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詩外傳2.33:嫁女之家
原文:
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燭,思相離也。取婦之家,三日不舉樂,思嗣親也。是故婚禮不賀,人之序也。三月而廟見,稱來婦也。厥明見舅姑,舅姑降於西階,婦升自阼階,授之室也。憂思三日,不殺三月,孝子之情也。故禮者、因人情為文。《詩》曰:“親結其縭,九十其儀。”言多儀也。
譯文:
女兒出嫁,三個晚上不熄滅燭光,是對分離的思念啊。娶媳婦的家庭,三天不娛樂,是對承續家業的憂慮。因此婚禮不慶賀,是新舊交替時對父母衰老的哀傷。三個月後到家廟祭拜,向祖先引見新來的媳婦。第二天天亮見公婆。公婆從西邊的階梯下來,媳婦從東邊上去,公婆就把家交給新人了。憂傷三月,不減分毫,是孝子之情啊。所以說禮是根據人情而定的。《詩經》說:“親自為女兒穿嫁衣,禮儀確實很多。”這是說結婚的禮儀確實多。
俠客心得:
《禮器》說:“先王之立禮也,有本有文。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內心的真誠是禮的根本。沒有誠意的禮,是騙人的把戲。嫁娶之禮,對女子和父母,是分離的思念,父母不滅的燭光是期盼女兒回家探親;夫家不能有娛樂,因為憂慮父母的衰老和對家庭的責任,樂不起來。女子與父母的分別,是親情的撕裂,痛徹心扉,三個月絲毫不減。是啊,這種傷痛,要好多年以後才能愈合。
古代交通不方便,探親沒那麽容易。尤其是大家族聯姻,從一個國家嫁到另一個國家,再也回不到娘家是很正常的,所以出嫁往往就成了生離死別。這種痛苦是現代人體會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