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追憶21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永遠的張愛玲:《十八春》人物名字解析

(2021-09-02 06:57:51) 下一個

張愛玲筆下人物的名字不但符合其身份性格,而且都寓有深意。她自己在《必也正名乎》就明白說過,“名字是與一個人的外貌品性打成一片,造成整個的印象的。” 而且她緊接著承認,“我喜歡替人取名字”。由此推論,張愛玲在給筆下人物起名時,肯定不會 “敷衍塞責”,因為 “除了小說裏的人,很少有人是名副其實的”。她再進一步解釋,“適當的名字並不一定是新奇,淵雅,大方。好處全在造成一種恰配身份的明晰的意境”。我認為張愛玲給《十八春》裏幾個主要人物起的名字完全做到了這一點。我打算逐個解析主要人物的名字,來證明我的觀點。

    《十八春》講述的是沈世鈞,顧曼楨一對有情人,曆經種種磨難卻終不得成眷屬的故事。從兩人的初次見麵開始,到幾經波折後再相聚,中間已隔了十八年。

    女主姓顧,名曼楨。這個顧姓,寓意頗深。其一,“顧 ” 即回顧,剛好用來點題。十八年後再重逢回顧,感歎兩人 “從認識到分手,不過幾年的工夫,這幾年裏卻經曆過這麽許多事情,仿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安樂都經曆到了”。(見《十八春》) 再一層,“顧” ,是照顧,顧念。曼楨年輕時一身兼數職,為家人付出任勞任怨,“一門老幼都依賴著她生活,她好像還餘勇可賈似的,保留著一種嫻靜的風度。”  其三,一個 ”顧” 字不露痕跡地借用了傾國傾城的典故。李延年的《佳人歌》裏所述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暗示曼楨為佳人。如張愛玲半開玩笑所說,這一點其實 “很要緊 -- 有幾個女人是為了她靈魂的美而被愛?” (見《我看蘇青》)

曼楨的 “楨” 也有兩層含意。第一印象自然是 “貞潔”,因為 “楨”,“貞” 同音。其次,“楨” 指的是古代築土牆時樹立在兩端的木樁,也就是支柱。這樣一看,“楨” 字就與“顧” 姓裏的照顧之意呼應,再次強調了顧曼楨照顧家人,責無旁貸的使命感。

最後,這個 “曼” 字也有深意。一是曼妙的 “曼”,暗點曼楨容貌柔美。二則,“曼” 指空間上的長和遠。“路漫漫,其修遠矣,吾將上下而求索。” 曼楨的人生和愛情之路,漫長而不可測。

    男主姓沈,名世鈞。張愛鈴讓男主與《浮生六記》的沈三白同姓,我覺得是有意為之 。第一個,自然是因為張愛玲很喜歡《浮生六記》;四十年代被搬上舞台劇時,她還專門做了點評。其二,細究之下,二沈有很多相同之處。比方說,對待感情,沈世鈞和沈三白都心思細膩,且專一重情。在身世和際遇上,二沈也驚人地相似。兩人同樣出身富庶,卻因為“不善於理財”,後來變得 “實在是很拮據”。(見《十八春》)最後,“鈞” 是古代重量單位,寓意沈世鈞在女主心裏的分量重如千鈞;“那樣的戀愛大概一個人一輩子隻能有一回吧?也許一輩子有一回也夠了”。(見《十八春》)

    許叔惠。為什麽偏偏姓 “許”呢? 許叔惠與石翠芝一見投緣,但無法給對方一個 “許諾”。 一則因為兩人家境懸殊,麵臨重重的世俗阻力。二則在理智上,叔惠 “也覺得像翠芝這樣的千金小姐無論如何不是一個理想的妻子”。(見《十八春》)

    石翠芝。“石” 是石頭城,而石翠芝是南京人,算是人以地名。“翠” 字寓意其出身小家碧玉。“芝” 為芝蘭香草,既隱喻石翠芝無需為生計奔波的不食人間煙火氣,也照應了她養尊處優,錦衣玉食的生活方式。少女時代的 “翠之腳上穿著一雙簇新的藕色緞子加金錢繡花鞋” 踏在雨地裏一下子毀了也毫不在意;婚後 “的生活一直是很平靜的。在一個少奶奶的生活裏,比在水果裏吃出一條肉蟲來更驚險的事情是沒有的了”。(見《十八春》)

張慕瑾。張愛玲讓張慕瑾與自己同姓,表達了她的敬意同情:張愛玲既敬重他的醫生職業,也同情他不幸的家庭遭遇。簡單一個 “慕” 字,點出了他與顧家兩姐妹的緣分糾葛。隻不過,他慕的 “瑾” 是顧曼楨,不是姐姐曼“璐” (雖然 “瑾” 和 “璐” 都是美玉)。

    《十八春》1997年改編成了電影《半生緣》,精準的選角完全達到了量身定製的高度。吳倩蓮就是那 “單純可愛” 而又處事得體的顧曼楨本人;當年的黎明玉樹臨風,再加上那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演活了一個 “隨和起來是很隨和,可是執拗起來也非常執拗” 的 “落難” 公子;彼時黃磊還是翩翩少年,完全當得起 “聰明漂亮” 又 “有幾分自我戀” 的許叔惠;葛優更是“那個笑起來像貓,不笑像老鼠的” 祝鴻才的不二人選。(見《十八春》)

    被改編為舞台劇的《浮生六記》,張愛玲看過之後惋惜 “話劇裏的拍台拍凳自怨自艾的沈三白有點失了真”。(見《論寫作》)我猜想,如果張愛玲有幸看到許鞍華導演改編的電影《半生緣》,應該不會覺得 “改得非常牽強” 吧。

也希望張愛玲不會覺得我的這篇分析穿鑿附會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0)
評論
追憶2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xyz' 的評論 : 謝謝小 C 覺得有意思,很受鼓舞:)

我隻看過許鞍華的《半生緣》,但感覺是最接近原著精神的;看其它版本的選角和劇照,總覺得多了點,或少了點什麽。。。
cxyz 回複 悄悄話 解析得很有意思。張的散文集我都讀了,小說讀得少。什麽時候找許鞍華的 《半生緣》來看看。
追憶2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一帖' 的評論 : 刪帖不至於,但是,我接受你的道歉。
不論張迷與否,我相信隻有本著一種友好平等的交流態度才能夠把有意義的文本探討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順祝周末愉快!
一帖 回複 悄悄話 哈哈,用錯"張迷"了,抱欠。如果不是錯認你是張迷, 我是不會跟這個帖的。實話實說,?跟帖時隻想與博主對張的文字作一對一的探討。博文在城頭掛了很久,我一直沒跟帖,等到在最後沉下去的前刻才評論,就是希望盡量不要讓跟帖的負麵觀點影響讀者網友對此文的看法。舉小說名字有關的典故,隻是舉例解釋為什麽我認為張的文字的含蓄比較高雅,絲毫沒有"學術探討"的意思。所以最後才歸結小說主人公名字解讀的本人看去。如果不作中間的解釋,不就更是不講道理的扣大帽子嗎?
謝謝你的回帖。也很同意你的見智見仁。我用"自嘲"就是非常肯定你的open mind. 錯以為既然你自己犯疑,就不會太在意別人直說,以解疑惑。看來我跟帖是事與願違,應不跟為好。您覺得有冒犯,把我跟帖刪了,我不會有異議的。
追憶2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一帖' 的評論 : 看了留言,覺得有必要澄清幾點。
一,我文章的題目說得很清楚,是《十八春》人物名字解析,所以我隻解析小說中的人物名字;而沒有對《十八春》這個小說題目的變遷追根溯源 --- 因為它不在我文章的討論範圍之內。
倒是聽上去您對這個議題頗有話要說,那何妨另外開篇寫一寫?

二,不論是我自嘲的 “牽強附會”,還是您認為的“天馬行空”,我的文章對各個人物名字的解析完全做到了自圓其說。如果您非要說,“我以為曼楨,世鈞隻是南方小資中產市民的常用名而已。” 那麽不要忘了,這恰恰證明了我開場的第一句話:“張愛玲筆下人物的名字符合其身份性格”。

三,我喜歡張愛玲,但不是張迷。所以您說 “我和你同是張迷”,恐怕用錯地方了。

四,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說明。文學城不是什麽學術論壇,大家寫博文隻是因為有感而發,借用文章的宣泄疏導的功能;跟寫學術論文不是一回事。如果看到有持不同觀點的,或者一笑而過,或者留言闡述,都適宜。但是像您這樣兩頂大帽子扣下來,說我的解析“俗了一點“, ”太小兒科”,恐怕不合適吧?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抒己見,方能百花齊放。誰又比誰高明呢?如果自認為占據了水平的製高點就隨便下判語,徒然自曝其短而已。

如果仍有異議,歡迎留言切磋啊。我相信平等的,友好的意見交流可以促進對文學的理解和闡釋;反之則不然。
一帖 回複 悄悄話 最讚成博文中的首尾兩句,首句"永遠的張愛玲",我和你同是張迷,尾款"或許張愛玲會覺得我這篇分析穿鑿附會吧?",我以為然、不過你能自嘲,不失有點自知之明。您的解讀牽強之處是俗了一點太小兒科。張的文字如有含蓄的隱喻,會雅緻得多。如題目"十八春",源於京劇《汾河灣》,薜仁貴與妻子分別十八年重逢的故事。另外此小說張曾改題五、六次。68年在台 《皇冠》發表時用的是《惘然記》,借喻李商隱的"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已惘然"。後改為《半生緣》是香港宋淇的建議,題目大雅,拍成影劇不能賣座,半生緣俗,易為大眾接受。我以為曼楨,世鈞隻是南方小資中產市民的常用名而已。張不會在這裏麵伏筆,如你天馬行空那樣解讀出那麽多種含意。
追憶2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海邊公園' 的評論 : 問好並謝謝分享!不過您好像把書名和時間順序弄反了。
在網上查了一下,搜索信息如下。
“《十八春》是張愛玲創作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這部小說於1950年以梁京的筆名開始在《亦報》上連載,1951年報社為其發行單行本。1967年,張愛玲改寫《十八春》,並更名為《半生緣》。”
所以正確的時間順序應該是,初名《十八春》(1951年);後改為《半生緣》(1967年).
海邊公園 回複 悄悄話 《十八春》和《半生緣》應該算是同一部小說。後者是張愛玲50年代初還在國內的時候寫的,囿於當時的情勢,不得不給小說加上一條光明的尾巴。可以說她當時寫這篇小說時是身不由己的。前者是她去了美國之後對後者的改寫,主要是改寫了結尾部分,按她自己的真實意願去寫。
追憶2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雪中梅' 的評論 : 嗯嗯,單看照片可能會覺得她 “幸運”;但是如果聯係顧曼楨在書中“陰慘的離奇的” 遭遇(張愛玲語),大概就不會這麽認為了。
所謂照片者,“照騙”也!哈哈!
謝謝來訪!
雪中梅 回複 悄悄話 啊,有兩個帥哥在旁邊,應該說那個女子很幸運哪。欣賞了,平安是福。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