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學欣賞

夏學,就是中華民族古老的智慧。在物質極其豐富,科技發達的今天,人最缺乏的是信仰和真正的生命智慧。而以易經為核心的華夏生命哲學,正好可以用來添補空虛的心靈,給人智慧和力量。
個人資料
正文

韓詩外傳4.11:君人者以禮分施

(2022-08-07 13:02:46) 下一個

韓詩外傳4.11:君人者以禮分施

 

原文:

君人者、以禮分施,均遍而不偏,臣以禮事君,忠順而不解,父寬惠而有禮,子敬愛而致恭,兄慈愛而見友,弟敬詘而不慢,夫照臨而有別,妻柔順而聽從,若夫行之而不中道,即恐懼而自竦。此全道也,偏立則亂,具立則治。請問兼能之奈何?曰審禮。昔者、先王審禮以惠天下,故德及天地,動無不當。夫君子恭而不難,敬而不鞏(通“恐”,恐懼),貧窮而不約,富貴而不驕,應變而不窮,審之禮也。故君子於禮也,敬而安之;其於事也,經而不失;其於人也,寬裕寡怨而弗阿;其於儀也,修飾而不危;其應變也,齊給便捷而不累;其於百官伎藝之人也,不與爭能而致用其功;其於天地萬物也,不拂其所而謹裁其盛;其待上也,忠順而不解;其使下也,均遍而不偏;其於交遊也,緣類而有義;其於鄉曲也,容而不亂。是故窮則有名,通則有功,仁義兼覆天下而不窮,明通天地、理萬變而不疑,血氣平和,誌意廣大,行義塞天地,仁知之極也,夫是謂先王審之禮也。若是、則老者安之,少者懷之,朋友信之,如赤子之歸慈母也。曰:仁刑義立,教誠愛深,禮樂交通故也。《詩》曰:“禮儀卒度,笑語卒獲。”

譯文:

作為君主,根據禮法分配施舍 ,公平公正而沒有偏愛;臣子根據禮法事奉君主,忠良順從而不懈怠;父親寬容慈愛而合乎禮儀,孩子尊敬愛戴父母而謙恭,兄長對弟弟慈愛而友好,弟弟敬愛哥哥而不怠慢,丈夫關愛有加而知道夫妻間的禮節,妻子柔順而聽從,如果行為有不合乎禮節的地方,就會恐懼而自我約束。這些道理,缺一樣就會出亂子,全部施行就大治。如何才能加固所有呢?要禮法周到備至。從前,先王禮法周遍,所以惠及天下百姓,仁德普及天地,一舉一動都符合禮節。君子恭敬而不畏懼,敬慎而不膽怯,貧窮而不拘束,富貴而不傲慢,應對自如而不困窮,因為明察於禮啊。所以君子對於禮法,敬畏而安然持守;對於事情,能把握常道而不會出過失;對於人,能寬容少怨而不阿諛奉承;對於外表,修飾整飭而正派;對於應變,麵麵俱到而不繁累;對於百官藝妓工匠等人,能盡良發揮他們的才能而不與他們競爭才能;對於天地萬物,不騷擾它們而謹慎地促使其繁榮昌盛;對待上級,忠順而不懈怠;對於下屬,公平公正而不偏愛;對於交友,不同的人以仁義區別對待;對於偏僻的鄉下人,寬容而不違背禮法。因此窮困就要持守道義以留清名,通達就要濟世救民建立功業,仁義普照天下而無窮無盡,明察天地、理順萬物而沒有疑問;氣血平和,心平氣和,誌向遠大,義薄雲天,仁義的智慧達到了極致。這就是先王無所不包的禮法。能做到以禮治國,老人安心得到奉養,少年得到關懷,朋友互相有誠信,如同嬰兒在慈母的懷抱。這是因為:君主建立了仁義道德的典範,施行了真誠的教化,表達了深切的仁愛,禮樂和諧流行的緣故啊。《詩經》說:“禮儀適度,言笑恰當。”

俠客心得:

仁義是天下太平的基石。人類失去了這根定海神針,就失去了最基本的人性。人性的喪失必然導致天翻地覆,戰亂頻仍,互相殘殺。人類社會的一切發展和進步,經濟也好,科技也罷,不能偏離人性的真善。一旦偏離了善良的人性,人就成了天下最醜陋凶殘的動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