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蓓蓓

喜歡寫隨感,東南西北,想到啥寫啥
個人資料
gaobeibei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憂鬱症是當前的流行病嗎?

(2025-11-13 04:22:51) 下一個

前一陣子,講述過我們這裏的一家精神病院,它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冷杉樹之園》。今天來講講它的院長 博士、教授大衛。

Depression, Burnout, ADHS und Co: Herr Professor Dr. Davids, sind wir  einfach zu dünnh?utig geworden?

這世界上就有那些天選之子,長得又好看,又聰明。我以前也研究過這樣一個問題,得出的結論:大概因為在母胎中發育良好,所以五官也長得好,大腦也長得好。有些人好看不聰明,有些人聰明不好看。人既好看又聰明,這得生存發育條件多麽地完美也能成立啊!這個院長就是那些幸運之人之一。

他的全名叫Eugen Davids, 今年58歲,年富力強。他當這個院長,要管理600名醫護人員,還要對我們周圍地區大約65萬居民的精神健康負責。他年輕時在基爾和Erlangen讀的醫學,專業心理學。隨後去了各大學附屬醫院工作,其中包括二年在美國精英大學哈佛學院工作,他是許多科學協會的成員,同時還在幾個大學上課,比如杜伊斯堡大學。

最近,有記者采訪了他。

記:作為我們這裏的精神病院院長,你要負責大約65萬人口的精神健康。大約有多少比例的人得了抑鬱症?

院:精確的數字沒有,但是同其它地區相比,情況差不多。這就是說,每五個人中間,有一個得過憂鬱症。但這並不是說,每一個得憂鬱症的人,都必須來醫院治療。

記:這是什麽原因?

院:這有三個方麵。最經常發生的原因是,生離死別和財務危機。其次是生理因素,比如遺傳基因,有家屬史。還有一個原因是,心理問題。心理問題主要是指內心的衝突。比如夫妻關係緊張,工作中與同事的矛盾、等等。有時候,是三個因素同時發生。

記:憂鬱症治愈的幾率有多高?

院:今天有一套標準的處理方法,治愈率可以達到70%。用藥物治療其它疾病的幾率也差不多是這樣,所以,憂鬱症的治療不算很差。隻不過,治療憂鬱症需要更多的時間。至少需要6-8個星期,才能看到效果。治療的方案也是有三種:藥物、談話疏導、心理社會學支撐。如果病人三管齊下,很有可能從黑暗的深淵裏重新爬出來。

記:有沒有這樣的人,他的精神比一般人都脆弱,經常容易陷入憂鬱的症狀?

院:有這樣的情況。你自己也能看到,有些人,在危機過後,能夠繼續前進。有些人則不能。這同每個人成長的環境不同有關。

記:那是不是因為,有些人經曆過苦難,他更能承受得起?

院:基本上是這樣。那些在戰爭年代過來的人,經曆過經濟危機的人們,他們的心理承受力比較強大。另外,群體在一起的時候,心理承受力也比較強大,勝過孤軍奮戰。

記:是不是可以說,我們已經經曆了許多,什麽樣的困難都打不到我們?

院:可以這麽說。二戰過後的情況就是這樣。他們失去了所有,連死亡都逃過了,他們不可能還有更慘的情況發生。所以許多人都能繼續生活下去。

記:新生的一代,生活在比較優越的時代,沒有經曆過二戰。突然,新冠發生了,烏克蘭戰爭發生了,經濟下滑...是不是,他們的神經沒有他們的父輩那麽堅強?他們能戰勝這一切嗎?

院:年輕一代與上一代比較,精神的承受力不會更差。當然,他們麵對的問題同上一代人不一樣,這對他們的心理影響也是巨大的。

記:有些問題是社會的、政治的、經濟的,但有些問題是自己造成的。比如,政府放開了對毒品的使用限度,這樣造成了社會上年輕人的使用毒品增多,心理不正常的人也越來越多。

院:但實際效果並沒有想象那麽厲害。因為現在時間還早,效果沒有顯現出來。毒品的問題,需要時間。人們可以看到它的後果,往往在4、5年之後。

記:那麽你是不是持懷疑態度?

院:當然。毒品對身體健康肯定是有害的。毒品輕度開放是針對成年人的,是為了抵消銷售上的損失,減輕犯罪團體對年輕人的剝削。

記:根據你對年輕人的觀察,情況如何?他們是不是處在心理疾病的威脅之下?

院:有這樣的情況。有二種發展趨勢:新冠之後,許多青少年出現了飲食混亂,但這不等於說,他們需要治療。還有一種情況,青春期懷疑症越來越多。青少年對自己的存在和位置出現了認可危機。他們不知道,自己將來要做什麽?

記:這是不是如俗話說的:隻見樹木不見森林?

院:是的。如今的選擇太多了,應該說這是好的。但對年輕人來說,這太複雜了。18-25歲的年輕人,他們會產生許多不確定性,沒有安全感。在伴侶關係和社會關係上也是這樣,他們不知道如何找到恰當的位置。

記:那麽,在其它領域是不是也這樣?比如,在性行為方麵。是不是同性戀或者變性,都是一種趨向?

院:不。我覺得如果這樣說的話,有點太過了。但是,我們可以觀察到,許多年輕人在這方麵,也是有點不知所措,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今天的年輕人,麵對太多的信息,有時候好像強加給他們某些東西。所以,他們也會去做各種嚐試。也許,有些東西並不是從內心自願出發的,也可能是外界對他們的影響。

記:在憂鬱症的同時,許多人對工作厭煩,這是一種蔓延的疾病嗎?如何可以去預防?

院:最重要的是,一個人要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建立起一種規律,並且一直保持它。盡管工作是不容易的,但仍然要保持內心的平衡。我們需要某些時刻,它們為我們帶來快樂。比如,每天晚上固定地去跑步。或者,有時間,去讀一本有趣的書。這是我們的宗教儀式,它會保護我們。

記:如何知道,自己發瘋了?

院:在做服務性行業的人中間,最容易發生。因為他們接觸的人很多,會接觸到許多的衝突,但是他們工作的性子,又必須讓他們忍受。如果一個人有這麽種傾向,經常把責任推向別人,這就是一個信號了。或者,一個人,一年裏麵7次8次地感染生病,每次生病都要持續2至3周,這也不正常了,最好要找出原因,或者去看醫生。

記:然後呢?

院:這個時候,不一定非需要心理醫生不可。但這已經是一個轉折點了,或者自己改變生活,比如,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滿,讓生活的速度緩慢,將內容變得簡單,或者換工作。否則一切都太晚了。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