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局微觀

微觀世局, 遊走政經
正文

杯弓蛇影 信仰的顛覆(三十七)

(2022-05-01 02:46:23) 下一個

原文再續,書接上回。話說英國人害怕印度人的反抗,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通過通過《羅拉特法案》。該法案規定警察可逮捕官方懷疑的犯罪分子,不經公開審訊,可以長期監禁。引起印度人民群起反對,最後導致阿姆利則大屠殺,開槍射殺和平示威平民。甚至為了報複示威民眾對一名英國女教師的騷擾,強迫每個印度人在通過那條街道時都要用雙手和雙膝爬行。戴爾將軍隨後向一位英國視察員解釋說:“一些印度人在他們的神前臉朝大地爬行。我想讓他們知道一位英國女士就如同一個印度教大神一般神聖,因此他們必須也在她麵前爬行。”他還授權對靠近英國警察棍棒所及範圍內的當地人進行不分青紅皂白的公開鞭打。

這種過激反應,一方麵表現英猶的蠻橫無理,另一方麵也表現出英猶對印度人的恐懼。其實這種恐懼來自於1857年印度大起義。全球情報係統的祖師爺是猶太大不列顛,而竟然在統治印度一百多年後,被印度民主主義者滲透自己的軍隊並發動兵變,幾乎推翻英猶對印度的統治。英猶統治英倫三島以後,征服了天主教的愛爾蘭與新教長老會的蘇格蘭,後來大英帝國的軍隊還大量吸收蘇格蘭與愛爾蘭人,他們都服服帖帖,為英猶出生入死,毫無怨言,發生印度這種兵變,對英猶打擊之大可想而知。

從這個角度看,五眼聯盟的白人大不如印度人。五眼聯盟的白人軍隊起來造反機會非常渺茫,起碼英國製服蘇格蘭與愛爾蘭後,再也沒有發生過。好像2020美國大選舞弊,美軍就當看不見,五眼聯盟的白人都已經被新教完全馴服幾百年了。

1857年真要印度民族大起義後,英國人用“尚武種族”為由,挑選特定的種族參軍,其假定理由是一些民族先天固有的生理及道德特征讓他們成為最好的戰鬥者。這些人群首先包括忠誠的旁遮普人的錫克人、 賈特人、拉其普特人,後來還有旁遮普穆斯林(Punjabi Muslims),此外還包括帕坦人和尼泊爾廓爾喀人(Nepali Curkhas)。到1875年,半數的印度本土軍隊由旁遮普人組成。軍團的編製也采用不同民族混編的方式,希望文化的差異能夠避免共謀反叛。隻有英國官員才能控製大炮。軍隊中的英國人員編製也有實質性增長。兵變時期,孟加拉軍隊中的英國士兵人數隻有不到1/6,而大起義後,英印土兵的比例被設定為1:2或1 :3。

雖然經過如此的調整,但還是在一戰初期發生加達爾兵變。這個規模宏大的兵變是印德密謀中一係列密謀裏最著名的計劃,印德密謀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1914年到1917年發動泛印度造反以推翻英屬印度統治的密謀。革命者包括印度、美國和德國的印度民族主義者,此外愛爾蘭共和主義者及德國外交部也提供幫助。

陰謀,滲透與顛覆本來是猶太人的強項,現在竟然被一個被征服的落後民族滲透自己的軍隊,這才是他們真正的恐懼。在東印度公司管轄時期,英國官吏和印度人隨便交往,他們之間尚有一種真正的好感,並且常常有友誼之情。大起義的恐怖,在英國人心中產生了對印度人的恐懼。對大不列顛來說,大起義留給英國人太多曆史性的悲慘回憶,對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人的帝國信念構成了一次嚴重危機,就像出現了一場地震!

於是英國人為自己設計一個獨立社區,如西北省的首府阿拉哈巴德城,其位置正處在恒河,賈木納河以及神秘的薩拉斯瓦蒂河的交匯處,故此一直是次大陸最大的朝聖中心之一。這個城市的人口經常發生變化,冬季佛浴節(Magh) 時人口隨著朝聖者聚集而膨脹,而每隔12年,當來自全國的聖人和信徒們如潮水般蜂擁而至時,人口膨脹會更加厲害。英國人懼怕任何形式的人口流動,因此阿拉哈巴德看上去成為一個對健康與安全而言特別危險的地方。

對這個重要的戰略地位城市,莫臥兒人曾在那裏駐防,俯瞰著河流的阿克巴城堡(Akbar's Fort)仍保留在那裏。老城區有兩到三條主幹道,連接迷宮一般的狹窄街道,通向不同的社區,有些甚至在晚間仍然保持大門敞開。房屋和一些商店及貨棧混在一起,向內且非常密集地建在一起,那裏有糧食及飼料市場。

1857年大起義後,成立衛生委員會以及自治委員會大力興建歐洲區。鐵路線被看作是歐洲人的主要戰略防禦,鐵路穿城而過,在位於北部的“民用區”(1858 年叛亂後馬上劃定的)和老城之間形成了屏障。在民用區範圍內,原來的村莊被移除,取而代之的是呈網絡式鋪設的街道和地下排水管道,沿街種下一排排的樹木。民用區的人口密度非常低,來自歐洲的居民住在廊房(Bungalow)" 裏,這是一種特別的殖民地風格住宅,有助於通風、抵抗炎熱,占地麵積最大能達到10英畝。民用區內還有以歐洲殖民者社會生活為中心的各種建築,如政府辦公室,俱樂部,馬球場,教堂和商店。社區活動如訪客、球類運動、舉辦特定的體育賽事、社交酒會等均效仿歐洲上層社會。

廊屋,民用區,阿拉哈巴德, 攝於1866年。注意環繞的走廊, 用於接待訪客以及與印度人談生意, 並且廊房位於一個帶有彎曲車道的寬敞僻靜的廣場中間。

恐懼加上遠離故土,英國人把喜馬拉雅山區以及南部的尼爾吉裏斯(Nilgiri)山區幻想成英格蘭。19 世紀70年代,利頓勳爵(Lord Lytton)總督來到喜馬拉雅山區一個多雨的訓練營,充滿熱情地狂想詠歎:“這種英國味兒的雨多麽美妙,這種英國味兒的泥土多麽芬芳。”在山區以及平原地帶的民用居民區,有英國式的村舍和鄉村建築,那裏種滿英國花卉和果蔬,通常還會有一個室外音樂台和一個商品店,建築通常采用半木結構以重造一個英國鄉村小鎮。這兒有很多山區學校,但是歐洲人的孩子們隻要經濟條件允許,都會被送回到英國上學。英國殖民者自己則回到“英國本土”退休。

猶太人殖民統治世界200-300年,真正能夠令他恐懼的民族寥寥無幾,印度一定是其中一個。英國大導演戴維·裏恩1984年編劇並執導的《印度之旅》(A Passage to India),反映了當時英國人對印度人的猜疑與恐懼。拍攝地點是在印度、尼泊爾和喜馬拉雅山脈的克什米爾地區。

這部影片的景色美得無與倫比。無論是遠山、近水、荒蕪的野外、綠油油的大地、岩石突起的山峰、月光下麵的寺廟、暴風雨的夜晚、冰雪覆蓋的村落,都不是為獵奇而拍,而是故事中的一部分。可以說景色本身就是一個角色,一個他描繪的混亂不可知的外部世界與人物內心世界的象征。他的影片幾乎每一部都給觀眾帶來巨大的視覺享受,難怪它們全都叫好又叫座。

故事背景發生在1920年代的英屬印度,當時印度獨立運動勢頭正在增長中,上層的英國統治者與下層的印度大眾彼此之間存在著對立情緒和矛盾衝突。

阿黛拉小姐與年老的摩爾太太從英格蘭來到印度來看望任職法官的希思羅並順便旅遊觀光,希思羅是摩爾太太之子,已經與阿黛拉訂婚。兩位女士來之後想認識當地的印度人,並因此結識了印度人艾斯醫生和哥伯力教授,盡管希思羅不願與印度人親近,不過艾斯醫生卻博得兩位女士的好感,艾斯更因此與當地的大學校長菲丁(英國人)成為好友。

好客的艾斯邀請阿黛拉、摩爾太太和菲丁去參觀附近著名的旅遊景點——一處神秘石洞。在前去旅遊途中,菲丁由於受到哥伯力的拖累而沒有及時趕得上艾斯與兩位女士的火車,在探訪石洞時,摩爾太太受石洞中的回聲和眾人的幹擾導致其心髒病發作。於是她囑咐艾斯陪伴阿黛拉繼續看高處的石洞,自己留下休息。然而在艾斯陪伴阿黛拉與一名導遊前進的途中,阿黛拉的心緒被石洞回聲嚴重影響,促使其慌忙下山並被植物刺傷。回去後精神不穩定的阿黛拉指控艾斯企圖強奸她,艾斯因此被捕並等待審判,該地的英國人都認為艾斯是有罪的,隻有菲丁堅信其是無辜的。

此時摩爾太太被其子希思羅安排乘坐輪船回國,她不幸在船上心髒病發並逝世,隻得被人葬入大海中。在庭審前和審判進行中,都有大量印度民眾聲援支持艾斯。健康恢複後的阿黛拉在法庭上說出實情,使得無辜的艾斯獲得釋放,此外她也公開表示不喜歡希思羅。聽聞艾斯無罪的消息,外麵的印度民眾歡呼雀躍,將艾斯視為一個民族英雄般對待。事後艾斯委托律師要求公訴人賠償其2萬元。

後來哥伯力去克什米爾擔任教育部長,而艾斯則成立了一家醫院。數年後,菲丁攜帶新婚妻子斯黛拉(摩爾太太之女)去看望艾斯,了解到艾斯已與阿黛拉互通過信件並原諒了對方的事實。

自從《印度之旅》一書出版以來,無論評論家或讀者都在猜測馬拉巴石洞裏發生了什麽事,到底艾斯有沒有強奸阿黛拉。馬拉巴山洞一節是全書的高潮,然而書中寫得很隱晦,並沒有明明白白寫出發生了什麽事,使這問題長期是個謎。戴維·裏恩對原著的最大改動,也是比原著更直接抨擊英國殖民統治的,是明確告訴觀眾:石洞事件是冤案,是殖民者種族偏見的結果。

影片交代的來龍去脈是這樣的:

(1)在此之前阿黛拉看見歡喜佛和群猴時曾有過性衝動;

(2)是阿黛拉把安東打發走,而不是像法庭上安東所作證的艾斯把他支使走;

(3)是摩爾太太建議艾斯和阿黛拉不要和許多人一起進洞,而不是像法庭上所說,艾斯有預謀地甩開眾人;

(4)是阿黛拉主動問艾斯感情生活問題;

(5)阿黛拉奔下山後,艾斯並不知道她已下山,還在一個個石洞口叫她;

(6)法庭上說艾斯用望遠鏡擊倒阿黛拉企圖施暴,實際上艾斯是在阿黛拉狂奔下山後才在洞口撿到望遠鏡。

最關鍵的鏡頭是,阿黛拉獨自進洞後,在黑暗中看見艾斯在洞口的身影,他往裏喊:“阿黛拉小姐!”阿黛拉沒有回應,但從她臉上的表情可以感到她正處於精神紛亂的狀態,與在此之前她看見歡喜佛時的心理狀態一脈相承。電影也隱喻因為看見歡喜佛後,阿黛拉才改變主意重新履行婚約。緊接著一個鏡頭是:一股水在池邊衝出一個決口(其實是一頭大象在池裏嬉水)。這個隱喻表明了阿黛拉這時生理上的變化。觀眾有理由相信,一切都是阿黛拉自己的性幻想引起(當然,少不了她周圍持種族偏見的人煽風點火)。這便為後來阿黛拉在法庭上突然撤銷控告找到合理解釋。

估計阿黛拉接觸艾斯醫生一段時間後,特別旅行途中產生好感,山洞神秘的回聲令她產生衝動後羞愧難當,因而逃離山洞,慌忙下山並被植物刺傷。滿身血痕而且衣冠不整,上卡倫的汽車後,更是難以解釋。醫生打鎮定針的時候,也掩飾不住地恥笑。

馬拉巴山洞事件後,英國駐當地行政長官杜頓先生對大學校長菲汀先生說:“我在這裏生活了25年,深知若有英國人和印度人過從甚密,那注定會有劫禍。”反映了當時英國人對印度人的恐懼與偏見。迫於社會壓力與麵子,隻好起訴艾斯醫生強奸她。好在後來冷靜下來後,良心發現,在法庭上說出真相,這的確是難能可貴,也算是作者為英國人留一些顏麵。

通過這部戴維·裏恩的《印度之行》還可以了解當時英屬印度的人情世故。摩爾太太和阿黛拉抱著了解東方的目的前去印度,結果一個心力交瘁而死,一個聲名狼藉返回英國。對摩爾太太來說,這是一次失望之旅。她剛抵達錢德拉布爾火車站,看見兒子希思羅,然而希思羅不是專門來接她的,他主要是來接他的上級長官。希思羅對當地人的趾高氣揚和對上級的諂媚奉承令她很不舒服,她發現兒子與自己已經是不同種類的人。

英國人俱樂部裏完全保留大英帝國的一套習俗,每次活動開始都要全體起立唱《天佑吾王》,令她感到無奈。當她與她的同胞談起接觸不到當地人時,他們竟回答說:“這是你的幸運!”遊園會上她要求印度貴婦說幾句印度語給她聽,可是她聽到的隻是“海德公園”,“滑鐵盧”等外來語。幸好菲丁把她和阿黛拉請到家裏,介紹她們認識當地兩位知識分子哥伯力和艾斯,但希思羅又對此勃然大怒。阿黛拉提出與希思羅解除婚約後不久又恢複婚約,令她感到迷惘。好不容易有機會去遊馬拉巴石洞,又發生意外事件,加深了印度人與英國人之間的矛盾,對於一個年過七旬的老人來說,這一連串不快確實是難以承受的。

善良的摩爾太太代表被英猶改造之前的英國人,一個有仁愛之心的英國人,她的逝去代表這種英國人的消亡。

通過這部電影,諸君會發現英國人隻能生活在自己小圈子中才安全,一個優雅高級的監獄。本來猶太人設計一個高利貸金融蜘蛛網,讓全球變成網中人。現在通過軍事,科技與經濟,牢牢掌控印度後反而墮入印度人深厚文化傳統智慧所編織網絡之中,越掙紮,網絡收得越緊,最後甚至明知道還沒完全馴服印度的情況下,被迫撤離。

印度人雖然被英國殖民二百多年,從來不會為自己的文化自卑,可歎中國人反而不再認識的自己的傳承。昨天在網絡上看到一個中小女孩用《三國演義》妙論俄烏戰爭,而且還是用英語。她說最近正在讀《三國演義》,北約很像是曹操,俄羅斯是孫權治下的江東,而烏克蘭就是荊州。曹操逼降荊州後,孫權認為失去了戰略緩衝帶,於是就有了赤壁之戰。結果就是曹操的戰船被火燒了,被趕回了老家。而豔星斯基的下場就是荊州的劉棕

透過中國經典《三國》的視角,這個小女孩的分析深度比西方大多數成年人要深刻和微妙得多。一本《三國演義》不知勝過多少現在學校教的現代國際政治,作為中國人,有什麽好自卑的。

國學大師錢穆先生的《中華文化十二講》說道,任何一個國家民族,它能綿延繁衍,必有一套文化傳統來維係,來推動。倘使一民族本身無文化,專待學別人,其前途必有限,其希望亦黯淡。我們是自己有文化,而且這一套文化又發展得很深厚,很博大,很精密,深入人心,牢不可拔,一旦要全部丟掉去學他人,其事更難。所以我們必須自尊自發,大家一致同心,來響應複興中國文化這一偉大的號召,這是有關國家民族將來前途最基本所在。

目前俄軍作戰方案,各種分割包圍圈。哈爾科夫包圍圈,頓巴斯地區的分割包圍圈,頓巴斯地區的大包圍圈。全是通過蘇聯式機械化戰爭通用的兩翼鉗形攻勢,力圖取得決定性的突破,撕開烏軍的戰線,然後大規模地殲滅烏軍。

昨天俄軍突然從東烏克蘭的頓巴斯東、南部方向發起猛烈攻擊,烏軍方麵很快就承認正遭受猛攻和挫折。俄軍的前線力量迅速增加,“口袋”已經開始合圍,似有要將頓巴斯的烏軍主力包圍殲滅的趨勢。現在,烏軍已經被俄軍從北、東、南三麵包圍,僅有西部通道可以運送補給,然而俄軍已經開始打擊烏克蘭中西部的補給基地和鐵路橋梁,大量烏軍補給物資被摧毀在半路。戰火甚至已經開始向烏克蘭南部的尼古拉耶夫蔓延,赫爾鬆也已經被俄羅斯穩住,局麵對烏克蘭而言已經越來越不利了。

很多人以為俄軍進展緩慢,最終難逃覆滅的命運。他們不了解俄軍第二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建立對頓巴斯的完全控製權。 在這裏有必要考慮幾個因素:

1.烏克蘭武裝部隊的頓巴斯集團由訓練有素、積極性最強的部隊組成,包括從烏克蘭西部調集的部隊。

2.敵人有八年的時間在與LPR和DPR部隊的接觸線上實施縱深防禦。

3.烏克蘭方麵故意不從戰區撤離民眾,以平民為人體盾牌。 僅當軍事人員作為疏散車隊的一部分與平民混合時才進行疏散。

所有這一切都使第二階段的主要任務非常複雜,不可能快的。無論北約怎樣援助烏克蘭,但烏克蘭麵臨裝備沒油,交通不通,喪失製空權,注定了這些部隊隻能是被慢慢消滅,再強調一點,去軍事化、去納粹化不是占領全境,速戰速決也是“專家們”想象出來的,畢竟這個國家的體量,當年德國和蘇聯在這裏你來我往的打了接近3年。

俄軍除了上周所說的等北約軍援累積到一定程度後,開始炸毀與收繳烏克蘭儲存的軍火庫,俄軍也開始癱瘓烏克蘭大部分鐵路運力!俄海軍使用“口徑”巡航導彈,又摧毀法斯托夫、克拉斯諾西爾卡、波洛那,這三地的鐵路牽引變電站。 ???加上之前炸的卡紮廷、日梅林卡,整個烏中部地區,大型鐵路變電站已清光!

烏克蘭電氣化鐵路是蘇聯修建,獨立30年的今天,作為歐洲最窮的國家,其冗餘備份早就拆賣殆盡、非常老化,哪承受得了俄軍這樣轟炸。烏被癱瘓電氣化鐵路後,隻能用300輛柴油機車,相當於烏鐵路總運力85%已被消滅!西方給烏克蘭武器再多,又怎麽運往東部頓巴斯呢?

開戰以來,西方援助了大量軍火,已提供了6萬件反坦克武器和2.5萬件防空武器,但是消耗的速度遠超想象,按美方說法,烏軍每天都在消耗“相當於需要一周時間輸送的反坦克彈藥”,德國現在已經沒有多餘的裝備,拒絕再提供現有裝備,加拿大已經感覺缺乏武器了,美國“標槍”導彈庫存減少了三分之一,也不得不減少供應,更要求企業全力生產。

因此,五眼聯盟目前的工業生產能力根本不能打第三次世界大戰。接下來美國2024年的總統選舉可能會是一個貌似保守的領導人上台,重新加強美國的工業生產能力,不過美國目前最大的困難是美國人讀理工科的越來越少。

去年8月份,美國國家政策基金會 (NFAP) 的教育數據分析表明:國際學生仍是美國高端科技人才的主要來源;如果沒有國際學生,美國的高等科學與工程人才數量將大幅減少,經濟發展需求上的人才供給差距也會加大。

該調查給出了重要數據:1)2015年至2019年期間,美國大學就讀電氣工程專業的全日製國際研究生人數下降了19.5%;2)2016年至2019年期間,美國大學就讀計算機與信息科學專業的全日製國際研究生人數下降了 9.5%。也就是說,這兩個數據的下降是發生在新冠疫情大流行之前,很大可能要歸咎於美國政策對中國研究生入學的影響。

數據顯示,在美國攻讀關鍵技術領域的全日製研究生群體裏,國際學生占比 50% 至 82%,而且大多數研究生來自印度和中國。

美國是猶太殖民地,對白人的提防恍如滿清對漢人。為了弱化白人,幾十年來在公立學校不斷降低數學理工的程度,造成亞洲人對五眼聯盟的白人是數學白癡的印象。目前的美國年輕人都喜歡讀金融商科,其實就是去賭場做荷官。

因此為了繼續吸引中國印度留學生留下,首先要恢複表麵的言論自由,所以才有馬斯克收購推特,進行改造。這個收購隻是深層政府的央企的合並改組。馬斯克目前壟斷電動車,腦部芯片植入,人工智能機器人,星鏈,目前還加上推特,真是深層政府核心央企。

同時等新總統上場後,重新加強治安,誰願意生活在一個治安不好的國家?甚至減稅,修改環保條例降低企業成本,如果需要也可以重新開采美國礦產與能源。目前紅州相對是一個正常人的政府,正在大量吸引美國人從藍州移民過去,大批企業也開始搬遷過去。一般說來,藍州的無論天氣與天然資源都比紅州好,如果以後真有三戰,敵人的導彈也是首先轟炸人口與工業聚集的紅州,那麽戰後藍州就是天堂了。

這個計劃的死穴是依靠華裔與印度裔的科技人才。如果中俄印土的聯盟穩定,那麽這兩個國家的移民就不可靠了。因此必須分解這個聯盟,同時令世界其他地方更不安全才能吸引人才。故才有英國約翰遜,緊接著的歐盟主席訪問印度。但如果諸君細讀在下的英屬印度史,必然發現印度民族主義者的智慧在猶太集團之上,搞得當時的英國殖民地政府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這種痛苦相信英猶目前還是記憶猶深。

下回我們繼續印度的故事,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