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再續,書接上回。話說乾隆因為感受到法國大革命背後勢力的邪惡,比自己還邪惡百倍而盡量減少與歐洲的來往。不過法國大革命隻是左翼革命的1.0版本,經過這次試驗後,後麵還有蘇聯與其藩屬以及藩屬的藩屬的不斷演化與完善。相信如果乾隆知道,一定會嚇得目瞪口呆。
我相信乾隆明白,單靠幾個暴民不可能推翻法國皇室,暴民能夠成功,關鍵大量貴族與軍隊已經被滲透成反皇室的力量,所以路易十六調派的軍隊對暴民袖手旁觀,最後拉法葉侯爵直接擔任革命派的巴黎國民衛隊的指揮。大家可以參考最近白俄羅斯與緬甸的動亂,就會明白人民在軍隊麵前不堪一擊。
俄羅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亞曆山大·索爾仁尼琴說道:“我們不能說所有猶太人都是布爾什,但沒有猶太人就沒有布爾什。真相就是對猶太人最大的冒犯。從1918至1957,瘋狂血腥恐怖的猶太人屠殺了6600萬俄羅斯人。”
他們在種族仇恨下殘殺和折磨幾千萬俄羅斯人,沒有一點人性。毫不誇張地說這是人類曆史上最殘忍的屠殺。一個更為殘酷的現實是,世界主流媒體竟然對這竟然熟視無睹,毫不上心。顯然媒體掌握在這些屠夫手中。“
大家想想,一個屠殺可以從1918-1957,持續39年。除了對白人基督徒千年以上的仇恨外,經過幾十年的屠殺,還把保留傳統與善記憶的整整一代人屠殺幹淨。剩下都是肝膽俱裂的臣服者。
隨著這些政權控製的教育培養出來的新一代,可以說是完全改造成一個新的人種。一個唯利是圖,隻信仰金錢與權力,鄙視一切美德,反對傳統,以個人欲望為先的族群。他們血統雖然與他們的祖先沒有區別,但從靈魂上,已經完全脫胎換骨。這一點,俄羅斯因為斯大林的反叛不成功,最後還為普京保留了俄羅斯民族主義的土壤。但在新崛起的大國就非常成功,已經成為左翼陣型的典範之作。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就公開表示讚賞。
經過幾十年的屠殺與培養新一代後,國家已經極端貧窮,此時突然重新準許私營經濟,縱容一群沒有道德底線唯利是圖的人去牟利,從而可以進一步令社會去道德化,原子化。整個社會的道德倫理,家庭就徹底解體。同時引入高利貸經濟模式,進一步放大人的欲望,讓大眾成為債務奴隸。可惜俄羅斯因為斯大林的反叛沒有成功,最後在另一個大國實現。
很多人以為現在進步了,已經重新允許私營經濟了。大家忘記人的一切活動,包括經濟活動,必須以道德為約束。英國古典自由經濟開山鼻祖亞當史密斯著有被簡稱為“國富論”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不過大家忽略他另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論》。他著名的“看不見之手”是指上帝或者道德。可以說沒有道德約束的商業或者從政,最後的結果都是叢林法則,為權力與利益,可以不擇手段,欺騙,造假甚至殺人放火都可以,隻要不被抓就可以。
由此可見滿清對漢人的屠殺對比猶太人,滿清簡直小學還沒畢業。下麵我們分析一下滿清的治術,雖然比起現在左翼水平已經相差很遠,但滿清與猶太政權都是一個部族政權,他們統治的精神與原則是一致的。
滿清從馬上得天下,但也明白不能馬上治天下。滿清以上數量稀少的蠻族征服一個幾千年文明的國家,壓力之大可想而知。因此他們也隻能局限於一個部族政權,以維護滿清族人利益為主。
我們摘錄一段錢穆先生的《中國曆史精神》中的第五講《中國曆史教育》。中國自古以來,政治所代表是法統,教育所代表的是道統。道統遠高於法統。政府官吏是遵守法統,而士與君子是宣揚道統的,而士則由儒家精神中培植而來。孟子有一天要去拜訪齊宣王,恰巧齊宣王也有事找孟子,派了一個人去請。孟子說他剛巧有病不能去。而孟子隨即故意出外訪友。門弟子詢問孟子:“先生本有意訪王,何以王來請卻又推病不往?。既有病,卻又仍出外訪友?”孟子說:“人生有位又德有壽,齊王位高於我,德未必若我,年齡又低於我,我不能受其召而往。“
孟子是要保持道統尊嚴,不屈抑於法統之下。漢高祖統一中國,路徑山東,首先到曲阜拜謁孔廟。東漢章帝為太子時,張輔為太傅。後來帝即位,巡守泰山,路出東郡,當時張輔為東郡太守。帝到,太守自當迎接。章帝說:“今天我們相見,應先行師弟子之禮。“於是張輔上坐,帝下坐,執書請教。然後再改行群臣之禮,帝上坐,太守謁見,報告政事。這是代表法統尊嚴的皇帝,自己屈抑在代表道統的師之麵前的隨手偶拾的兩個例子。像此類事,充滿在中國全部曆史中,隻是皇帝要做人,也要講道德,也要尊崇人格尊嚴,就也得要尊師。
然而滿清以少數蠻族當政,怎麽可能讓中國讀書人掌握道統。中國讀書人掌握道統,意味掌握話語權。
康熙三十三年,康熙帝召集翰林官員作文。題目:理學真偽論。自己做考官,翰林官員當考生。羞辱這幫以才學自居的文人,包括自己的老師熊賜履和一些已經過世的名儒。罵這些人是假道學,同時以皇帝的威嚴痛斥當世名儒。告訴人們:真正懂道學的是皇帝,真理在皇帝手中!大臣失去道統,就失去了製衡皇權的王牌。法統與道統的統一,使得清王朝成為曆史上最為專製的王朝。
從此清朝的文武百官,自稱奴才,口稱主子,開口閉口皇上聖明,沒人敢和皇上爭高下。
我們再看,康熙和同時代的彼得大帝,幾乎一樣的好學。不過,彼得將自己對科技的興趣推廣到全國,使俄國迅速走向強盛。康熙對科技僅僅是個人興趣,而這種興趣還有政治動機。他要讓漢族大臣看到:他是一位多麽能幹和智慧的皇帝,滿人並非蠻裔。這就是康熙學習科技的動機。
康熙年間,戴梓發明的28連發的,當時最先進的火器,康熙棄之不用。還說:以滿洲夙重騎射,不可專習鳥槍而廢弓矢,有馬上槍箭熟習者,勉以優等。後來,天才級人物戴梓被充軍關外。這就是康熙打壓科技的手段。
清朝後期,左宗棠在西北平叛,從一處明代炮台遺址挖掘出開花彈百餘枚,不禁仰天長歎:"三百年前中華已有此物,到如今竟然失傳,以至被列強所欺淩。"這就是康熙,不僅不發展科技,反而打壓科技;不僅不進步,反而退步。這就是很多人心目中的英雄的本質。
我們再比較康熙和同時代的路易十四。路易十四奢靡無度;熱衷芭蕾;沒有興趣參與任何科學活動;期望成為亞曆山大那樣的歐洲霸主。真是荒唐,不學無術之人還愛做夢。
相反康熙一生節儉勤政;對西學頗有研究;以大禹為自己的治國偶像。很不錯的樣子。
不過路易十四大力支持國家普及科學。他接受大臣的建議,成立了法蘭西科學院,法蘭西建築學院和法蘭西喜劇院,其成員享受國王的津貼,研究活動受到資助。同時代的康熙,則忙著進行文字獄,以維護滿族統治的合法性。
路易十四發動了大量的對外戰爭,打造了一個鼎盛一時的法國。康熙熱衷打內戰建功立業。對外隻和俄國發生過衝突,麵對俄羅斯一股小小的遠東軍,康熙煞費苦心。
路易十四為了發展海外貿易,拓展海外殖民地,將國門大開。加強法國與歐洲及世界的聯係;而康熙在開海禁海問題上,長期猶豫不決,最後以禁海告終。禁海不僅使中國造船技術一路滑坡,也導致離奇事情的發生:明末對世界地理已有相當程度的認識,清末竟沒人知道歐洲在哪(還有其他原因:銷毀相關地理和科技書籍等)。有人會說:明朝也禁海,為什麽隻說清朝的不是?
須知明朝有七下西洋的太監英雄--鄭和;足智多謀的和尚軍師--姚廣孝;百科全書式的王爺--朱載堉;史上唯一封侯的女將--秦良玉;文武兼備的一代宗師--王守仁;為研究西學加入天主教的宰相--徐光啟……明朝的開放與精彩哪是清朝可以想象的。明朝雖然也禁海,卻不是徹底的禁,而是時禁時開。即便後期官方從海洋退出,海洋世界也不是權力真空。海商和海盜成為海上的統治者。鄭成功之父鄭芝龍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出現在中國海域的荷蘭船隻,常被鄭芝龍部截獲。天啟七年,鄭軍與駐台荷蘭軍還發生了一場戰爭。結果,被稱為海上馬車夫的,西方海洋強國,荷蘭戰敗。此外,明朝非常重視與西方的交流,積極吸收西方先進的技術。那個木匠皇帝朱由校,還為中西交流做了很大的貢獻呢。
看到這裏,大家是否有愧對祖先的感覺?
然後有乾隆的《禦製程頤論經筵劄子後》雲:“夫用宰相者,非人君其誰?使為人君者,以天下治亂,付之宰相,己不過問,所用若韓琦,範仲淹猶不免有上殿之相爭,所用若王安石、呂惠卿,天下豈有不亂?且使為宰相者,居然以天下之治亂為己任,而目無其君,此尤大不可也。”以天下為己任,此乃宋、明學者惟一精神所寄,而為清廷所最極端反對。
他們隻利用了元明以來做八股應舉得程朱招牌,他們決不願學者認真效法程朱,來與聞他們的政權。
但清室煞有手段,一麵公開政權作實際的讓步,一麵厲行剃發令,要中國士大夫內心承認一個文化的屈服。因此激起了南方的反抗。當時南方士民擁護明政權之熱心,遠不如其擁護衣冠製度之甚。隻要政體不變更,王室推移,無關重要。至於衣冠文物,則為民族文化之象征,不肯輕變。
因此滿清發起文字獄。看過金庸《鹿鼎記》的一定記得莊廷龍案。康熙初年,莊廷龍修《明史》,莊家被滅族。這類案件數不勝數,有思想的人幾乎被殺盡。此外,滿清律規定:凡漢人三十人以上集會者,以謀反罪論處。這可是古往今來第一次,滿清在邪惡方麵的創意真是無限。
於是,有氣節者,埋首故紙堆。應科舉覓仕宦的,全隻為的是做官,更沒有絲毫以天下為己任的觀念存在胸中。清代中葉以後學術雖日盛,而吏治卻日衰,正為此故,而社會也日益愚昧。
我們再節錄錢穆的《中國曆代政治得失》,清代政府發布最高命令的手續,又是非常不合理。他的最高命令稱上諭,上諭又分為兩種:一種是明發上諭,一種是寄信上諭。明發上諭都是比較不關緊要的事,譬如皇帝出外巡幸,上陵,經筵,救荒,以及中央政府尚書,侍郎,地方政府總兵知府以上的升降,以及曉諭中外諸事,都由內閣擬好,皇帝看過,再由內閣交到六部,這是中國向來的慣例。寄信上諭是清代特有的,不按上述程序,而直接由皇帝軍機處寄給受命令的人。譬如給江蘇巡撫的上諭,直接寄給巡撫,旁人誰也不知道。或者要交給吏部尚書的,也是直接寄信給吏部尚書,此外無人得知的。開始時,或因軍事機密,才用這辦法,後來凡是緊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諭發出了。
從前做皇帝,外麵送給皇帝的公事,先送到六部,皇帝拿出來的公事,六部也一定得先看。因為政治該公開,而六部尚書是全國的行政首長呀。這在明代還是如此的。那時大官的任用還有廷推,小官的任用則隻經過吏部。事關教育,則一定要經禮部的。不能說皇帝私下決定了,不再給政府行政長官預聞就可辦。這絕不能說是一種製度,也不能說它是習慣法,隻該說它是法術。為什麽?因為這是純粹出之於私心的。而私心則絕不能形成出製度。
這也是明朝皇帝比滿清懶的原因。大明朝最懶的皇帝應該是萬曆帝了。30年不上朝,真是曆史上絕無僅有。不過這是在皇權與文官製度發生了劇烈衝突,皇權受到壓製的情況下發生的,不上朝是萬曆帝的消極對抗。皇權受到壓製?不是說明朝很黑很專製的嗎?事實是清以前的皇權一直受文官係統製衡。所以皇帝才用宦官或者外戚與文官係統抗衡。
不過萬曆帝沒有因為大臣與他作對而殺過一人。不上朝也並不是不辦公,萬曆年間的很多大事小情,都是萬曆處理。大的如萬曆三大征(全勝),特別是明朝的援朝逐倭戰爭,一直是在萬曆關心和支持下進行的。小的如利瑪竇進京傳教,建立教堂等,都是在萬曆過問下,得以順利進行的。東西方文明得以交流,萬曆起了相當大的作用。目前流行的林則徐是"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真是個笑話。除清朝外,中國曆朝都是開放的,真正的第一人哪能跑到清朝去呢?林則徐不過是清朝看世界的第一人罷了。
事實上,明朝的皇權是有限的,內閣是很成熟的。很多國家大事都是內閣處理了。內閣的老大稱為首輔,類似於現在的總理或者首相。這些內閣成員大都是當時淵博,德高望重,聰明絕頂之人(有時也會有些混蛋)。這些人的努力,成了大明皇帝懶散的資本。這就是明朝的部分皇帝不勤政,機構卻能一直正常運行的原因。
由這一點看來,清代不知比明代倒退多遠。其實明朝因為朱元璋非常宰相,已經被以前退步。不過明代還是在製度之下由皇帝來當宰相。宰相廢了,而宰相的職權則由皇帝兼。隻是宰相做錯了,須負責。皇帝做錯了,可以不負責。除此分別以外,明代製度還是和過去大體相似的。
清代就更超越了這限度。唐宋諸代的詔敕,宰相一定要蓋章,沒有宰相的章,就不成為詔書。為什麽皇帝下詔書一定要宰相蓋章呢?這就是一種製度了。為什麽清朝的皇帝的詔書不能給旁人看,而要直接送出呢?這就是一種法術了。其中的分別很簡單:一個是公的,有理由的,一個是私的,沒有理由的。維護整個滿洲集團的利益就是滿清之私,皇帝唯一支持的力量也是全體滿洲人。
中國曆史從秦以後,曆代皇帝的背後就沒有這樣一個固定的力量。貴族,軍人,資產階級都不是皇帝背後的力量。若說皇帝利用讀書人,讀書人在擁護皇帝,可是讀書人擁護皇帝比較是公的。因為讀書人不是皇帝的私勢力。而且讀書人也不是一個固定的集團。中國曆史上隻有元和清,皇帝後麵有整批蒙古人和滿洲人幫忙。其他各代,大體說,是全國的讀書人——由全國民眾中間受過教育經過考試的人來幫政府忙,這不能說是不公道。有人認為這便是“封建社會”了,這真是胡說。讀書人不就是封建。反過來說,皇帝或政府,存心培植讀書人,也並不是私心。並不如元清兩代,存心扶護蒙古人和滿洲人。這種政治當然是私心的。因為其是私心的,所以一切表現都不成為製度,而隻是法術。
明以前,隻有尚書可以直接上奏皇上,他的副手侍郎是不可以的,滿清每個部門都安排滿漢官員,而尚書侍郎都可以單獨上奏皇上,結果尚書管不了副手侍郎。結果全國事務都歸皇上一人。
然而除此以外,不論什麽人,又都不許向皇帝講話。當時府學縣學都有明倫堂,清廷在每個明倫堂裏都置有一塊石碑,這塊碑不是豎栽而是橫躺的,故叫做臥碑。臥碑上鐫有幾條禁令。第一,生員不得言事;第二,不得立盟結社;第三,不得刊刻文字。這三條禁令,恰好是近代西方人所要爭取的言論自由,結社自由和出版自由,所謂三大自由了。比起明代來,布衣也可直接向皇帝講話,這相差就太遠了。
魯迅曾評價《四庫全書》:“現在不說別的,但看雍正,乾隆兩朝對於中國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夠令人震驚。全毀,抽毀,刪去之類也且不說,最陰險的是篡改了古書的內容。乾隆朝的纂修《四庫全書》是許多人頌為一代盛事的,但他們不但搞亂了古書的格式,還篡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於內廷,還頒之於文風頗盛之處,使天下士子閱讀,永不會覺得我們中國的作者裏麵,也曾經有過很多很有些骨氣的人”。
在滿清以前,中國地區各政權是不禁止民間修史的。並形成了除了正史以外,還有野史、方誌、家譜、話本、演義等等的一套完整係統。這些曆史記錄真實可靠,可以進行對照研究,是使曆史學建立在真相的基礎上成為一門科學的重要保證。無論是用以評估政治決策還是研究文化都是最重要的依據。
而從滿清開始,這一局麵發生了巨大變化。滿清規定,可以收藏觀看的存書3475部,79070卷;嚴禁收藏的禁書:6766部,93556卷。據統計,滿清銷毀對其不利的書籍共一萬三千六百卷,焚書總數,15萬冊。版片總數170餘種、8萬餘塊。同時還對明代的檔案進行係統的銷毀,數量至少估計銷毀1000萬份,同時,對殘留的進行了篡改。魯迅就發現,原來考古發掘的金史宋史等史書上,裏麵凡是中國兩個字,都被滿清刪掉了。中國的曆史就是這樣被一頁一頁撕毀的。
滿清同時以弱民為國策,讓國民處於半饑半飽狀態。明末崇禎年間,中國耕地總數783萬頃。而順治16年,中國耕地總數是549萬頃。乾隆31年,達到741萬頃,才接近明末。
明末,傳教士利瑪竇的《中國劄記》這樣記載中國:這裏物質生產極大豐富,無所不有,糖比歐洲白,布比歐洲精美… …人們衣飾華美,風度翩翩,百姓精神愉快,彬彬有禮,談吐文雅。而乾隆時來訪的英國使者馬戛爾尼則說:遍地都是驚人的貧困… …很多人沒有衣服穿… …軍隊象叫花子一樣破破爛爛。
這就是康乾盛世的本質。
利瑪竇與徐光啟
總結滿清製漢之策,女真以不過百萬蠻族麵對泱泱中華時,心理弱勢是不言而喻的。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他們就從漢人的文化和民族自信下手,打掉漢人自信和能幹的基石。漢人變得愚昧和奴性,才便於他們統治。這就是滿清極力醜化扭曲漢人政權及曆史的目的,也是文字獄的目的。漢人習慣了當奴才,他們才能放心做主子。國人的愚昧和奴性,就是這樣被滿清種植的。而滿清後期的屢戰屢敗,除了落後之外,很大程度上就是滿清不願勝。鴉片戰爭中,滿清重用琦善,誣陷林則徐,以及後來的中法之戰"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已經把滿清的意圖顯示的清清楚楚了。三元裏抗英,更是說明了英國根本沒有想象中的強大。滿清貴族說過"漢人一強,滿人必亡。"即使國難當前,滿清首先提防的還是漢人,而不是友邦。於是出"寧與友邦,不與家奴"之語,就不難理解了。
至於滿清對另一個強大的民族蒙古又用另一個統治手段。滿清政府首先是通過尊崇佛教的手段,成功的將蒙古人民進行了人群劃分,將整個蒙古劃分為僧人和俗人兩個部分,並通過鼓勵供養的方式,誘導了大量蒙古人投身於宗教團體。
此外他們在蒙古地區推行的“盟旗製度”。盟旗製度有效的解決了,之前各部蒙古部落首領權利過大的問題,將各蒙古王公都按旗劃分了固定的牧區,割斷了各部之間的傳統聯係。
更重要的是,從前從屬於一位首領的大部落,被劃分為好幾個旗,每個旗都有各自的劄薩克(執政官),直接向清政府負責。
在編旗的過程中,遵循如下原則:1、原來的領主能否成為紮薩克,並不完全取決於其原來的成分,還要考慮其政治表現,如對清土朝的效忠程度、貢獻大小;2、編製戶口時要重新考慮,使之大體均衡,以防有一些封建主實力太大;3、編製牛錄,基本是按照整齊劃一的標準進行,使之更像軍隊,這樣更加容易指揮;4、登記戶口,保證兵源;5、牧地一經劃定,不得私自更改或越界有畝,違者要受到處罰。
盟旗製度實施後,迅速有效的瓦解了蒙古大部落的固有勢力,將中國曆代政府都異常頭痛的北方邊患化解於無形。以至於,連長城都失去了意義,難怪康熙帝曾頗為自詡的說:“普秦土石之工,修築長城。我朝恩施於喀爾喀,是指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
如果簡單點說,清政府的蒙古盟旗製度是另一套人群細分政策。將整個蒙古族部落打碎,分化在一個個稀碎的牧場藩籬之內,讓這些奔馳的烈馬,失去了縱情馳騁的遼闊草原。
另外,這個政策還有一個令人細思恐極的內核,製定這一政策的政治家,對於蒙古人的性格特點掌握之透徹,實在令人發指。
蒙古族兄弟們自古以來就不太團結,各部落之間的掠奪和仇殺司空見慣,大部落正是用這種優勝劣汰的方式壯大自己,最終便會出現,成吉思汗這樣的英雄人物和蒙古帝國這種龐然大物。
當然這是草原的自然環境造成了隨時隨地的遊牧生活,讓草原民族難以固化,各部落之間相距甚遠,談不到有什麽親情和睦。而且,遊牧的生活,抵禦災難的能力極為有限,一旦發生災害,為了自己能夠活下去,所有人都會拿起武器,去掠奪別的部落和國家。
如此,這樣一種劃分牧場的方式來固化民眾,讓牢牢依附某一特定區域,彪悍的蒙古人便和農耕文明的漢人沒什麽區別了,失去了馳騁的草原,再烈性的駿馬也得低頭。除此之外,滿蒙通婚、分化拉攏蒙古王公等等,都是清朝對蒙古使用的手段。正是在這些手段疊加作用下,清朝成功的化解了北方的邊患。
各位看官看完滿清的治術,一定歎為觀止。隻是強中自有強中手。滿清畢竟沒有自己是文化,因此他沒有能力改變漢人的信仰傳統,隻能偷偷地閹割,而公開也隻能尊孔。下篇我們一起探索猶太更為高明陰險的治術,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