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局微觀

微觀世局, 遊走政經
正文

黃奇帆視覺

(2024-07-07 07:23:12) 下一個

潘行長在陸家嘴論壇上說:“當前近250萬億元的貸款餘額中,房地產、地方融資平台貸款占比很大,這一塊不僅不再增長,反而還在下降。剩下的其他貸款要先填補上這個下降的部分,才能表現為增量,全部信貸增速要像過去一樣保持在10%以上是很難的。”潘行長用這段話來說明央行的貨幣政策應該放棄“規模情節”,說今後“需要把金融總量更多作為觀測性、參考性、預期性的指標,更加注重發揮利率調控的作用”。

通過這段話,最近的金融大清洗就非常好理解了。最近二十年,我們經曆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快的城鎮化,但是國家的資產負債表,也就是中央財政,看起來很正常,且有財政的硬約束、軟約束,資產負債率一直沒有很誇張,赤字率很穩定,那麽,解釋就隻有一個,也就是其他人在花錢辦事。這裏,以國開行為代表的政策性銀行,以城投為代表的地方政府,就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所以,罕見的城鎮化進程,做大了國開行的資產負債表,而發債,是國開行主要的負債來源,所以國開債的規模,也就同步做大了。

金融表內和表外的擴表,資金主要流向地方政府,而這些資金,又和土地財政聯係在一起,作為地方的“第二財政”,支持著地方經濟,也就是實體經濟的發展,金融,還能通過對地方債務定價的形式,幫助判斷一個區域經濟發展的好壞,比如發債成本低的,就是經濟好的,發債成本高的,就是經濟困難的。

不過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後,已經造成中國的宏觀經濟杠杆率(企業債+居民債+政府債/GDP)占GDP比例已經達到284%,在G20國家裏麵排名第四。其中企業債最高,占GDP129%,是全世界最高的。而美國的宏觀經濟杠杆率在G20裏麵隻排名第九。另外我們M2/GDP的比例是219%,全球排名第二,僅次於日本的280%。

我們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金融增加值/GDP是7.78%,接近8%。美國在2001年與2008年有2兩次超過8%,結果都出問題。歐美一般這個指標都在5%以內。舉一個例子,諸君就明白為啥金融增加值增長這麽快了。如果一個省政府直接去融資,然後給每個縣發錢,30年的地方債,隻要2.5%左右的成本,但一個縣級市,通過城投公司,自己去做非標,就要8%,甚至10%的成本,出了風險卻還是省裏統一協調兜底。這中間的差價就是信托,小貸,互助金融和私募的利潤。

我們粗略地算,一般從銀行,證券和保險借貸成本是5%,但通過信托,小貸,互助金融和私募後,一般會增加5%。相對與我們100萬億的經濟規模就是10萬億的利息成本。而2023年A股上市公司的利潤才不到6萬億,規模以上工業總利潤才7.7萬億。可見10萬億的金融附加值太高了。

基於宏觀經濟杠杆率占GDP284%,企業債占GDP129%,居民負債/GDP超過60%和M2/GDP219%等條件約束下,麵對這些困難,參考黃奇帆教授的《分析與思考》,《戰略與路徑》,《重組與突破》和《結構性改革》,潘行長的不搞大水漫灌也就順理成章了。下麵簡單介紹一下黃教授的思路。

黃教授認為,第一個策略是一邊降杠杆另外一邊加良性杠杆。參考美國2008年處理金融危機的經驗,美國就是一邊在商業銀行去杠杆,另外一邊是美聯儲QE。兩個方向互相中和,減輕痛苦。經過3-5年時間,美國的杠杆下降不少,經濟也恢複得比較快。不過可惜的是我們的股市永遠是3000點附件掙紮。

另外參考1980年裏根與撒切爾夫人分布給美英進行的供給製改革,一邊放鬆供給製(生產)的管製,釋放經濟活力;另一方麵在通過稅收來調節收入,刺激內需。

對於地方政府與房地產企業的債務,短期3-5年內用信用置換或者REITS來解決。簡單一個例子就是把可能利息高達15%,期限一年而且每月支付的低信用企業置換成高信用,年利息大約5%,變成30年期限,年支付的債務。

 

中國

美國

GOV 80萬億

60%+

124%+

企業 216萬億

170%

40%

居民 77萬億

60%+

64%+

 

 

概括來說,就是用高信用的央企置換破產房地產企業債務,降低成本與利息,盤活爛尾樓。用中央政府債務置換地方債務也是同一道理。這裏就不詳細說,當然這些都是短期解決債務的方法,歸根到底還是需要經濟增長。

總的說來到2035年需要達到下表的目標。

良性去杠杆,邊減邊加

M2杠杆率

216%

變7-10%/每年

金融增加值/GDP

7%+

5%-

宏觀經濟杠杆率

284%

230%

GOV負債 80萬億

60%+

赤字率3%內

企業216萬億

170%

120%-

居民 77萬億

60%+

不變/下降

 

 

就是無論政府企業還是個人,都必須減輕債務,同時實現經濟增長。因此,必須要發展生產力,求科技突破,同時必須實現2035年收入倍增計劃,居民才能有錢消費,用消費帶動經濟增長,這也是根本解決了債務問題唯一途徑。

因此,企業必須通過股市的直接融資來降低債務,而居民也必須通過資本市場獲得財產性收入。但靠股市還不夠的,我們算一筆賬,現在中國人家可支配收入是3萬多一年,收入倍增就是6萬多一年,也就是全國從54萬億可支配收入變100萬億一年,增加50萬億。這意味我們從一個啞鈴型的社會變成一個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社會。現在我們年收入10-15萬的中產才4億人,必須增加到8億人以上。

50萬億第一個10萬億應該是工資增長,以後工資增加速度必須快於GDP增長。現在AI發展速度非常快,需要人的工作會減少,通過嚴格執行勞動法,甚至減少工作時間,都有可能實現。當然,這也意味更需要服務業的發展。最近市場流傳的消費稅改革,目標就是刺激地方政府努力刺激本土消費。此外還可以通過稅收,把一部分金融,能源和土地這些壟斷性的行業的超額利潤補充到實體經濟來。如上文提到的融資居間費用每年有5萬億,如果上麵三個行業每年提供3萬億,通過工資形式發放,第一個10萬億就出來了。

第二,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現在城市居民通過房地產有大約20%的財產性收入,以後城鎮居民通過資本市場,農村通過土地流通增加財產性收入。目前2億股民持有40萬億資產,如果增長25%,就是增長10萬億。農村土地流轉,估計也能增加幾十萬億,雖然中間需要解決是問題很多。暫時先算股市與土地流轉增加20萬億吧。同時加快戶籍改革,幫助2億以上農民工落戶城市。

第三,一個創新型社會比較建立好社會安全網,因此必須加強社保,加上老齡化的來臨,社保更是關鍵。現在每年大約有10萬億浪費於低效與無用的基建,應該把這些錢轉移到社保中。同時國版401K計劃,也就是個人養老金與企業養老金計劃,通過養老金抵稅的方式,鼓勵大家多繳。未來的401K計劃也是社保重要組成部分。這樣第四個10萬億出來了。

第四,如果社保到位,2035年,新增2億退休人員,保持中產生活水準,加上2億農民工落戶,原來4億中產基數不變,就可以達到8億中產這個目標。這就是就業增長點的問題了,包括鄉村振興與縣域城鎮化。鄉村電商2023年是2.5萬億產值,按照目前每年10%的增長率,10年後應該翻兩倍以上。鄉村文旅現在是2萬億產值,10年後也能翻兩倍。還沒算一些高附加值產業,未來鄉村有不少工作機會。如此50萬億就出來了。

這麽多的限製條件,我們既要短期化債,長期經濟發展,長期化債。企業降低的負債,必須在資本市場補上,因此未來棋局的關鍵點就是資本市場的發展與完善。大家也就可以理解為啥必須整頓金融圈與推出國九條了。如果你是老板,公司有個部門搞什麽都不行,每天都招黑,拿錢卻是第一名。你會如何處理,是無差別的血洗原團隊,還是逐一甄別拿錢不幹事的混子然後幹掉?隻有前麵的做法才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

就拿證券行業來說吧,頂層,很希望建設一個強大的資本市場,謀篇布局10年,你們就給交出這樣一份答卷,全麵換人是必然的。十年前,提出要搞一個戰興板,結果因為股災,胎死腹中。

五年前,提出要搞一個科創板,建設了五年,結果也是欺詐發行、高價發行、財務造假、違規減持等,性質要多惡劣有多惡劣。去年金帝股份、浙江國祥退市又擬上市,爆出的問題,隻是冰山一角,沒有券商、公募基金協助,怎麽可以造假、減持、惡意哄抬發行價格。

所謂事不過三啊,於是六部門發文堅決打擊財務造假,欺詐發行股票債券,比如對於違規披露的刑期上限從3年提高到10年,中介機構的虛假陳述最高可判10年,對欺詐發行的罰款上限由募集資金的5%提高到1倍,就是四個字,嚴刑峻法。特別是搞“係統性造假和配合造假”,後果很嚴重。

參考黃教授的觀點,諸君就會明白很多政策推出的原因與背景,用高層的視覺去看問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