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局微觀

微觀世局, 遊走政經
正文

歐版戰國 信仰的顛覆(二)

(2021-08-12 08:42:24) 下一個

上回說到自從共濟會在英國公開活動後,歐洲各國貴族甚至君主都紛紛加入,令到很多人迷惑不解,難道他們犯賤,好端端的貴族國王不做,加入什麽共濟會受人管製?這一點就要從中世紀中後期開始的圈地運動,第一次工業革命與金融革命開始說起。

在12到19世紀,在以英國為代表的歐洲出現了所謂的圈地運動(英語:Enclosure)。由中世紀到18世紀,整個歐洲的農業體係十分相似。土地所有權集中於國王(King)或取得羅馬教廷承認的皇帝(Emperor/Caesar),以及教會,另有少量屬自由民私有。按照當時的封建製度體係,皇室土地的實際保有權及其上財產,以納稅和提供兵役為條件分封於領主,而後又按各級契約依次分配於總佃戶,佃戶。封建製度下的農業體係通常使用“敞田製”,“敞田製”約定了領主和佃戶的人身依附關係,由皇室立法限定雙方均不得違約。同時在每個莊園的土地上,都會安排一片“公有地”(common pasture),按各級契約,“公有地”不安排耕種,平民有權在其上從事有限製的放牧、采柴、摘野果等活動。

最早追溯到12世紀,在英國,少數“公有地”被圈起,成為一般民眾不得使用的私有田,而這一運動15世紀逐漸發酵,在英國則因大航海的事業,促進了進口小麥,出口羊毛、毛氈的國際化貿易。英國氣候不宜,農作物產量有限,將土地用於牧羊的收益高於種植小麥等作物近一倍。大的土地所有者,皇室和領主開始廢止與農戶的地契,將大片土地圈圍牧羊,是為“圈地”。土地主要所有權仍屬皇室和領主,農戶並非失去土地,而是失去祖輩以來租種土地的契約,較大的土地所有權變更是皇室因與羅馬教廷的矛盾,從天主教會手中沒收奪取了大片土地,再將土地轉售給出價較高的新興資產階級,土地開始在舊貴族階級外私有化。因而遭到羅馬天主教廷的“公開指責”。

16世紀至17世紀,圈地行為被羅馬天主教會公開指責,反對圈地行為的法令也被頒布。然而,18世紀歐洲農業的機械化開始,這先決條件是需要寬闊、集成的農田,之前的“敞田製”成為了業主的瓶頸。之後一係列的國會法案被遊說,使英國圈地運動於1801年被合法化。

對農戶來說,失去受先前法律保護的傳統的租種土地的契約,而皇室和領主在經濟轉型中,並沒有幫助農戶找到新的生計,引起兩者矛盾。實際運行中有領主付給農戶一定補償,也有皇室修改法律甚至動用軍隊,農戶最終被迫遷離湧入都市尋求生計,其中大部分都經曆了一段不乏殘酷的陣痛,從當時的文學作品可見一斑。

不久之後,約於1760年代興起,持續到1830年代至1840年代。而後產生所謂的第二次工業革命(1870年)和20世紀以來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在這段時間裏,人類生產與製造方式逐漸轉為機械化,出現了以機器取代人力、畜力的趨勢,以大規模的工廠生產取代手工生產的一場革命,引發了現代的科技革命。由於機器的發明及運用成為了這個時代的標誌,因此曆史學家稱這個時代為機器時代(the Age of Machines)。

工業革命在1759年左右已經開始,但直到1830年前尚未真正蓬勃地發展。大多數觀點認為,工業革命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當地的富藏的煤礦成為工業化的土壤,以及圈地運動大規模生產羊毛,並造成農民湧向城市等因素結合起來,造成了紡織產業轉向工業化。1769年,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由一係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自英格蘭擴散到整個歐洲大陸,19世紀傳播到北美地區。一般認為,蒸汽機、煤、鐵和鋼是促成工業革命技術加速發展的四項主要因素。英國為最早開始工業革命也是最早結束工業革命的國家。

在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前,整個生產所需動力依靠人力、畜力、水力和風力。伴隨蒸汽機的發明和改進,工廠不再依河或溪流而建,很多以前依賴人力與手工完成的工作,自蒸汽機發明後被機械化生產取代。工業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不可比擬的巨大變革,與1萬年前農業革命一般,革命其影響涉及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使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對人類的現代化進程推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們推向了一個嶄新的“蒸汽時代”。

諸君不能忽略的是工業革命發生前,英國實際上已經曆過一場金融革命(西方的經濟史學家將英格蘭銀行的創立、公債的發行和穩固以及其他金融業的變革稱為“金融革命”),金融革命不斷為工業革命注入資本燃料和動力。英國經濟學家、諾貝爾獎得主約翰·希克斯曾經詳細考察了金融對工業革命的刺激作用。他指出,工業革命不是技術創新的結果,或至少不是其直接作用的結果,而是金融革命的結果。工業革命早期使用的技術創新,大多數在工業革命之前早已有之。然而,技術革命既沒有引發經濟持續增長,也未導致工業革命。因為早已存在的技術發明缺乏大規模資金以及長期資金的資本土壤,便不能使其從作坊階段走向諸如鋼鐵、紡織、鐵路等大規模工業產業階段,“工業革命不得不等候金融革命”。工業革命興起的新產業,其工業原料成本、研發成本、人力成本、廠房成本、設備成本等開支都十分巨大,如機械製造,冶金,鐵路等等都屬資金密集型行業,對廉價資本依賴性大。

同時英國光榮革命,建立的文官製度和自上而下垂直征稅稅體係以及憲政改革對約束政府行為產生了可信承諾,使得英國國會能夠嚴格督導政府的財政支出,使私人債務清償方麵具有較高的信譽保證。高效、透明、有序的稅收體係,不僅令新興的工業企業免受苛捐雜稅困擾,且令英國國債在世界範圍內享有極高信譽,其長期公債利率一降再降,最後僅3%利率水平,銀行利率降得更低(公債利率一般高於同期銀行存款利率),英國在發展國債市場之後,進一步發展了股票市場、企業債券市場等等,如倫敦證券交易所。這些都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廉價資金”。

在這幾個因素同時作用下,農戶逐漸轉型為工人,並在工業界獲得新的穩定的工作,少數更成為資本家,推進了捕鯨(石油業前的動物油業),紡織等近代工業之後,反過來其財富超越仍以農牧業為主要收入來源的領主、騎士,又從舊貴族階級手中收購土地甚至爵位,造成舊貴族階級中領主、騎士階層的沒落。其中少數領主成功轉型後與新興資產階級形成新的爵士階層。

這些平民在付出巨大代價,通過航海和早期工業找到出路後,以促成英國農業革命、工業革命與城市化的獲利者身份,這些暴發戶反過來超越皇室的封建製度體係成為英國社會的主導經濟力量。

社會結構如此巨大的變化,原來的政治體製已經不能適應,這類似我國東周的春秋戰國時期。按照錢穆《國史新論》,中國東周的封建觀念,一切土地全屬於貴族,平民並無土地所有權。故說“四封之內,莫非王土,食土之毛,莫非王臣。”懂得了這一觀念,才可來講那時的井田製度。 諸侯們在其所居城郭之外,劃出一部分可耕的土地,平均分配給農民,按著年齡受田還田。每一農民,在封建製度下,絕不許有私有的土地,但稅收製度則甚為寬大。依照井田製的標準形式論,每一家受田百畝,這是所謂私田。八家又共耕公田百畝。但所謂私田,隻照收益言,並不指土地的私有。每一農民二十歲受田百畝,六十歲還歸公家。在此期間,他一麵享有這百畝田的私收益,但須聯合其他七家,參加耕種公田百畝之義務。這一百畝公田,成為一個小型的集體農場,由環繞它的八家農民共同耕作。在貴族握有土地權者之收益言,隻等於征收田租九分一。後來這製度稍稍變通,把公田取消,每一農民在其私田百畝內,向地主,即貴族貢獻十分一的田租。大概這兩製度,有一時期曾同時存在著。離城較近的田地,授與戰士或其他較優待的農民,是沒有集體耕作的公田的,按畝什一抽稅。離城較遠的地區,則仍行八家共耕公田的舊製度,公家得九分一的收入。

但這一製度,在春秋末戰國初一段時期內,便逐步變動了。主要是稅收製度的變動。起先是八家共耕公田百畝,再各耕私田百畝,此所謂助法。其次是廢除公田,在各家私田百畝內征收什分一的田租,此所謂貢法及徹法。貢法是照百畝收益折成中數,作為按年納租的定額。徹法是照每年豐歉實際收益而按什一繳納。再其次則貴族隻按畝收租,認田不認人,不再認真執行受田還田的麻煩,此所謂履畝而稅。更其次則容許農民劃去舊製井田的封岸疆界,讓他們在百畝之外自由增辟耕地,此所謂開阡陌封疆,而貴族則仍隻按其實際所耕收,取什分一的田租。此在貴族似乎隻有增添收入,並不吃虧。然而這裏卻有一個絕大的轉變,即是土地所有權由此轉移。

在春秋時代,照法理講,農民絕無私有的土地,耕地由貴族平均分配。照現在觀念來說,土地是國有的,農民是在政府製定的一種均產製度之下生活的。現在稅收製度改了,貴族容許農民量力增辟耕地,又不執行受田還田手續,貴族隻按畝收租。循而久之,那土地所有權卻無形中轉落到農民手裏去。

這一轉變,並未經過農民意識的要求,或任何劇烈的革命,也非由貴族階級在法理上有一正式的轉讓令,隻是一種稅收製度變了,逐漸社會上的觀念也變了,遂成為耕者有其地的形態,此即封建製度下井田之破壞。

井田製破壞了,現在是耕者有其地,土地所有權轉歸給農民了,然而相隨而來的,則是封建時代為民製產的一種均產製度也破壞了。從前是一種製約經濟,現變成自由經濟了。有些農民增辟耕地漸成富農,有些貧農連百畝耕地也保不住,經由種種契約而轉賣給富農。既是土地所有權在農民手裏,他們自可世代承繼而且自由買賣。與私有製相引而起的,則是貧富不均,此在中國史上謂之兼並。農民有著自由資產,中間便有著貧富的階層。富農出現了,漸變成變相的貴族。從前平民貴族兩階級的基礎也連帶搖動。所以井田製度破壞,必連帶促進封建製度之崩潰。

東周經曆如此巨大的社會變化,原來的政治秩序開始崩壞,周天子慢慢失去仲裁能力,各國無論出於自保還是出於爭霸的目的,都必須尋求短時間內富國強兵之法。因此孟子見梁惠王。梁惠王第一句就問:“叟不遠千裏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倡導的仁義就變成不合適事宜的說教,而孔孟信徒隻能哀歎禮崩樂壞。在當時,法家的確為各國提供一條強兵的捷徑,暴秦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榜樣。

回到中世紀時期的歐洲,荷蘭也同樣提供了一個短時間富國強兵的樣板。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光榮革命)之前,荷蘭的尼德蘭革命是這個世界的第一次資產階級革命,荷蘭是第一個資本主義國家,而猶太人在17世紀的荷蘭已經完成了初步積累(資本和人脈)。

以下是猶太虛擬圖書館網站的資料(The Netherlands (Holland) Virtual Jewish History Tour),猶太人自己的官方網站,資料應該可信。從15世紀起,猶太人也居住在荷蘭北部。他們最重要的職業是借貸,使他們依賴城市的經濟。就這樣,奈梅亨成了一個重要的金融市場,許多猶太家庭在這裏定居下來。盡管如此,猶太人仍然選擇荷蘭南部的大城市作為他們的基地。

16世紀,安特衛普市因其繁榮的經濟而成為猶太商人和放債人的重要場所。這也使它成為一些瑪拉諾人的避難所,他們在1492年後被宗教裁判所驅逐出西班牙和葡萄牙。猶太銀行家通常用基督教姓名在那裏定居。弗朗西斯科·門德斯出生於一個傑出的銀行家家庭,他在安特衛普開設了一家分行,這是歐洲最大的銀行之一。1536年他去世後,由他的妻子格雷西亞·納西經營。

猶太人,尤其是塞法迪姆人,在17世紀荷蘭崛起為世界中心的經濟擴張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葡萄牙猶太人憑借其語言知識和與猶太人和瑪拉諾人的國際貿易網絡的聯係,在航運和貿易業中變得重要起來。幾個猶太人是東印度群島公司的重要股東,該公司在17和18世紀主導了國際貿易。猶太人在其他行業也很突出,在煙草、製糖和印刷業取得了成功。最重要的是,由於鑽石業的成功,鑽石業很快成為幾乎完全由猶太人占領的行業。

尼德蘭的經濟發展引起了階級關係的變化。資產階級要求推翻專製統治,建立獨立國家,發展資本主義,他們的宗教上接受了加爾文教派。到十六世紀末,許多猶太人到荷蘭北部避難,特別是在阿姆斯特丹,他們在那裏組成了一個社區。

當時的尼德蘭屬於西班牙,西班牙是天主教國家,非常敵視尼德蘭的新教加爾文教派,也反感尼德蘭高利貸資本主義模式。查理一世時,西班牙國庫的年收入一半以上來自尼德蘭。可能害怕新教所代表的信貸資本主義的威脅,腓力二世繼位後,他拒絕償還國債,使尼德蘭的銀行家遭受巨大損失,他提高西班牙收購羊毛的價格,使輸入尼德蘭的羊毛減少,導致許多手工工場倒閉,成千上萬的工人因此失業。他還禁止尼德蘭商人同西班牙殖民地直接貿易,加強對新教徒的迫害。西班牙的鎮壓引起尼德蘭社會各階層的普遍不滿,終於引發獨立戰爭。

1602年,尼德蘭建立了荷蘭東印度公司,這個公司迅速膨脹。在東方,它排擠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商業勢力。英屬東印度公司和它相比顯得微不足道,資本額要少十幾倍,無力同它競爭。它先後把爪哇、錫蘭變為殖民地,侵占台灣,在印度、澳大利亞等地建立一係列殖民據點,占領了通往東方最有價值的戰略據點毛裏求斯和開普,奪取了東方的貿易壟斷權。

到17世紀中葉,就形成了荷蘭在東方的殖民帝國。這樣迅速的進展,被認為是殖民主義“曆史上的一個奇跡”。除此以外,在南、北美洲、加勒比海,都有荷蘭的殖民地。荷蘭不僅一躍而為世界性殖民大國,而且它推行的殖民主義完全是資產階級性質的,並先於英國成為“第一個充分發展了殖民製度的國家”。它通過貿易和其他方式,把亞、美、非洲的許多地區,程度不等地卷入了歐洲資本主義的漩渦。

同時,荷蘭在海上貿易所取得的成就特別巨大。在歐洲,它幾乎控製了德國的整個對外貿易,在俄國的進出口貿易中排擠了英國而居首位,把波羅的海地區70%的貿易集中在自己手中。荷蘭在對外貿易上的優勢連英國也感到危懼。克倫威爾甚至把荷蘭商人排除於英國對外貿易之外,作為發動對荷戰爭的首要目的。地中海沿岸的貿易,荷蘭同樣是遙遙領先。荷蘭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船隊,航行於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以及地中海和波羅的海,稱為“海上馬車夫”。

到17世紀末,即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約半個世紀,荷蘭大體上還保持了這個地位,還能控製歐洲穀物貿易的80%,對殖民地的貿易比英國大一倍。荷蘭在國際貿易中的壟斷地位,表明它先於英國充當了發展世界市場的主角,對歐洲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產生了重大影響。

廣泛的殖民和對外貿易的急劇發展,使荷蘭社會經濟特別興旺,富甲全球,整個歐洲為之吃驚,各國資產階級羨慕不已。英國資產階級學者大聲疾呼,要求自覺模仿荷蘭。英屬東印度公司董事、重商主義代表人物托馬斯·孟於1664年發表的《英國得自對外貿易的財富》一書中反複闡述的一個基本思想,就是要求學習荷蘭,更積極推行重商主義政策。荷蘭在歐洲金融方麵的地位,同樣十分突出。阿姆斯特丹迅速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據說它擁有的金錢可以使歐洲半數國王的空虛國庫充實起來。直到18世紀,荷蘭還是英國的債主人。

在工農業方麵,荷蘭對歐洲各國的影響也不可忽視。荷蘭是當時手工工場最發達的國家,不少國家都向荷蘭學習管理經驗和先進技術。到17世紀,英國的呢絨業還要運往荷蘭最後加工和染色,荷蘭從事該項職業的工人數以千計。荷蘭的造船業更是名列歐洲前茅,許多國家向它購買各種類型的船隻。俄國的彼得大帝曾兩度到荷蘭學習造船,並聘請一批造船匠回國,給俄國建立了第一支艦隊。荷蘭的農業對歐洲大陸也有較大的影響,被認為給“18世紀其他國家的進步地主和農民提供了榜樣,指示了方向”。荷蘭的排水工程十分發達,歐洲不少國家利用它的經驗,英國的排幹沼澤工程就大大得益於荷蘭。

由於他們的經濟一體化,荷蘭的猶太人最終在更大程度上聯合了這個時期的猶太社會。在17世紀的荷蘭大航海時代,猶太人是東印度公司的重要股東,已經完成了他們的資金積累,也應該完成了猶太人的秘密組織“錫安長老會”的建立。 他們完全有能力去讚助荷蘭的威廉三世組織軍隊去英國搞光榮革命(資產階級革命)。

總結荷蘭成功模式,工業革命+信貸+貿易已經成為歐洲各國學習的對象,不過世界上並沒有什麽沒有副作用的捷徑。這個大道理各國君主都懂,但如果不能短時間強國,那麽國家都被別人吞並了誰還管什麽長期?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ahniu 回複 悄悄話 有才,謝謝。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