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學欣賞

夏學,就是中華民族古老的智慧。在物質極其豐富,科技發達的今天,人最缺乏的是信仰和真正的生命智慧。而以易經為核心的華夏生命哲學,正好可以用來添補空虛的心靈,給人智慧和力量。
正文

韓詩外傳8.25:魯哀公問冉有曰

(2022-12-14 07:36:36) 下一個

韓詩外傳8.25:魯哀公問冉有曰

 

原文:

魯哀公問冉有曰:“凡人之質而已,將必學而後為君子乎?”冉有對曰:“臣聞之:雖有良玉,不刻鏤,則不成器;雖有美質,不學,則不成君子。”曰:“何以知其然也?”“夫子路、卞之野人也,子貢、衛之賈人也,皆學問於孔子,遂為天下顯士,諸侯聞之,莫不尊敬,卿大夫聞之,莫不親愛,學之故也。昔吳楚燕代謀為一舉而欲伐秦,賈、監門之子也,為秦往使也,遂絕其謀,止其兵,及其反國,秦王大悅,立為上卿。夫百裏奚、齊之乞者也,逐於齊西,無以進,自賣五羊皮,為一軛車,見秦繆公,立為相,遂霸西戎。太公望少為人婿,老而見去,屠牛朝歌,賃於棘津,釣於溪,文王舉而用之,封於齊。管仲親射桓公,遂除報讎之心,立以為相,存亡繼絕,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此四子者、皆嚐卑賤窮辱矣、然其名聲馳於後世,豈非學問之所致乎?由此觀之,士必學問然後成君子。《詩》曰:‘日就月將。’”於是哀公嘻然而笑曰:“寡人雖不敏,請奉先生之教矣。”

譯文:

魯哀公問冉有:“人隻要本質好不就可以了,還一定要學習然後才能做君子嗎?”冉有回答說:“我聽說:雖然有好玉,不雕琢就不能成玉器;雖然人有美好的本性,不通過學習就成不了君子。”魯哀公說:“你怎麽知道是這樣呢?”冉有回答說:“子路是卞地的鄉下人,子貢是衛國的商人,都在孔子門下學習,於是成為天下有名的賢士。諸侯聽到他們,沒有不尊敬的;卿大夫聽到他們,沒有不想親近的。這都是學習的成果。從前吳楚燕代四國謀劃一起討伐秦國。祧賈是個看門人的子弟,為秦國出使,於是終止了四國的計劃,阻止了四國的兵禍。等他返回秦國,秦王非常高興,任命為上卿。百裏奚是齊國一個乞丐,被驅趕到齊國西部。沒有人薦舉他做官,自己就賣了五張羊皮,弄了一輛牛車,去拜見秦穆公,被任命為宰相,於是秦國稱霸於西方。薑太公年輕時做人家入門的女婿。老了又被遺棄,到朝歌殺牛,又去棘津做工,後來到溪釣魚。文王舉用他,分封齊國給他。管仲親自射中了桓公,桓公不但不報一箭之仇,還任命管仲為國相。於是管仲複興滅亡的國家,延續斷絕的朝代,糾合天下諸侯,使一切又回歸正統。這四位先生都曾經卑賤窮困,備受屈辱。然而他們聞名於後世,難道不是學習的成就嗎?由此來看,人必須學習才能成為君子。《詩經》說:‘天天有成績,月月有進步。’”於是哀公笑嘻嘻的說:“寡人雖然愚鈍,願意敬奉先生教誨。”

俠客心得:

一個品性好的人,成長的環境好,受到的傷害少,心理比較健康。學習是一個省悟過程,無論先天條件如何,不經過長期的反省琢磨,善的好的不知道發揚,惡的醜的不知道改正,就不會建立一個道德免疫係統。無論先天本性多麽優良,進入社會一定會“生病”,嚴重的也可能會萬劫不複。學習的過程,就是不停地切磋琢磨,不斷地審查省悟,如此一點點存養良善,一點點剔除醜惡,日積月累逐漸形成智慧,從而能判斷輕重緩急、善惡美醜;逐漸形成聰明才智,從而可以耳聰目明、洞察先機;這樣才能成為一個益國益民的良才。孟子的美大聖神,就是這樣一個提高修養的過程,是人一生修行,一個成就君子聖賢的過程。

西方的科學技術以及科學管理都是好東西,猶如兩把利刃。君子聖賢拿著這兩把利刃,利國利民造福子孫後代甚至全人類;小人拿著這兩把利刃,迷惑於功名利祿,不是殺伐就是要挾,害人害己透支子孫後代資源禍害全世界。


 

知識是

善良者的財富

邪惡者的噩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