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書架,翻出幾本怎麽讀也讀不到頭的書,存照留念:)
第一本是奧古斯丁 (Saint Augustine)(352年-430年)的《懺悔錄》 (Confessions)。 網上這麽介紹奧古斯丁,“ 羅馬帝國末期的北非人,早期西方天主教的神學家,哲學家,曾任大公教會的主教“。《懺悔錄》,是他 394-400年間 “用拉丁語寫的自傳體回憶。全書分為13卷,概述了他年輕時犯下的罪過和改信基督教的過程。”
譯者的譯筆一流,但抵不住作者滿紙對主的讚美和迷途羔羊終於知返的感激涕零,娓娓道來然而喋喋不休,煩不勝煩。我知道用現在的標準來衡量古人不公平,但如果沒有聯係,何來興趣和心得?!勉強讀了幾十頁,痛苦放棄了。比如第二章《青春期》 (Adolescence) 開頭一段,感謝有主的引導才寫回憶錄,實在太扭曲,太擰巴。
“I intend to remind myself of my past foulness and carnal corruptions, not because I love them but so that I may love you, my God. It is from love of your love that I make the act of recollection. The calling of my wicked ways is bitter in my memory, but I do it so that you may be sweet to me, a sweetness touched by no deception, a sweetness serene and content. You gathered me together from the state of disintegration in which I had been fruitlessly divided. I turned from unity in you to be lost in multiplicity.”
因為沒有讀完,所以得到的印象也有限。確切地說,有兩點。一個是奧古斯汀少年時喜愛足球。另一點他跟母親感情深厚。
第二本是薩繆爾 貝克特 (Samuel Beckett) 的 《墨菲》(Murphy)。
薩繆爾是荒誕派戲劇的的重要作家。作為曾經的文青一名,我還記得多年前在北京小劇場看話劇《等待戈多》(Waiting for Godot) 時的激動和困惑。幾個月前逛舊書店,赫然看到書架上有一本《墨菲》。看看封底介紹,說這是薩繆爾寫的第一本長篇小說,1938年在倫敦出版;薩繆爾後來把它翻譯成法文,1947 年在巴黎出了法文版。聽著怎麽有點《金鎖記》和《怨女》的意思?如果不是出於偏愛,作者不會就同一個題材一寫再寫吧?抱著撿漏心理買回家一讀,大失所望。重複,混亂,不知所雲。
上網查了一下,怨聲載道,負評如潮。哎呀呀,原來上當的不止我一個!其中一篇洋洋萬言的書評,我隻看了開頭,但覺得跟她特別有共鳴。論者說小說的開頭寫得好: “The sun shone, having no alternative, on the nothing new.” 對啊,我就是被這句話給騙上了賊船!再細想一下,選書不慎,隻能怪自己緣木求魚。荒誕派作家寫的小說,還指望什麽引人入勝的故事和細致入微的場景情節呢?
第三本,是簡 奧斯汀的《理智與情感》。不容否認,奧斯汀筆下瑣碎單調的日常生活和撲朔莫測的對話裏,女子求嫁求歸宿的社會現象應該有非常深刻的社會意義,但我讀著母女幾個估摸掂量適婚單身漢的身家年資時,心裏想到的隻有張愛玲杜撰的兩個名詞:“女結婚員” 和 “新娘學校”。這本《理智與情感》從前年秋天開始讀,還沒有讀完,現在如果要撿起來,都不知從何讀起:)
除了這本,當時還買了《曼斯菲爾德莊園》Mansfield Park,至今沒有翻過一頁,但我還不想完全放棄希望。因為,醉翁之意不在酒,我的終極目標其實是這本書,Karen Joy Fowler 寫的《簡 奧斯汀讀書會》 Jane Austen Book Club. (網圖)
五個女人和一個男人的讀書會,各自的人生故事跟奧斯汀的小說交叉編織,精彩!十多年前讀過,念念不忘。原打算在讀過奧斯汀小說以後再溫習一遍,但要跳過直接讀也不是不可以:)
問好老樹,周末愉快!
The Confession is only for very devout Catholics to read, maybe the Pope.
I'm no longer one of them so this is definitely shelved for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