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滕文公下9:彭更問曰
原文:
彭更問曰:“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以傳食(客居而受供養)於諸侯,不以泰乎?”
孟子曰:“非其道,則一簞食不可受於人;如其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子以為泰乎?”
曰:“否。士無事而食,不可也。”
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羨(多餘)補不足,則農有餘粟,女有餘布;子如通之,則梓匠輪輿皆得食於子。於此有人焉,入則孝,出則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後之學者,而不得食於子。子何尊梓匠輪輿而輕為仁義者哉?”
曰:“梓匠輪輿,其誌將以求食也;君子之為道也,其誌亦將以求食與?”
曰:“子何以其誌為哉?其有功於子,可食而食之矣。且子食誌乎?食功乎?”
曰:“食誌。”
曰:“有人於此,毀瓦畫墁(塗抹牆壁),其誌將以求食也,則子食之乎?”
曰:“否。”
曰:“然則子非食誌也,食功也。”
譯文:
彭更問孟子:“後麵跟著幾十輛車,隨從好幾百人,客居諸侯而受人供養,不是太過分了嗎?”
孟子答道:“不合乎道義,就是一筐幹糧也不能要人家的;符合道義,就是天下舜也一樣從堯那裏接過來,也不算過分。你覺得過分嗎?”
彭更說:“不過分。但是士人不勞而食,是不可以的。”
孟子說:“你不互通有無、交換服務,用多餘的換來不夠用的,那麽農夫有吃不完的粟粱,女人有用不完的布匹;如果你能互通有無,那麽木匠和車匠就可以從你那裏得到食物了。這裏有一個人,回家孝順,出門尊長愛幼,遵守先王的道統,以此等待來求學的人,而你不供養他。你為什麽尊重木匠車匠而看輕仁義之人呢?“
彭更說:“木匠車匠,其目的是以此謀食;而君子弘揚道義,難道也是為了追求吃的嗎?”
孟子說:“你為什麽根據他的願望而犒勞他呢?他對你有功,應該得到供養,那就供養他吧。而且你犒勞的是他的願望?還是他的功績?”
彭更說:“犒勞他的願望”。
孟子說:“那有一個人,毀壞房頂的瓦,塗鴉你的牆壁,他也想得到食物,那你給還是不給?”
彭更說:“不給。”
孟子說:“那麽你供養他不是因為他想要,而是因為他有功於你。”
短評:
孟子帶著幾百個弟子,周遊列國,到處都得到供養。彭更覺得是白吃白喝,覺得太過分。孟子告訴他,我提供的是教育和教化的服務,我不是白吃的。難道文化的教育還不如木工和車工值錢嗎?我是為了弘揚道義,但是我也需要為我的服務得到應有的尊重和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