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學欣賞

夏學,就是中華民族古老的智慧。在物質極其豐富,科技發達的今天,人最缺乏的是信仰和真正的生命智慧。而以易經為核心的華夏生命哲學,正好可以用來添補空虛的心靈,給人智慧和力量。
正文

韓詩外傳7.19:善為政者

(2022-11-12 09:35:20) 下一個

韓詩外傳7.19:善為政者

 

原文:

傳曰:善為政者、循情性之宜,順陰陽之序,通本末之理,合天人之際,如是、則天地奉養,而生物豐美矣。不知為政者、使情厭性,使陰乘陽,使末逆本,使人詭天氣,鞠而不信,鬱而不宜,如是,則災害生,怪異起,群生皆傷,而年穀不熟,是以其動傷德,其靜無救,故緩者事之,急者弗知,日反理而欲以為治。《詩》曰:“廢為殘賊,莫知其尤。”

譯文:

經傳說:善於治理國家的人,依循人的性情,順應陰陽的次序,通達本末的道理,使天人和諧統一。這樣,天地生養,萬物豐盛美好。不知道如何治理的人,用情欲壓製本性,邪氣壓抑正,使末節忤逆根本,迫使人民違反自然規律,人性委屈而不能伸展,淤積而不能疏通。這樣以來,災害頻發,怪異不斷,所有的生命都受到傷害,五穀沒有收成。如此做事便傷害德性,不作為就於事無補,所以隻能做點無足輕重的小事,重要的大事卻不知所措,每天都忤逆天理而想把國家治理好。《詩經》說:“成了傷天害人的廢物,還不知道自己的罪過。”

俠客心得:

不依循天理,不敬畏天地聖人,無視人的本性,眼裏隻有發展擴張,最後必然是玩火自焚。這是無限放大欲望(情)而忽視本性(性)的必然結果。情是陰,性是陽,情壓過性,陰勝過陽,陰陽失調,人性喪失。一情一性,一本一末,一天一人,都是一陰一陽,都需要“允執厥中”,牢牢抓住雙方最適中的點,不可偏廢一端。就像天平一樣,偏向任何一端就一定會跌落下來!

所以真正的儒家是不會隻認天理而否定欲望的,就如不會隻認陽而否定陰。儒家追求的是陰陽調和,就是中庸之道。人沒有欲望,就形同枯木,那是死人;過分放縱欲望,喪失仁義禮智信的本性天理,那就畜生不如,不能稱之為人。欲望一定要有,但是一定是合乎人性的欲望,這叫用中。而人性根植於心,人人生而有之,王陽明稱之為良知。但是社會上紅塵滾滾,人人心裏有厚厚的一層灰,不知道自己有這麽一個萬能的良知了。可是良知常常會透出亮光刺痛你,不是嗎?通過格物致知,修養到一定境界,心中沒有灰塵,良知能完全做主,你就不用擔心如何做到用中了。曾子每天反省多次,就是在用良知拷問自己,抹去心裏的灰塵。

心裏亮堂了,就能看清天平的兩端,知道踩在哪裏能保持平衡,就不會跌落。

 

用中,

大可以治國,

小可以養身,

中了就好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