學的信徒每個月都超過千人,終至於“道俗受學者,天下十八九,自東夏禪匠傳化,乃莫之過”。經過弘忍大師二十幾年的努力,道信大師和弘忍大師在黃梅縣所創立的正覺寺和東山寺,終於成為了全國禪學的中心,“東山法門”也成了當時禪宗的代名詞。
弘忍大師在東山寺,除了教學以外,同樣堅持了師父開創的農禪結合思想,要求大家必須勞動,要確保能自給自足。不用去依附誰,也不用去乞討誰。僧眾們聚居在一起,也便於管理。當然,弘忍大師也是恪守師訓,率先垂範,自己長期住在東山上,優遊於山水之間,棲養心神,足不出山,遠離塵世。並且不參和政治,和上層統治階層保持足夠的距離。對此,很多人表示疑惑不解。曾有人就此問弘忍大師:“學問何故不向城邑聚落,要在山居?”弘忍回答道:“大廈之材,本出幽穀,不向人間也。以遠離人故,不被刀斧損斫,一一長成大物,後乃堪為棟梁之用,故知棲神幽穀,遠避囂塵,養性山中,長辭俗事,目前無物,心自安寧,從此道樹花開,禪林果出也。”從這個回答上,我們可以看出弘忍大師傲嘯山林的超凡脫俗之態。這才是禪者真正精神所在,所以,弘忍大師的東山寺才能成為真正學佛之人心目中的聖地。
弘忍大師的東山佛學院越開越紅火,前來報名入學的學僧也是越來越多,弘忍大師馬上就感覺到了以前的教材有點不夠用了,於是,除了四卷本《楞伽經》和《文殊說般若經》以及道信大師的佛學論文《入道安心方便法門》外,弘忍大師又在眾多的佛經中,特意挑選出《金剛經》來作為教材,供學生們學習研究。因為《金剛經》篇幅短小,隻有五千餘字,而且比較通俗易懂,並且深含佛法大意,所以立馬就引起了同學們的高度關注,也強烈的引發了同學們的學習熱情。在佛學院中形成了研究學 剛經》的陣陣高潮。其中,對於《金剛經》的研究學習,慧能同學最有心得體會,並且在往後的學習過程中,發表了多篇學術水平登峰造極的論文,最終使得《金剛經》成為禪宗的必讀課本,成為在中國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大乘佛經。並且和儒家的《論語》道家的《道德經》並列為釋儒道三家的代表經典。
弘忍大師的東山法門聲望越來越高,弘忍大師的名氣也越來越大。以至於深處深宮的皇帝都知曉了弘忍大師的大名。唐顯慶五年,公元660年,唐高宗李治下詔,派出使臣來到東山寺,請弘忍大師入京見駕,弘忍大師毫不猶豫的就拒絕了。在這一點上,弘忍大師和他的師父道信大師一樣,寧死也不到皇帝身邊去。沒過多久,唐高宗李治再次派人來傳詔,請弘忍大師到京城去傳法。弘忍大師也再次予以拒絕。李治知道後,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對弘忍大師大加讚賞,並且派人給弘忍大師送來了很多的衣物藥石,供養弘忍大師。
弘忍大師在東山寺傳法二十幾年,徒弟眾多,其中有十大弟子最為獲得弘忍大師的稱讚,不過,最終弘忍大師把他的衣缽交付給了慧能大師,並且委任慧能大師為達摩佛學院第六任院長。
唐高宗鹹享五年,公元674年。年初的一天,弘忍大師忽然對身邊的弟子玄賾道:“玄賾啊,我在這個世上的日子不多了,你趕緊去給我準備墓塔吧。”弘忍大師雖然弟子眾多,可是這個時候,那些受到弘忍大師印可了的上首弟子,大都已經前往各自的地盤弘法去了。留在身邊的弟子,此時以玄賾為首了。玄賾雖然公元670年才到破頭山參學於弘忍大師,卻非常謙虛恭敬,敏而好學,對弘忍大師的起居也照顧的非常好,所以玄賾深得弘忍大師的喜愛,也成為了弘忍大師最後印可的上首弟子。弘忍也給了玄賾非常高的評價:“汝與神秀,當以佛日再暉,心燈重照。”正因為如此,弘忍大師才會把建造墓塔這樣的大事交給玄賾辦理。
玄賾聽到師父這樣的吩咐,不禁立馬熱淚盈眶,跪拜在師父的麵前。弘忍撫著他的頭道:“出家人,無需如此,辦事去吧。”玄賾含著淚哽咽著答應了。
玄賾雖然答應了,不過他卻感到了責任的重大。此時,早已代師行教的大師兄神秀因為不被當地官府所容,潛藏得無影無蹤。已經得到達摩佛學院第六任院長任命書和金襴袈裟的慧能師兄,一年多前已經偷偷回到廣州去了。最早受到師父印可而且年齡最大的慧安師兄,此時隱居於終南山。智詵師兄此時在資州(今四川資中)德純寺傳法。師父門下最為知名的上首弟子們天各一方,隻有自己在師父身邊,安排好師父後事這個重擔,自己必須擔起來,也必須辦好,絕對不能出半點差錯。
於是,玄賾帶領師兄弟們,到山上去專門尋找那些天然的方石,並且叫精通建築專業的人負責建設,把墓塔建造的莊嚴而雄麗。
到了二月十四日。弘忍大師叫來玄賾,問道:“我的墓塔修建好沒啊?”
玄賾低著頭答道:“師父,已經建好了。”
弘忍大師道:“我佛如來入般涅槃是在二月十五日,我比不上佛祖,所以不能在這個時候涅槃。”
說完後,弘忍大師又望著玄賾道:“如吾一生,教人無數,好者並亡,後傳吾道者,隻可十耳。我與神秀,論《楞伽經》,玄理通快,必多利益。資州智詵,白鬆山劉主簿,兼有文性。莘州慧藏,隨州玄約,憶不見之。嵩山老安,深有道行。潞州法如,韶州慧能,揚州高麗僧智德,此並堪為人師,但一方人物。越州義方,仍便講說。”說到這裏,弘忍大師拉著玄賾的手道:“汝之兼行,善自保愛。吾涅槃後,汝與神秀,當以佛日再暉,心燈重照。”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二月十一日,弘忍大師在這個俗世的曆程也快走到盡頭了。這一天,弘忍大師召集寺廟的僧眾,語重心長的說道:“吾今事畢,時可行矣。”說完後,便走進早就準備好了的墓塔,麵南趺坐好後,兩眼一閉,便離開了這個俗世。終年七十四歲。弘忍大師和他的師父道信大師一樣,都能提前預知自己離世的情況,從而教門人提前給自己準備墓塔備用,看來,得道的高僧,就是不一樣啊。
弘忍大師一生甘於淡泊,傲嘯山林,對於名聞利養,棄如敝履。所以,他的很多說法的資料都沒能傳下來,現在我們唯一能看到的,就是他的《最上乘論》。不過,這部不足四千字的著作照樣有專家提出是後人偽作。
弘忍大師雖然離開了,但是他的十大弟子卻將他的禪法撒向了中華大地各處,從湖北黃梅縣到河南洛州,到陝西華州,到四川資州,到江蘇揚州,到浙江越州,到廣東韶州。最後,隨著神秀和慧安、玄賾等相繼被皇帝下詔請入京師,成為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的國師,弘忍的禪法終於成為領導全國的佛門正宗,從而一統江湖。
後來的唐代宗賜給弘忍大師諡號“大滿”,墓塔曰“法雨”。
近300年後,宋朝的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準備揮師平定江南的時候,此時,僧人們驚奇的發現,弘忍大師肉身不腐的遺體竟然流出了鮮血,就像一顆顆淚珠一般。寺廟裏的高僧私下裏都說到,江南的李氏政權這次必定會滅亡了。
第三章 牛頭法融
第一節 百鳥銜花
當弘忍大師的東山法門在黃梅縣風生水起氣勢顯赫的時候,道信大師另外的一名弟子也沒閑著,在南京牛頭山弘傳禪法,聲勢之旺,並不比弘忍的東山法門差。而且此人能自創一宗,曰牛頭宗。作為一名能開宗立派的人物,自然不是等閑之輩。
此便是弘忍大師曾經對道信大師說過的:師父的佛法要另外分出一枝。此枝就是牛頭宗,而牛頭宗的開山祖師,就是牛頭法融。
法融,隋開皇十四年,公元594年,出生於潤州延陵(今江蘇省丹陽市延陵鎮)一戶韋姓人家。
法融從小就是個與眾不同的人物。任何人隻要看過法融一眼,保證你能過目不忘。因為法融相貌奇特,異於常人。《續高僧傳》說其:頭顱巨大,五嶽隆起。眉目長廣,顙頰濃張,龜行鶴視,聲氣深遠,如從地出。立雖等倫,坐則超眾。
頭顱巨大,就是說腦袋長得非常大。五嶽隆起,就是說其麵部東嶽左顴骨、西嶽右顴骨、南嶽額頭、北嶽下巴、中嶽鼻子這五個地方都是隆起的。這在相書上屬於非常好的麵相。眉目長廣,就是說眉毛和眼睛都長得比較寬大。顙頰濃張,就是說腦門兒寬臉盤子大。龜行鶴視,就是說走路像烏龜般緩慢但是穩重,看人就像鶴視物一般警覺。聲氣深遠,如從地出,就是說法融說話吐氣非常深遠,就好像從地下深處傳來一般。立雖等倫,坐則超眾。這個就非常有意思了。就是說法融和大家站在一起的時候都是一樣高的,但是如果坐下來,法融就要比別人高出一頭。這種人,想必大家在生活中應該沒機會看到的吧。法融的這個長相,對於爸爸媽媽來講,比較放心,不怕別人抱去,也不怕走丟。因為大家看一眼後都會記得這個孩子是韋家的寶貝。
而且法融從小就是個心地善良的好孩子,對於別的小朋友也好,叔叔阿姨爺爺奶奶也好,他都是同樣的尊敬如一。即使有人惹惱了他,法融也是事後就忘,根本就不會把這些事掛在心上。這種能好了傷疤就忘了痛的人,大家自然樂意和他相處。
並且法融從小就是個狂熱的書迷,到十九歲的時候,竟然“翰林墳典,探索將近。”也就是說世俗的經史子集差不多都看過了,可是法融閱讀完這些書籍後,卻並不感到滿意,感覺到還是不能解決人生的最終問題。於是又去閱讀《般若經》。這一看,法融明白了真空不二的道理。不禁感慨萬分:“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止觀,出世舟航。”
所以,小時候的法融,是個相貌奇特聰明好學謙虛恭敬的好孩子,並沒有輸在起跑線上。
但是,此時的法融已經十九歲了,十九歲,對於現在的人來講,也許剛剛跨入大學的門檻,但是在那個時候,十九歲,那是應該娶妻生子成家立業的年紀了。所以,法融的父母便和當地的一戶很有身份地位的人家定下了婚約,選定了良辰吉日讓法融和那戶人家的千金成婚。
法融得知情況後,立馬就不高興了。自己的人生目標那可是要在佛法中找到自己的本來麵目,怎麽可能娶妻結婚呢?
於是,法融找了個機會,偷偷的離家出走,前往茅山,趕緊在炅法師手下把須發剔除了,然後拜炅法師為師。我已經出家為僧了,總不可能還有誰要爭著搶著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一個和尚吧。
炅法師是佛家三論宗的傳人,“譽動江表,德誘神機。妙理真筌,無所遺隱。”在當時也算是個知名人士。可是,法融跟著炅法師學習三論宗的教義沒多久,炅法師就去世了。法融覺得遺憾不已。不過沒關係,這個世界高手總是不缺乏的。於是,法融便四處參學。先後到了鹽官邃法師、永安寺曠法師、會稽敏法師、定林寺旻法師等人的座下學習。因為自己學習的是三論宗,所以法融去參學的師父們,都是當時三論宗的高手。
不過,就在法融努力學習三論宗教義的時候,南京城發生了一件天大的事,直接影響到了所有僧人的生存。
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輔公祐在南京起兵造反,並自己稱帝,且配置百官,定國號為宋。
有人竟然敢在自己的地盤上造反稱帝,這還了得。唐高祖李淵得到消息後,火冒三丈,立即派出了兩員大將帶兵去討伐輔公祐,一個是自己的侄兒趙郡王李孝恭,另外一個那就是在唐初數一數二的軍事家李靖,也就是傳說中哪吒的父親。這兩個人在唐初都是高手高手高高手啊,李孝恭在淩煙閣二十四功臣圖中排名第二,而李靖排名第八。輔公祐哪兒是他們的對手,幾下就被打得稀裏嘩啦四處逃命,不過最終被活捉,然後被李孝恭斬首。吳越大地又重新回到了大唐的掌握中。
本來這事兒跟僧人沒任何關係的,可是當時的左仆射房玄齡了解到吳越一帶僧尼非常多,再加上輔公祐造反一事,於是從國家長治久安的角度出發,給皇帝上奏:“可依關東舊格,州別一寺,置三十人,餘者遣歸編戶。”就是說一個州,隻能有一座寺廟,而且這座寺廟隻能有三十個僧人的編製,其餘的僧尼,全部遣返回原籍登記入戶,成為普通人。
消息傳來,吳越地區的僧侶一個個都垂頭喪氣啞口無言。更沒一個敢跳起來抗爭的。法融一看,這哪兒行呢。吳越一帶的僧尼有五千多人,要是按照房玄齡的請示辦,那吳越一帶還能留在寺廟裏的僧尼也就兩三百人。那大家還學什麽佛法呢,佛教那還不名存實亡了。
於是,30歲的法融仗著年輕氣盛,立馬趕到京城,找到房玄齡理論,並且給朝廷寫信,反對限製僧尼人數。自然,法融一個人的力量,是阻止不了朝廷的決定的。法融感到非常的失望。但是,法融感到非常的失望,房玄齡他們卻感到非常的高興,因為他們又為朝廷發現了一個人才,那就是法融。大唐的禦史韋挺稱讚法融“詞彩英瞻”,而房玄齡伏其高致。他們都發現法融非常有才幹,於是苦口婆心的勸法融還俗,房玄齡甚至還對法融許諾:“五品之位,俯若拾遺。”意思就是隻要你能還俗做官,五品的官位,隨便你挑。俗話說七品芝麻官,七品,是個縣長,五品,相當於現在的市長一級吧。看看我們現在的公招,就是一個基層的普通公務員名額,大家都是爭得頭破血流的,何況什麽廳局級的崗位。可是對於這唾手可得的廳局級崗位,法融根本不為所動,斷然拒絕。榮華富貴的生活和朝廷中爾虞我詐的爭鬥,從來都不是自己的最終理想。
望著被大量遣散的同道們,法融心裏非常的失落。既然跟朝廷講不通道理,那我還是回去找個清靜的地方繼續讀我的佛經吧。
但是佛教的經典數量非常的龐大,教義也非常的高深玄妙,光是學習三論宗的典籍,似乎已經不能滿足法融的胃口了。於是,為了博覽群書,法融又來到了南京丹陽牛頭山棲霞寺。棲霞寺裏麵雖然有許多同道之人,但是法融的目光卻是離棲霞寺十五裏之遙的佛窟寺。因為該寺有辟支佛窟,裏麵藏有整個江南地區最多最豐富的書籍,號稱“七藏經書”:一曰佛經,二曰道書,三曰佛經史,四曰俗經史,五曰醫方圖符等等。完全就是一個大型圖書館啊。
不像現在,誰要是想看書,網上多的是,書店裏多的是。你不會嫌棄書籍眾多,而是擔心自己沒有多少時間去閱讀。可是古代的人要找到幾本新書看,那是非常不容易的,何況是進入圖書館閱讀呢。所以,法融知道這個地方後,立馬就尋過來了。
可是,對於館藏書籍,任何時候大家都是看管得非常嚴的,尤其是在古代,書寫抄錄都非常費工費力的情況下,圖書館絕對就是看管重地,輕易是不會給那個發張閱讀證進去看書的。所以,佛窟寺辟支佛窟圖書館也是專門安排了僧人輪流守護的。
當然,這肯定難不倒從小就聰明好學的法融同學的。
法融首先打探了情報,負責圖書館管理工作的是顯法師。於是,法融每天都去和顯法師套近乎,不但整日噓寒問暖的,而且隨時都向顯法師請教佛法上的問題。有人來問佛法,顯法師自然是毫不保留的對其講解的。
就這樣一來二去的,兩人自然就混熟了,顯法師在長時間的交往中也發現法融是個不簡單的人物。可是,你幹嘛天天有那麽多的問題來問我呢。要不,我也來問問你試試?於是,顯法師也準備了很多的問題,來考問法融。沒想到這一問,才發覺法融對於佛學的見解,並不在自己之下。
當然,法融的目的並不是顯法師,而是顯法師手中打開圖書館大門的鑰匙。於是,法融就給顯法師寫了一首詩,表達了自己想要辦理閱讀證進圖書館看書的願望。
顯法師經過長時間的考察,覺得法融德才兼備,並不是來圖書館消磨時間的,更不是要來偷書的。於是,就給他辦了張圖書館的閱讀證。
對於一個鐵杆的書迷來講,能拿到江南地區最大的圖書館的閱讀證,法融簡直高興昏了。於是“內外尋閱,不謝昏曉,因循八年,抄略麤畢。”這種機會,法融怎麽會放過呢。
法融這一看就是八年,紅塵洗夢那是深有同感啊,因為光是閱讀禪宗典籍,紅塵洗夢也是花費了九年多時間的啊。
上天對於勤奮的人,還是比較照顧的,所謂天道酬勤也。法融在圖書館如饑似渴的看完書籍後,沒過多久,因為幹旱,又是夏天,自然就引起了火災,一把大火在佛窟寺燒起,延綿五十餘裏,二十餘寺,連同佛窟寺辟支佛窟所藏的七臧圖書,全部燒成了灰燼。這真是中國文化史上的巨大損失啊。萬幸的是,法融已經把裏麵的書籍全看完了,並且把自己認為該抄寫的也抄錄出來了。
此時的法融,那可真是意氣風發,學冠江南。想想看,十九歲之前,他就已經把世俗的經史子集全看過了,後來又遍訪三論宗高手學習三論宗教義,再後來又進入佛窟寺辟支佛窟圖書館,花了八年時間,把裏麵的書籍看了個遍。估計當時的佛教界,已經很難有人的學問能超過他了。所以,就連比法融小兩歲的中國律宗的開山祖師爺道宣法師也不禁對法融讚歎道:“吐言包富,文藻綺錯,須便引用,動若珠聯,無不對以宮商,玄儒兼冠。”
法融此時,可以說是除了禪宗課程沒有見過外(因為圖書館裏麵沒有禪宗相關書籍),佛家的學說,可以說是了解的差不多了。而除了禪宗外,佛教所有派別的學說,都是強調要坐禪的。《楞伽經》曰:今世後世,盡十方諸佛,若有一人,不因坐禪而成佛者,無有是處。法融對此也是深信不疑,“以為慧發亂縱,定開心府,如不凝想,妄慮難摧。”
於是在唐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法融在牛頭山幽棲寺北岩下,另外修了一間茅茨禪室,專門修習禪觀。紅塵洗夢前麵說過,不論是佛家還是道家,都是講究真參實修的,法融學問如此,尚且要長期坐禪,看看我們現在的那些所謂的專家學者,有幾個人的屁股是接觸過蒲團的?
法融待的所謂禪室,四壁空無,隻有一個蒲團,然後就是山岩下的蔓草苔蘚。法融把這些蔓草收集攏來,然後再把蒲團放上去,然後就在上麵打坐,夏天烈日炎炎是如此,冬日寒風呼嘯也是如此,從不添加任何衣物。
不論是佛家還是道家,隻要你一心不亂的坐下去,就一定會出現效果的。對於法融這樣的高手,效果自然就更明顯了。
這一天,法融正在石室中打坐,忽然有一條丈多長的大蛇竄了過來,目如星火,舉頭揚威,並且在石室中待著就不走了。法融根本不為所動,當它不存在似的繼續坐禪。大家都知道,蛇抓獵物,獵物要有所行動蛇才能辨別出擊。可是它麵前的法融一動不動,而且聲息全無。蛇自然無從下手,隻有灰溜溜的走了。
本來牛頭山曆來猛虎盤踞,而且時常傷人,所以山上雖然樹木眾多,但是也沒有誰敢上山砍柴摘野菜之類的,自然也沒有誰敢在山裏的路上行走。古往今來,能打老虎的武鬆,那是比老虎還稀少的。但是自從法融在山上住下來後,不知咋的,山上的猛虎就再也沒誰看見過了,自然,山上的林木藥材野菜之類的有用之物,又重新回到了山民的手中。老虎不見了蹤影,並且山上的禽獸,都顯得非常溫順,可以直接到人的手上來吃食物,一點都不慌亂。鹿子也成群結隊的跑到法融待的地方來聽法融講經說法,一點都不擔心被人抓去吃了。
法融學識淵博,而且禪定功夫了得,自然就有很多人來向他討教佛學和禪定功夫,於是,小小的禪室周圍竟然聚集了上百人。人一多,自然要吃喝拉撒。可是他們建造的廚房和食堂,是臨岩而建,沒辦法把水引過來,所以用水非常不方便。法融看見後,便走過去指著東邊的山嶺說:“以前的慧遠大師住山時,因為沒有水源,於是就用錫杖拄地,從而湧出甘泉。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並不是虛言啊。如果這個地方真的適合我們居住下去,應該會有清泉自己流過來。”說完後,法融便又回到蒲團上打坐去了。
沒想到,第二天奇跡就發生了。僅僅過了一晚上,東嶺忽然就湧出飛泉,清白甘美,而且冬溫夏涼。最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這股泉水,大家用工具去取時,都發覺重量非常輕,隻有平常水的一半重。
但是在禪宗史上,法融最為大家津津樂道的,還是百鳥銜花公案。
法融常常一個人在僻靜處找塊石頭坐禪,久而久之,竟然吸引來山上眾多的鳥兒,而且每隻鳥兒嘴裏竟然都銜著各自找來的花朵,鳥兒們把花朵紛紛放在法融的身邊,然後就飛走了。而且,並不是一次兩次,隻要法融在那兒坐禪,就會有眾多的鳥兒銜著不同的花朵來獻給法融。法融倒是見慣不驚,可是旁邊那些來跟隨法融學習的人看見後,都把法融視為天人,佩服得不得了。
法融此時不論是世學還是佛學,都已冠絕江南,禪定功夫更是出類拔萃,鮮有人能及。以至聲譽卓著,名動江南。學佛如此,夫複何求。法融對此也是頗為滿足,如果沒有遇見一個人的話,法融也許就會在山中修習禪觀,直至圓寂。
但是,徹底改變他所有思想的人終於來了,法融也終於碰到了這個世界真正的絕頂高手,在這個絕頂高手麵前,法融這才發覺,自己修習了幾十年的理論功夫和實修功夫,在他的麵前完全就是擺設。
大約在唐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達摩佛學院第四任院長道信大師遙觀氣象,知道牛頭山有奇異之人居住,於是親自前來尋訪。
經過長途跋涉,道信大師好不容易到了牛頭山幽棲寺,但是看到寺裏數百僧人全是義學之流,並無道氣,於是道信大師便問身邊路過的僧人:“此間有道人否?”
這個僧人自然不曉得麵前的這個老和尚便是名震天下的道信大師,於是立馬反問道:“老師父太看不起我們了吧,這裏的出家兒那個不是道人?”他的心裏以為隻要出家了穿上袈裟便是道人了。殊不知那隻是表麵現象而已,不然的話,任何一個人穿上袈裟,都可以說自己是修道學佛之人了。
道信大師微微一笑,也立馬反問道:“那麽哪個是道人呢?”
這個僧人還不算太笨,聽出話裏有話來了,可是卻不知道該怎麽回答,隻有愣在那裏。
旁邊另外的僧人趕緊對道信大師道:“此去山中十裏許,有法融師父,見人不起,亦不合掌,莫非就是你口中要找尋的道人麽?”
於是道信大師便順著僧人指引的方向,沿山攀岩而上。
這一天,法融照樣一個人在僻靜處的一塊岩石上修習禪觀。忽然,他感覺到了前麵的山坡上,有人正在慢慢地往上行走,這個地方,非常偏僻,除了飛禽走獸,一般是沒有人來的,而且,沒有任何人的聲音能逃過自己的耳朵,同參們的腳步聲說話聲,自己不用睜眼就曉得是誰,可是這個腳步聲卻是自己第一次聽到。雖然緩慢,但是每一步踩在地上,都是異常的踏實,就好像腳步能深入地心一般牢靠。什麽人的修為能達到這樣的境界,法融不由得不睜開眼睛。
前麵的山坡上,一個瘦削但挺拔的老人,慢慢的走了過來。
這麽偏僻的地方,怎麽會有驢友?而且還是一個人,也沒帶任何裝備。算了,不管他,自己什麽稀奇古怪的情形沒見過,何況一個老頭。還是繼續打坐吧。
道信大師見法融根本就不搭理自己,依舊在那裏坐得穩穩當當的。你不搭理我,那我去搭理你該行吧。
於是道信大師走到法融身邊問道:“小師父,你在這兒幹什麽呢?”
這不是明知故問嗎?法融坐著答道:“坐禪觀心。”除了禪宗之外的所有佛教宗派,莫不如此。而且當時如此,現在依舊如此。
可是,法融今天麵對的人是達摩佛學院的第四任院長道信大師,他學習的課程是禪宗,和法融學習過的眾多的課程完全不一樣。
道信大師馬上問道:“觀是何人?心是何物?”你既然是在坐禪觀心,那麽請問觀照心的人是誰呢?你認識你自己嗎?再請問所觀之心又是個什麽東西呢?能不能說給我聽聽?
法融一聽,立馬就愣在那兒了。平時自己光是曉得修習禪觀,可是這種問題沒人問過啊,而且自己從前看過的那麽多的書本中,好像也找不出答案出來,以前的老師們從來也沒有那個給自己講過這種問題啊。看來這個老和尚有點厲害啊,自己已經號稱學冠江南了,可是別人輕輕鬆鬆一個問題,就把自己問得啞口無言。
法融回答不上來,隻好通紅著臉站了起來,對著道信大師作禮道:“大德高棲何所?”
道信大師的回答自然不落俗套,依舊充滿禪機:“貧道不決所止,或東或西。”
法融道:“大德既然四方遊曆,還認識道信禪師嗎?”
道信大師道:“何以問他?”
法融道:“道信大師名動天下,我非常想去拜訪一下他。”
道信大師道:“貧道就是道信。”
法融驚訝的道:“大師怎麽到這兒來了呢?”
道信大師笑著道:“我是專門來訪問你的啊。”法融打坐的地方非常偏僻,所以道信大師接著道:“你還有別的睡覺休息的地方嗎?”
法融馬上指著後麵道:“那邊有個小茅屋,是我平常休息的地方。”
於是兩人來到了小茅屋。法融坐禪,常常引得飛禽走獸前來自己的身邊,而且一個個都非常溫順。小茅屋周圍也不例外,道信大師和法融一走過去,就看見有老虎和豺狼繞屋或臥或行,道信大師一見老虎和豺狼,馬上舉著兩手作出恐怖害怕的樣子。法融一見,不禁納悶道:“大師名動天下,猶有這個在?”
道信大師依舊反問道:“這個是什麽?”
法融一聽,又愣在了那兒,這話中有話啊。可是自己就是找不到恰當的語言來回答。
道信大師看見法融愣在那兒,便走過去,在法融平常打坐的石頭上寫了一個佛字。
法融一見,這還了得,對於佛教徒來講,在屁股坐的地方書寫佛字,那是大不敬啊,那是要下十八層地獄的啊。讀者諸君千萬不要以為下十八層地獄隻是一句唬人的話。即使是現在,你去那些宗教狂熱的國家和地區看看,誰要是敢把他們的聖像和宗教領袖的畫像坐在屁股下,那麽這個人絕對會百分之一百下十八層地獄的。
可是,道信大師這種名動天下的人,卻輕鬆自如的在別人屁股坐的地方寫了一個佛字。法融自然是看得膽戰心驚,驚悚不已。
道信大師笑著對法融道:“你猶有這個在。”
法融徹底茫然了,和道信大師對話,簡直讓人不知從何下手,以前那些書本上寫的也好,老師們講的也好,到了這裏怎麽都用不上了呢?
於是,法融隻好乖乖的放下自己學冠江南,禪定無雙的架子,對著道信大師作揖不已,請求道信大師為他宣說真要。
道信大師本就為此而來,看見法融虛席求教,便對法融道:“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虛曠,絕思絕慮。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無闕少,與佛何殊?更無別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觀行,亦莫澄心,莫起貪嗔,莫懷愁慮,蕩蕩無礙,任意縱橫,不作諸善,不作諸惡,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快樂無憂,故名為佛。”
法融繼續問道:“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
道信大師道:“非心不問佛,問佛非不心。”
法融又問道:“既不許作觀行,於境起時,心如何對治?”
道信大師道:“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隨心自在,無複對治,即名常住法身,無有變異。”
法融在旁邊聽得如癡如醉,這些高論,簡直是聞所未聞。法融本來就飽讀經書,這下道信大師為他把最後的那層紙輕輕捅破,法融豁然開朗,徹底了悟了佛法大事。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讀者諸君也可以仔細體味上麵的話語,看看禪師們的下語是不是和那些法師們的說教大不一樣。
道信大師對著法融道:“我剛才給你講的,就是僧璨大師傳給我的頓教法門。我現在把他傳授給你。”
見到名動天下的道信大師付法給自己,法融立馬就跪了下去,對著道信大師三叩九拜行了拜師大禮。古代的人那是非常的尊師重道的,所謂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絕對不是一句說著玩的話。哪像現在的學生,隨時可以和老師頂嘴,嚴重的還去毆打老師,更甚者還可以把老師砍翻在辦公室裏。
道信大師把法融扶起來道:“可是達摩佛學院第五任院長一職,我已經委任我的學生弘忍擔任了。所以我現在特許你可以自立門戶,自己成立一個佛學院,你擔任首任院長,把我們達摩一係的禪法傳承下去。”
法融看到道信大師允許自己自立門戶成立佛學院,非常高興。他望著周圍鬱鬱蔥蔥的樹木道:“這座山叫做牛頭山,我的佛學院,以後就叫牛頭山佛學院吧。”
道信大師付完法後就回破頭山去了。法融依舊和往日一樣在山中坐禪,隻不過,再也沒有飛禽走獸在身邊圍繞馴服了,鳥兒們也再也不會銜著各種各樣的花朵來獻給自己了。禪定中的各種奇異之景從此也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不過,法融既沒感到自己失去了什麽,更沒覺得自己重新得到了什麽,他隻是像個平常人一樣平靜的坐在那裏,如此而已。
對於法融百鳥銜花公案,在禪宗史上,已經成為禪僧們百參不厭的話頭,禪師們曆來的評唱也很多,比如:有僧問南泉普願禪師:牛頭未見四祖時,為什麽鳥獸銜花來供養?南泉雲:隻為步步蹋佛階梯。僧雲:見後為什麽不來。南泉雲:直饒不來,猶較王老師一線道。有僧問五祖法演禪師:牛頭未見四祖時,為什麽百鳥銜花獻?五祖法演禪師雲:富與貴是人之所欲。又問:見後為什麽不銜花獻?五祖法演禪師答曰:貧與賤是人之所惡。僧問雲門文偃禪師: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答雲:家家觀世音。僧雲:見後如何?答雲:火裏蝍蟟吞大蟲。
而宋朝別峰寶印禪師的偈頌,也是頗見功力的:
水因有月方知靜,天為無雲始覺高。
獨坐孤峰休更問,此時難著一絲毫。
翻閱禪宗的眾多典籍,百鳥銜花公案的問答比比皆是,完全可以寫出一本專題書籍出來了。紅塵洗夢在這裏也不揣冒昧,獻上自己的評唱,貽笑於大方。
若有人問紅塵洗夢:“牛頭未見四祖時,為什麽百鳥銜花獻?”
答曰:“春來草自綠。”
又問:“見後為什麽百鳥不銜花獻?”
答曰:“冬至實自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