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時代絕大多數商品都是憑票供應的。城鎮居民每人每月隻有一斤肉票。但是商店裏有不多的幾種肉類罐頭是不要肉票的,據說這類本是基本民生商品,但在定量外以高出平價很多的價格出售的做法是,紅色經濟專家陳雲回收貨幣的高招。其本質是計劃經濟在物資匱乏下掩飾通貨膨脹的伎倆。
1960s和1970s長大的小夥伴,一定對下麵這一款出口轉內銷的“清蒸豬肉“罐頭有印象。我們小時候隻有生了病需要補充營養,或家裏突然來了客人,才有機會吃上肉罐頭。
我找不到70s這款罐頭的老照片。上圖裏的這個包裝設計是最接近當年的了。
現在回憶起來,這種“清蒸豬肉"罐頭的味道與中國任何一個菜係都不沾邊。唯一記憶猶新的是,罐頭上麵浮起的一層很厚的豬油。在那個食用油脂奇缺的年代,這是一個很受歡迎的特點。當時一個普遍的認知是,市場上的罐頭都是出口轉內銷的,好像中國人不配吃罐頭似的。我小時候就好奇,中國人隻會清蒸魚,哪個國家的人喜歡清蒸豬肉呢?答案在我今天看了一個油管節目“Cooking on the Soviet Home Front during WWII”後,才浮出了水麵。
1941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租借法案,授權總統向盟國提供戰爭物資。由於二戰嚴重破壞了蘇聯的民生經濟,美國向蘇聯提供了大量食品。其中就包括俄國和東歐烹飪中標誌性食物 Tushonka,圖尚卡。據我查證,圖尚卡的風味非常像我小時候吃過的“清蒸豬肉”罐頭。的確,現在“清蒸豬肉”罐頭的最大國內市場在東北,被推薦用來做豬肉燉粉條白菜。
圖尚卡罐頭在前蘇聯的口碑是毀譽參半。人們感激它在戰爭最艱難的時候解了燃眉之急,但又煩其在戰後想改善生活時,不知趣地泛濫成災。據說,美製圖尚卡罐頭的庫存直到1990s還沒有消費完。與圖尚卡罐頭互為鏡像的是蘇製炮彈。韓戰中誌願軍打出的炮彈與蘇軍在柏林戰役用的是同一批次生產的。不一樣的產能過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