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詩外傳6.17:王者必立牧
原文:
王者必立牧,方二人,使窺遠牧眾也。遠方之民有饑寒而不得衣食、有獄訟而不平其冤,失賢而不舉者、入告乎天子,天子於其君之朝也,揖而進之,曰:“噫!朕之政教有不得爾者邪?何如乃有饑寒而不得衣食,有獄訟而不平其冤、失賢而不舉。”然後其君退,而與其卿大夫謀之。遠方之民聞之,皆曰:“誠天子也!夫我居之僻,見我之近也;我居之幽,見我之明也。可欺乎哉!”故牧者所以開四目、通四聰也。《詩》曰:“邦國若否,仲山甫明之。”此之謂也。
譯文:
天子一定要設立治理地方的長官,地方設有兩人,讓他們監察治理民眾。遠方的百姓因為沒有足夠的衣食而饑寒交迫,或者因為斷案不明而產生冤情,或者因為得不到舉薦而失去賢人,入朝稟告天子,天子在地方長官入朝的時候,拱揖請進,問道:“哎呀,我的治理和教化有不到位的地方吧?否則怎麽會有饑寒交迫的人,怎麽會有冤屈不公的人,怎麽會有不被重用的賢人。”而後長官回到地方,馬上與卿大夫一起謀劃治理方案。地方的人聽聞後,都說:“天子真是誠信啊!我住在這麽偏僻的地方,可是能看見我,就像在旁邊一樣;我住在這麽幽遠的地方,可是能明察秋毫,怎麽能欺騙他呢!”因此地方長官是用來打開四隻眼睛可以看清楚,疏通四隻耳朵可以聽清楚。《詩經》說:“國家如果有否塞不通,仲山甫能疏通照亮”。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俠客心得:
邦國若否,仲山甫明之。有仲山甫這樣的賢人在地方幫助天子治理民眾,天子就多了兩隻耳朵,多了兩隻眼睛。如果有任何民生問題,貧困也好,冤情也罷,天子都清清楚楚。然後謙虛的請教地方諸侯我哪裏做得不好,需要修正。於是諸侯回去也好好檢討,謀劃解決人民的問題。這就是三皇五帝時期極其簡單的治理方式,以幫民輔民為要。人民有安樂,國家還能不穩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