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鄉愁,除了春城那四季盛開的鮮花,大概要算昆明的小吃了。
在昆明,早餐叫作早點。每天早點換著吃,好久都不會重樣。
隻要早點吃米線,昆明人總說“甩碗米線”,感覺豪氣衝天。
米線、卷粉、餌絲、或者麵條,配上各種不同的做法(小鍋的、燜肉的、三鮮的、鱔魚的、鹵的、涼的、豆花的、臭豆腐的……),組合起來就有了無數種早點。

昆明的小吃店滿街都是,幾乎每家都有各式米線。
家裏小區門口的小吃店,每次回去都會去個幾次。老板娘六十多歲,和老媽老爸住一個小區,偶爾一起晨練都會聊會天。每次去店裏吃早餐,即使沒有老媽老爸陪著,她也總認得出我,總是熱情接待,家長裏短地聊聊……
她家的米線味道很好,衛生情況也不錯。店麵不大但有許多熟客。我最愛那裏的臭豆腐小鍋米線。

再多走幾步,工人醫院門口街對麵的萬豐小鍋米線店每天都熱鬧非凡。老式的破舊大洋瓷碗裏,各種或米線或餌絲或卷粉的早點總是讓我覺得自己的胃不夠大,遺憾不能多裝一碗。豆花米線除了豆腐花,昆明特有的甜辣醬和切細的韭菜一定不能少。




豌豆涼粉也算是昆明的特色小吃之一。去皮幹豌豆磨成粉,加水熬製成糊狀,倒入容器放涼。吃的時候切條狀,沾蒜蓉酸辣佐料。盤中晶瑩滑膩微黃的豌豆涼粉,上麵配幾根翠綠的香菜(昆明人稱芫茜),光是賣相已經令人垂涎欲滴,更別說入口爽滑,豌豆香在唇齒間繚繞的家鄉味道瞬間沁人心脾……

還有許多其他的小吃也算有昆明特色,燒餌塊就是其中之一。
菜市場邊上的“英鳳燒餌塊”好像有很多的分店,一間幾平方米的小鋪麵幹幹淨淨的。玻璃櫃裏放著一堆壇壇罐罐,裏麵裝滿各式的餌塊餡料。芝麻醬、花生醬、腐乳、辣醬、牛肉醬……

印象中,隻有在外婆家有祭祀活動時才可以吃到“糕粑粑”。今年回去,老爸老媽隆重推薦了家門口菜場裏的糕粑粑--米糕。有白米和紫米的兩種。一口咬下去,又糯又軟又香,仍是滿嘴的外婆味道。

官渡粑粑是我出國之前就很喜歡的小吃。它長得像是燒餅,以磨細的芝麻、花生、核桃等果仁和白糖的混合物作為餡料。記得許多年前單位招標評標,住在吳井路附近。每逢休息就去旁邊的小吃街逛吃。官渡粑粑就是那時開始進入了我的美食名單。

稀豆粉油條應該算老昆明的老口味了。矮矮的放滿調料的小桌子和小板凳當街一放,旁邊一個爐子上熱騰騰的油鍋裏有金黃色的油條翻滾,帶著市井的嘈雜。但這裏卻有著我的抹不去的溫暖回憶。


米線在昆明人看來,除了當作早點,再來一碗作為午餐也是不錯的選擇。比如過橋米線,有故事有特色有不同於一般的吃法,算是雲南一絕。關於過橋米線的傳說,店裏一定有介紹,這裏隻想簡介一下吃過橋米線的步驟(昆明人可略過以下文字)。一碗不冒一點熱氣的雞湯端上來,一定要先把生的鵪鶉蛋放進去,然後是各種薄片生肉,然後是燙過的熟蔬菜,最後下米線。
生的鵪鶉蛋肉片放進湯裏,很快被滾燙的雞湯燙熟。待其他配料和米線下去,一碗熱乎乎,味道鮮美的過橋米線就可以吃啦。
每次回昆明,金馬碧雞坊附近橋香園的過橋米線是少不了的。而且一定會再要一碗血旺外加一杯木瓜水。




鮮花餅現在好像成了來昆明旅遊必買的當地特產。市麵上常見嘉華的鮮花餅。每次從昆明回來,行李箱裏肯定少不了朋友送的“花滿樓”鮮花餅,感覺更加純正些。
玫瑰花瓣加糖熬成餡,藏在一層層的酥皮裏。一口咬下去,酥酥的、滿口玫瑰清香。閉著眼睛慢慢地品,即使身在異國他鄉,腦海裏就仍然會出現春城的鮮花和昆明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