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詩外傳1.25:仁道有四:磏為下
原文:
仁道有四:磏(lian2,磨刀石)為下。有聖仁者,有智仁者、有德仁者,有磏仁者。上知天,能用其時;下知地,能用其財;中知人,能安樂之;是聖仁者也。上亦知天,能用其時;下知地、能用其財;中知人,能使人肆之;是智仁也。寬而容眾,百姓信之;道所以至,弗辱以時;是德仁者也。廉潔直方,疾亂不治、惡邪不匡;雖居鄉裏,若坐塗炭;命入朝廷,如赴湯火;非其民、不使,非其食、弗嚐;疾亂世而輕死,弗顧弟兄,以法度之,比於不詳,是磏仁者也。傳曰:山銳則不高,水徑則不深,仁磏則其德不厚,誌與天地擬者、其人不祥,是伯夷、叔齊、卞隨、介子推、原憲、鮑焦、袁旌目、申徒狄之行也,其所受天命之度,適至是而亡,弗能改也,雖枯槁弗舍也。《詩》雲:“亦已焉哉!天實為之,謂之何哉!”磏仁雖下,然聖人不廢者、匡民隱括,有在是中者也。
譯文:
有四種仁道,磏仁是最下等的。這四種仁道是:聖仁、智仁、德仁和磏仁。上知天時,能遵循時令;下知地利,能發揮財用;中間了解人,能使民安樂;這是能聖仁的人。上知天時,能遵循時令;下知地利,能發揮財用;中間了解人,能使人民各盡其情;這是能智仁的人。寬厚而能容納民眾,百姓信任他;能施行仁道而且還不屈辱於世俗;這是能德仁的人。廉潔方正,嫉恨不治之亂,痛惡不正之風;雖然住在鄉裏,卻坐臥不安;受命服務於朝廷,感覺像是去赴湯蹈火;不是他管轄的民眾,他不用;不是他家的糧食,他不吃;嫉恨亂世而不重視生命,連兄弟都顧不上,一切以法則為準,等於是不吉祥,這是推行磏仁的人。古書上說:尖銳的山不會高,水道太窄就不會深,太方正的人不會仁厚。喜歡與天地相比的人不吉祥,伯夷、叔齊、卞隨、介子推、原憲、鮑焦、袁旌目、申徒狄就是這種行為,他們接受了上天的法度,嚴格遵守,不能通變,就算枯槁而死也舍不得放棄。《詩經》說:“也就這樣了!這實在是上天的法則,有什麽辦法!”磏仁雖然是下等的,聖人還是不廢棄,因為可以用來匡正民眾,使人收斂含蓄,還是有這些適用的地方的。
俠客心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廉仁者,效法天地,無視人情,像是硜硜然的小人。這種人心中方正剛硬,對人不能柔和委屈,不懂得內方外圓之道。因此一定會傷害他人,更容易傷害自己,這是很不吉利的。像伯夷叔齊為了堅守自己的信念不是餓死了嗎?他們有堅持,但是缺乏變通,這既是其可貴的品質,也同時是可怕的缺點。可貴是其堅守原則不屈不撓,可怕是沒有變通傷人害物。一頭撞了南牆了,旁邊有個小門他不知道拐彎過去。可是變通的問題也很大,沒有底線的變通就成了腐敗。持守是陽剛,變通是陰柔,兩者必須兼顧,做到有堅持而不害生,有變通而不流於圓滑,才是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