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孔雀》,沒怎麽看懂,就知道張靜初是個壞女人。會欺騙,說謊,挑撥離間,還偷媽媽的錢,打理自己的事。那媽媽要支撐一個五口之家,已經很不容易了。不知道心疼媽媽,幫助媽媽。
這個姐姐是個文青,比較脫離現實,平常的工作看不起,也幹不好。好的工作又找不到,沒背景。其實,這姐弟兩,還沒有媽媽有本事。他們也許心裏根本看不起自己的父母,但是父母畢竟支撐了一個五口之家,把他們拉扯長大。三個孩子中間,老大是低能,卻腳踏實地,過得比較靠譜。姐姐投機嫁人,最後離婚收場;弟弟斷指,找了個年紀大的女人,替她帶孩子做家務吃軟飯。
最近一次刷視頻,又刷到《孔雀》,感覺顧長衛的鏡頭非常幹淨漂亮。其實那個70年代的河南安陽是很落後的。但是藝術家就是有本事,把那個年代拍得幹淨樸素,又不失真實。那個貧窮的家庭,住的是青磚雕花大樓,雖然有點殘破,但我相信,現實中這樣的人家,百分之九十九住得都比這差。

今晚又看了一遍《孔雀》,這次看的是二小時21分的版本,聽說國內放映的是剪切的版本,隻有60分鍾。不過,我覺得裏麵也沒有什麽過分的地方,也就是小樹林裏脫褲子,而且很隱蔽,比三點式泳衣要遮蓋了許多。

這次再看,感覺理解了許多。首先,我覺得自己同這個姐姐很像,我也喜歡文藝。姐姐在影片一開始,拉著手風琴,做著白日夢,對現實生活裏的問題,一點都不關心。比如身後的爐子上,開水已經燒得咕嚕咕嚕地響。在那個貧困的年代,煤是多麽地寶貴!難道這麽空空地燒,不心疼嗎?說明姐姐是個沒心沒肺的人。
那個年代,貧困加貧乏,特指精神上的荒蕪。隻有五十年代蘇聯,給我們送來一點點解渴的文藝,還有朝鮮電影裏的一些旋律。姐姐因為喜歡文藝,就去勾引文化館的大叔。
這個姐姐有點精神追求,也有點大膽。她不像大多數人,敢怒不敢言。姐姐會有行動,為自己的理想付上代價。所以,她就像一朵奇葩之花。

姐姐的夢想是當傘兵,她也想去賄賂,手段卻比不過別人。畢竟,生活中總有鄧文迪那樣的超人。所以,她隻能天天洗瓶子。說起來,張靜初的媽媽黃梅螢,很有生活經驗,生活中吃過不少的苦,摸爬滾打之後練出了一身功夫,她會到處去求情,鍥而不舍,終於把女兒弄到了幼兒園。按說,那是個不錯的地方,工作不累,環境也幹淨。但那姐姐整天這山望著那山高,手下的活不肯好好幹。出了差錯,還得勞累母親出麵賠禮道歉,給人送錢。

這個姐姐雖然人漂亮,也聰明,可惜生在錯的地方錯的時間,所以結局不好。那個長相秀氣生性敏感的弟弟,本來對他很看好,也很指望。最後卻也落魄到了書沒讀下去,跑到老人院裏去幫廚。後來更是沒有好的婚姻,也沒有自己的孩子。

非常非常討厭父母的姐弟兩,都沒有混好,最後還是回到父母身邊啃老(因為同父母擠在一起,住他們的房子,變相地啃老),還是那個傻瓜,找了一個有心機的坡腳老婆,搬出去自立了,生活不總是在跟我們開玩笑嗎?

回望自己走過的路,也差不多這樣。心立得很高,想幹許多事,結果一無是處。在單位,也是受盡欺負和壓抑。也曾經在心裏暗暗譏誚父母一輩,覺得他們很落伍。現在想想,自己都不及他們。他們養育了三個孩子,都盡力地培養。自己養一個都吃力得要命;工作也是換來換去的,不怎麽安定。要不是有一位大老板對我好,決不會有今天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