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劫》是一部 1965 年的美國冒險電影,由羅伯特·奧爾德裏奇執導。這部由國際明星陣容主演的電影講述了一架飛機在北非沙漠撒哈拉沙漠緊急降落的故事,改編自埃爾斯頓·特雷弗的同名小說。

今天陪老公去看這部影片。這是我們城市老年協會給的福利,票價3歐元,我在那裏喝了一杯咖啡,吃了三塊小蛋糕,付2歐元。
本來對這種題材不感興趣的,但是為了老公,還是去了。看了之後,還是有收獲的。
1. 人在危機之下,急中生智,想盡辦法自救。
他們想了許多辦法,首先是合理分配水源。然後,同經過的阿拉伯人的駱駝隊商量,沒有成功,派出的二個代表反而被殺。最後,同意工程師的方案,改建殘破的飛機,衝出沙漠。

2.在一個集團中,不允許有人叛變,必須集中全部的力量和智慧,奔一個目標。
目標確定之後,每個人都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哪怕是老弱無力的人,也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不許有人破壞規則。比如偷水,這樣會破壞團結力。當然,人性是軟弱和黑暗的,不能避免。就看領導者如何處理危機。
團體中意見分歧是難免的。軍官固執地要去尋求救援,不願坐地等死。但是他失敗了,失敗的原因是他沒能認清形勢。但是有多少人能夠認清形勢呢?這裏的反麵人物是軍官的下士,他本應服從軍官的命令,跟隨軍官一起行動,因為他是軍人。但是為了活命,他二次背叛了軍官。第一次是耍小計謀,第二次是直截了當地拒絕。所以,他在團體中被人鄙視,最後他也分到了紅利,活著走出沙漠,而軍官卻死了。
團體中正麵的人物,是一個懂阿拉伯語的博士,他自願陪伴軍官去同阿拉伯人談判,最後也被割喉犧牲。這二者都是為了團體的生存做出了個人的貢獻。軍官雖然有點盲目,但是他看到了一線希望,不想放棄;並且,他認為,自己一身軍官服裝,也許有震懾的作用,可以起到幫助的效果,沒有想到,事與願違,阿拉伯人不吃這一套。
3.為了實現目標,必須放棄個人的權力,讓最有能力,最適合現實狀況的人來指揮。
在飛行中,必須聽機長。但是,在陸地上,也許工程師的話,更有用。這時,機長不應該再堅守自己的立場,要交出權力。

4.知識和科技比權力和經驗重要。
雖然這是一部虛構的電影。但是,讓我們看到,關鍵時刻,技術占了上風。幸好,落入沙漠的這群人中,有一個飛機設計師。靠著他給的方案,這群人終於把自己救了出來。

5.在危機時刻,要有事情做,哪怕是為了虛假的信念。
當電影放到關鍵時刻時,我憋不住上廁所去了。因為這部片子實在太長了。
什麽關鍵時刻呢?原來二位機組人員感覺自己被忽悠了。因為他們突然得知,所謂的飛機設計師,原來隻是一個設計玩具模型的人。這離他們的想象力實在太遠了。
但是,我是怎麽想的呢?如果不是大家信任工程師,配合他的方案一起工作,說不定,這個團隊會四分五裂,在水源沒有被消耗完之前,已經開始互相殺戮了。
好在,那隻是認識出現了分裂。工程師是貨真價實的。
該片於1966年3月18日在德意誌聯邦共和國上映。1972 年 5 月 22 日,它在 ZDF 的晚間節目中首次出現在德國電視台。
這部電影中,講述了男性社會的明爭暗鬥。飛機上12名乘客,二名機組人員,一共十四人。二個在緊急降落時死去,一個重傷,幸好乘客中有一人是醫生。後來變瘋而死一人,自殺一人,被阿拉伯人割喉而死二人。14人中損失六人,八人自救成功逃離危機,還是占了多數。
老公最早看這部影片,就是在70年代的電視頻道,當時是黑白的。然後,他買了碟片,在家裏反複觀看。但是,他還從來沒有在電影院裏看過這部片子。所以,今天他看完後,回到家裏,在客廳裏走來走去,十分激動,很久才平靜下來。
我不知男人為何對這種片子那麽感興趣?反正,尊敬不如從命,陪他就是了。
當初想的是,萬一不喜歡,就在電影院裏睡覺好了。結果,我還是把電影看完了,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