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詩外傳7.26:昔者孔子鼓瑟
原文:
昔者、孔子鼓瑟,曾子子貢側門而聽,曲終,曾子曰:“嗟乎!夫子瑟聲殆有貪狼之誌,邪僻之行,何其不仁,趨利之甚。”子貢以為然,不對而入。夫子望見子貢有諫過之色,應難之狀,釋瑟而待之,子貢以曾子之言告。子曰:“嗟乎!夫參、天下賢人也,其習知音矣!鄉者,丘鼓瑟,有鼠出遊,狸見於屋,循梁微行,造焉而避,厭目曲脊,求而不得,丘以瑟淫其音,參以丘為貪狼邪僻,不亦宜乎!”《詩》曰:“鼓鍾於宮,聲聞於外。”
譯文:
從前,孔子鼓瑟。曾子和子貢在門外麵聽,一曲終了,曾子說:“哎呀!夫子瑟聲裏有豺狼的貪婪狠毒之心,充斥著歪門邪道,真是太不仁義了,如此見利忘義!”子貢感覺也是,沒打招呼就進去了。夫子看見子貢有話要說的表情,要責備的樣子,於是把琴瑟放下等他。子貢就把曾子的話轉告了。夫子說:“哎!曾參是天下的賢人,他通音律啊!剛才,我鼓瑟時,有老鼠出來,這時野貓出現了,沿著屋梁躡手躡腳,差一點沒逮著,老鼠又跑了,野貓曲起脊背,怒目圓睜,想逮也逮不著。我用瑟音來模仿其情狀。曾參以為我有豺狼之邪僻,不就對了嗎!”《詩經》說:“宮內敲鍾,宮外聽聲。”
俠客心得:
音為心聲。孔子彈琴時望見貓捉老鼠,於是瑟音流露出虎狼之心。樂與心通,華夏先祖用禮樂治國,以禮理之,以樂和之;禮順於外,樂和於內。以禮樂處理人間的是非差異,讓人心服口服,不影響和氣,是對人性的尊重和嗬護。刑法是不得已而用之,但是在人性徹底墮落以後刑法才成了主流。刑法是大小固定的緊箍咒,是一定戕害人性的。所以孔子認為:“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民有恥且格。”用刑法治理人民,如同鯀用土堵水,一定是失敗的。而鯀的兒子大禹,是順著水性疏通水道引向大海。禮樂順著人性將民眾導上正途。
音為心聲,樂與心通,
宮內敲鍾,宮外聽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