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譚點滴

評天下大事小事,抒懷中喜怒哀樂。有聊無聊,即興隨筆。冀望四海知音,或存觀省。
正文

雲在青天水在瓶

(2022-03-26 09:53:24) 下一個

這兩天練字,選了《贈藥山高僧惟儼二首》。這兩首詩唐代文學家李翱贈與藥山惟儼禪師的組詩。這兩首詩記述了詩人向一代高僧問禪訪道的逸事,表達了作者對其深厚的佛學修養的讚賞和欽佩之情。

非常喜歡這兩首詩。之前也寫過,但都是小幅習作,尺寸隻有現在的三分之一。寫大幅,對懸肘和布局要求比較高。寫了幾遍,挑了一幅比較滿意的,貼在這裏,獻醜啦。

《贈藥山高僧惟儼二首》:

其一

練得身形如鶴形,千株鬆下兩函經。

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霄水在瓶。

其二

選得幽居愜野情,終年無送亦無迎。

有時直上孤峰頂,月下披雲嘯一聲。

關於創作背景和含義,我就偷懶,直接引用百度百科了:

李翱在任朗州(今湖南常德)刺史時,藥山惟儼禪師駐錫的藥山道場,正是他的治下。據《景德傳燈錄》卷十四記載,李翱早就景仰藥山禪師的嘉聲,以太守之尊屢請不至,於是就屈駕親自拜山。哪知到了藥山,唯儼禪師執經在手誦讀,根本就不理他。李翱的侍者就告訴惟儼禪師說,太守大人來看他了,但惟儼禪師還是不顧。李翱性急,說:“真是見麵不如聞名啊。”拂袖而出。這時惟儼禪師回過頭來說:“太守何得貴耳賤目?”意謂:相信耳朵的虛聞還是相信眼睛的實見呢?這句極有分量,李翱心中一震,立即謝過,並請教大道。當他問“如何是道”時,惟儼禪師一言不發,卻用手上下一指問:“會麽?”李翱茫然不懂,惟儼禪師才說:“雲在青天,水在瓶。”李翱當下“欣然”,於是就題該詩其一贈惟儼禪師。

李翱又問:“如何是戒、定、慧?”惟儼禪師說:“貧道這裏無此閑家具。”李翱不明其旨,禪師日:“太守欲得保任此事,直須向高高山頂坐,深深海底行,閨閣中物舍不得,便為滲漏。”李翱便再題該詩其二贈惟儼禪師。---百度百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