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詩外傳4.30-31:孔子見客
原文:
30. 孔子見客,客去。顏淵曰:“客、仁也。”孔子曰:“恨兮其心,顙(sǎng,頭,磕頭 )兮其口,仁則吾不知也,言之所聚也。”顏淵蹴然變色。曰:“良玉度尺,雖有十仞之土,不能掩其光;良珠度寸,雖有百仞之水,不能掩其瑩。夫形體之包心也,閔閔乎其薄也。苟有溫良在中,則眉睫著之矣;疵瑕在中,則眉睫不能匿之。《詩》曰:“鼓鍾於宮,聲聞於外。”
31. 偽詐不可長,空虛不可守,朽木不可雕,情亡不可久。《詩》曰:“鍾鼓於宮,聲聞於外。”言有中者必能見外也。
譯文:
30. 孔子會見完客人,客人離去。顏淵說:“這位客人,是仁人嗎?”孔子回答說:“他心中有恨意,講話很和善,我不知道他仁不仁,隻是知道他說的話而已。”顏淵一下變了臉色。孔子接著說:“一尺長短的美玉,即使上麵有十仞的土,也不能掩蓋它的光芒;一寸大小的美珠,即使在一百仞深的水下,也不能掩蓋光澤。人的形體包著心,可憐的薄薄一層。如果有顆溫和善良的心在裏麵,那就一定顯露於眉毛之間;如果中間有汙點,眉毛之間也隱藏不住。《詩經》說:“宮內敲鍾,宮外聞。”
31. 虛偽欺詐不會長久,空虛無物守不住,腐朽的木頭不能雕刻,感情不在不可久處。《詩經》說:“宮內敲鍾,宮外聞。”說的是裏麵的東西,一定會暴露於外麵。
俠客心得:
鼓鍾於宮,聲聞於外。心在跳的時候,外麵的人能聽到,眉眼之間能看到。孔子的客人說的都是好聽的,但是聖人卻知道他的內心是有仇恨的。一切掩藏內心真實想法的努力都是徒勞的,人人都能看出來,隻是礙於情麵不挑破而已。人最好還是真誠,安守本分,不僥幸不欺詐。掩耳盜鈴是愚蠢而可笑的。
真是:
鼓鍾於宮,
聲聞於外,
心跳於內,
色著於外,
人之視己,如見其肝肺然,則何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