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學欣賞

夏學,就是中華民族古老的智慧。在物質極其豐富,科技發達的今天,人最缺乏的是信仰和真正的生命智慧。而以易經為核心的華夏生命哲學,正好可以用來添補空虛的心靈,給人智慧和力量。
正文

韓詩外傳1.1:曾子仕於莒

(2022-04-19 11:54:22) 下一個

韓詩外傳1.1:曾子仕於莒

 

原文:

 

曾子仕於莒,得粟三秉,方是之時,曾子重其祿而輕其身;親沒之後,齊迎以相,楚迎以令尹,晉迎以上卿,方是之時,曾子重其身而輕其祿。懷其寶而迷其國者,不可與語仁;窘其身而約其親者,不可與語孝;任重道遠者,不擇地而息;家貧親老者,不擇官而仕。故君子橋(木屐)褐趨時,當務為急。傳雲:不逢時而仕,任事而敦其慮,為之使而不入其謀,貧焉故也。《詩》雲:“夙夜在公,實命不同。”

 

譯文:

 

曾子在莒(現在的莒縣)做官,俸祿是三秉(約160鬥)糧食。在那個時候,曾子看重的是俸祿,而不太在乎自己;父母過世以後,齊國邀請他做卿相,楚國聘用他做令尹(相當於現在的市長),晉國請求他做上卿,在那個時候,曾子重視自己的情懷,而不在乎俸祿。自己滿腹才德,國家昏亂卻袖手旁觀,沒法和他談論仁道;自己困窮,而使雙親也貧窮的人,沒法跟他談孝道;任重道遠的人,不在乎在哪裏歇息;家裏貧窮而愛護至親的人,對官職不挑三揀四。因此君子穿著木屐、披著粗布衣衫急著趕路,以當前最重要的事情為急。古書上說:出去做官不在乎時機合不合適,做事盡心盡力,給人使喚而不參與事情的謀劃,是因為家裏貧窮的緣故啊。《詩經》說:“早晚公務忙,命運不一樣。”

 

俠客心得:

 

君子不是樂則行之,憂則違之,遁世無悶嗎?怎麽曾子就沒有情懷了,沒有誌向了,有俸祿就幹呢?這不是違背儒家的道義嗎?不是的,儒家道義的核心是忠恕而已。忠就是忠於自己的內心,守直守中,恕是能體諒別人的心。父母雙親挨餓受凍的時候,當務之急是父母的冷暖,理想是次要的了,更沒有資格遁世無悶。有俸祿就得幹,不能在乎是不是自己的理想。隻有父母得到了奉養,自己才能心安,才能進一步考慮治國安邦的理想。但是這不等於說,為了贍養父母曾子放棄了做人的原則。不是的,就算父母餓死,不義之財,嗟來之食,君子都不會要的。否則,他不會安心,父母也跟著受辱。因為生活所迫,君子不能兼顧理想,但是無論在什麽崗位,君子都不會與壞人同流合汙、做不仁不義之事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