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關心很久以前的事

中國和外國的曆史。可能是真發生過的事,也可能是故事。
個人資料
正文

雅典係列之一:雅典的來曆

(2023-10-16 08:23:22) 下一個

從真實的(考古學)曆史來說,在希臘諸城邦之中,雅典(Athens)崛起的算是較晚的。在 歐羅帕被拐到克裏特 的時候 (米諾斯文明),佩洛普斯和他的子孫們 的年代(邁錫尼文明),雅典那裏還是個默默無名的小漁村。

但到了公元前五百年左右(古典時代),雅典異軍突起,民主製度,文化音樂,政治哲學,無一不迅速發展,很快變成古希臘數一數二的大城邦。

希臘文化裏喜歡神話傳說,雅典人自然不肯落後,“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經過幾代人的努力,雅典人把自己的曆史“編”到了比米諾斯文明和邁錫尼文明還要古老的過去:


在傳說中,雅典的第一任國王是凱克洛普斯(Cecrops I),一個半人半蛇的神秘人物。據說他集天地之靈氣,吸日月之精華,是從土地裏自己蹦出來的,有點兒像我們熟悉的孫悟空。

Cecrops I, the mythical king of Athens. Promptuarii Iconum Insigniorum (1553), by Guillaume Rouille (1518?-1589)

那時當地的居民們什麽都不會,過著愚蒙野蠻的生活。於是凱克洛普斯教給大家「婚姻」,「祭祀」,「文字」,「音樂」,「導航」和「禮儀」。

在這方麵,他又有點兒像我們中國文化的先祖,伏羲

在短短十幾年中,他把雅典(那時候還沒有雅典這個名字)治理的好生興旺,惹得天上奧林匹斯眾神(Olympians)都開始關注了,紛紛來爭當這座城邦的守護神。

其中最踴躍的兩個,是智慧女神雅典娜(Athena),和海神波塞冬(Poseidon)。


La dispute de Minerve et de Neptune au sujet d’Athènes.1821, by Merry-Joseph Blondel.
https://collections.louvre.fr/ark:/53355/cl010061522

這一下可讓眾神之神宙斯(Zeus)為難了。雅典娜是他的親女兒,波塞冬是他的親弟弟。一個是智慧女神和戰神,一個是海神和地震神。二位平素的脾氣都是好強爭勝的,不肯退讓半分。這次不知吃錯了什麽藥,同時盯上了人間的這座‘漁村’。

思來想去,宙斯把女兒和弟弟叫到麵前,當著奧林匹斯眾神定下規則:你們各自給雅典一份禮物,讓他們國王和人民來決定,選你們倆誰就是誰。

地點呢,就選定在離雅典不遠的衛城,Acropolis


Poseidon holding a trident. Corinthian plaque, 550–525 BC. From Penteskouphia.

海神波塞冬率先出手。他三叉戟往地上一戳,大地頓時裂出一條長長的口子,一股清澈的水湧了出來,形成一條大河。

波塞冬洋洋得意的說,“這是我給你們城市的一份厚禮:水!你們人類缺了水根本活不下去!”

在場的居民無不歡呼雀躍,喜形於色,差點兒就要把榮譽立刻獻給海神。隻有國王凱克洛普斯還算冷靜:“要兩個禮物都看了再決定贏家。”

但他此刻心裏也在想,還有什麽禮物能比水更重要呢?

隻見智慧女神雅典娜微微一笑,“他波塞冬是海神,就那麽兩把刷子,用他那把破叉子叉出來的也是海水。你們去嚐一嚐,看那水能不能喝,能不能用來灌溉莊稼?”

眾人上前一嚐,果然是海水,是鹹的!

Bust of Athena, copy of the 2nd century CE after a votive statue of Kresilas in Athens (ca. 430–420 BC).

雅典娜揮了揮手,地上長出一株茂盛的橄欖樹。“這是我給你們的禮物。橄欖樹有雙層含義:它可以用來當食物,給你們充分的營養;它也象征的和平,在將來和別人競爭的時候,會使用智慧,會不戰而屈人之兵。”

“不要像某些傻子一樣,隻會用蠻力,做事都不過腦子。“ 她有意無意的瞟了旁邊海神一眼。


盡管波塞冬氣得哇哇大叫,當地的國王和人民毫不猶豫的選擇了雅典娜和她的禮物。

從此,這片城邦就得到了它的正式名字,雅典。智慧女神是它的守護神,橄欖樹是它的象征物。

在很大程度上,這裏是西方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Contest between Athena and Poseidon, 1542–45, by Antonio Fantuzzi.
Poseidon and Athena battle for control of Athens, 1512, by Benvenuto Tisi da Garofalo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木有文化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仁可' 的評論 : 多謝
仁可 回複 悄悄話 讚好文!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