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詩外傳2.3:高子問於孟子曰
原文:
高子問於孟子曰:“夫嫁娶者、非己所自親也,衛女何以得編於詩也?”孟子曰:“有衛女之誌則可,無衛女之誌則怠。若伊尹於太甲,有伊尹之誌則可,無伊尹之誌則篡。夫道二:常之謂經,變之謂權,懷其常道,而挾其變權,乃得為賢。夫衛女、行中孝,慮中聖,權如之何?”《詩》曰:“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視爾不臧,我思不遠。”
譯文:
高子問孟子:“嫁娶的事不是自己能作主的,為什麽衛女卻被編進了《詩經》裏?”孟子說:“有衛女對故土的愛就可以,沒有就不行。像伊尹對於太甲,有伊尹對國家的忠誠就可以,沒有就是篡權。道義可分為二:恒常不變的是經,變通而至中的是權。堅守常道,而能權衡變通以求中道,才算是賢才。衛女的行為符合孝道,思慮通達,權衡怎麽了?”《詩經》說:既然不嘉助我,我不能跟你們返回。知道你們不善良,我心更加思故鄉。”
俠客心得:
衛女是衛懿公的女兒。為了保護弱小的衛國,她要求父親把自己嫁到齊國。父親沒有采取她的建議,把她駕到了蕞爾許國。後來衛國果然被滅,父兄慘死。衛女痛苦至極,寫下了詩篇《載馳》。描述衛女去吊唁父兄,騎馬奔馳在路上的心情。高子覺得衛女竟然想私定終身,這在當時是大逆不道的,孔子竟然把她的詩篇收集在詩經裏麵,高子有點不理解。孟子告訴他的弟子說,衛女是出於對衛國的拳拳愛心才請求父親的,而不是她自己的私心。這種至誠的忠心是可貴的,所以孔子要頌揚衛女。當時嫁娶的事情是要遵父母之命,這是不能違背的常道。但是要看情況,情形不一樣,用心不一樣,就一定要變通,就是這裏的“權”字。大臣一定要忠於國君,但是如果國君昏庸,大臣也可以攝政,把國君囚禁起來讓他好好反省。伊尹就是這樣對待他的老板太甲的。看上去是篡權,其實是拯救國家民族的無奈之舉。數年後太甲改過自新,伊尹把他迎了回來,並把權力還給了太甲。所以常道也不能教條,一定要看情況,一定要權衡變通。
這正是:
衛女載馳吊父兄
丹心一顆故鄉明
許人不臧難相助
試問蒼天誰救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