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在西南山區隨朋友自駕遊。除了美景,注意到了沿途星羅棋布的小水電廠。它們都在人煙稀少的深山裏,生產的電很難入網。於是很多人就把大批GPU卡就地安裝,挖比特幣。昨天有消息說,政府突然集體斷電比特幣礦場,坑了一眾礦工。對於此事本身,我沒有立場。比特幣的是非太多,從來也不玩。不過,想起一處抗戰文物,可以與網友分享(以下圖片和文字摘自《遵義晚報》徐飛)。
這是1944 年建成的水電廠,位於貴州省桐梓縣婁山關街道辦事處獨石村天門洞西側。所謂天門洞,就是一座大山中間,有一個如天門洞開的巨大溶洞,周圍岩壁聳立,無路可攀。天門河水電廠就建在這樣一個隱蔽的地方。走進廠區,一棟橙色建築物格外顯眼,這是電廠的主控室,外牆左上方刻有 " 天門河水電廠 " 六個繁體楷書大字。
地下發電機房入口主控室正下方,是利用天然溶洞開鑿的豎井,直通發電機房。井口處有廠名石刻,上端有一個圓形齒輪弓與箭交叉的廠徽,下端是一大口張開的猛獸,據說能起威懾、鎮邪作用。沿另一側的石階而下,便到了地下發電機房。其入口頂部,有民國政府要員陳立夫題寫的 " 入天門而奪天工 " 七個大字。
兩台發電機組,在陰暗潮濕的環境,其外殼沒有一點鏽跡進入機房,裏麵除了安裝有水輪機外,還有兩台發電機組,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中,其外殼沒有一點鏽跡。水輪機由美國勒菲爾公司生產,發電機由GE生產,均是當時美國的最新產品,總重量達 100 餘噸,僅電機芯就重達 3 噸。
這些設備運抵桐梓,很是費了一番周折。 抗戰期間,美國空軍載著它們,經過著名的 " 駝峰航線 " 飛越喜馬拉雅山運至昆明,再經滇黔公路翻越崇山峻嶺運達桐梓。90年代末,GE獲知 40 年代生產的發電機組還在工作,曾派人到桐梓查看,並提出用重金回購機組,作為企業產品形象和文化象征,但被中國婉拒。
電廠的地下輸水管道為5 所大學參與設計安裝
清華大學、東北大學、西北大學、浙江大學、工業大學的工程技術人員,參與了水電廠的設計以及發電機組的安裝工作。如今通往地下水輪機房的入口門楣,還刻有這5所大學的校徽。
為了防止日軍空襲,同時也為解決發電落差的問題,水電廠除主控室建在地麵,整個機房工程深入地下,掘土鑿石,用石料砌結。
1944 年,電廠完工,共修重力式滾水壩 1 座,蓄水 30 萬立方米,明暗渠長 463 米,壓力水管長 63 米,工程建築宏偉,質量優良。天門河水電廠,主要是為第四十一兵工廠生產提供動力。抗戰期間,大批兵工廠隨國民政府內遷,其中沈陽兵工廠、河南鞏縣兵工廠、石林兵工廠、江陵兵工廠遷至桐梓後,合並為第四十一兵工廠,由國民政府軍政部兵工署管轄,以生產中正步槍、捷克機槍為主。該兵工廠就建在水電廠附近的山洞裏,設有維修、銑車、動力、鑄造、鉚焊、木作、組裝等 8 個製造所,有 2000 多名工人,其規模之大,可見一斑。
日本投降後,第四十一兵工廠遷往重慶,水電廠移交當地。1949年新政府接管了水電廠,幾十年來,電廠除保障附近部分企業用電外,電力還供城郊機關和當地居民使用。2019年,天門河水電廠舊址被國家文物局確定為 " 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