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學欣賞

夏學,就是中華民族古老的智慧。在物質極其豐富,科技發達的今天,人最缺乏的是信仰和真正的生命智慧。而以易經為核心的華夏生命哲學,正好可以用來添補空虛的心靈,給人智慧和力量。
正文

張拭的《虛舟》注解

(2021-06-30 08:59:11) 下一個

張拭的《虛舟》注解

 

張拭,南宋四川綿竹人,是與朱熹齊名的南宋大儒。他曾經主管嶽麓書院,學生上千人。他在解讀中孚卦辭的時候,頗有感悟,寫下了《虛舟》三字經,完美闡述了儒家的性理心法和修行境界,也指出了一條路徑,“在克己”。《虛舟》是張拭的座右銘,也應該是每一個人的座右銘。

有人常常問我如何存養仁心,如何達到儒家的最高境界,如何做君子,張拭的《虛舟》就是很好的答案。當然《論語》、《孟子》、《易經》、《尚書》等經典的答案更完美。


繁體:

心本虛,理則實,
應事物,無轍跡
來不迎,去不留,
彼萬變,我日休,
行斯通,險可濟,
孚豚魚,貫天地,
曷臻茲,在克己,
去其窒,斯虛矣。

簡體:

心本虛,理則實,
應事物,無轍跡,
來不迎,去不留,
彼萬變,我日休,
行斯通,險可濟,
孚豚魚,貫天地,
曷臻茲,在克己,
去其窒,斯虛矣。

 

注解:

 

1. 虛舟:張拭的座右銘,是個空舟的形象,也是《易經》中孚卦的卦象,比喻胸懷恬淡曠達。空舟方可渡險,虛心方可成物。

2. 心本虛:心的本質是純潔無染的,如廓然空穀,如靈動的一汪清水。虛空才可以暢通無礙。“本”也可以是動詞,“根植於”、“篤守”虛靜的意思。

3. 理則實:內心虛靜之時,正是信守天理的良知充盈於心的時候。天理就是人的本性,本性來自於天,所以稱作天理。人內心幹淨澄澈之後,正是本性完美開放之時。

4. 應事物,無轍跡:應對萬事萬物,能遊刃有餘,完美無缺,不留痕跡。隻有內心空靈才可以做到無轍跡,如雁過長空不留蹤跡。

5. 來不迎,去不留:對於未來沒有期盼,也沒有先入之見;對於過去的,揮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有些悔恨,像毒蛇噬人痛苦一生。到了虛舟的境界,折磨人的魔鬼魍魎就煙消雲散了,“去不留”。

6. 彼萬變,我日休:外在事物千變萬化,我自巋然不動,我在樹下休養生息,享受美好時光。因為我可以做到不迎不留,內心總是恬淡虛靜的,沒有絲毫煩惱,所以“我日休”。

7. 行斯通,險可濟:能做到如此通達,如空舟行於水麵,什麽危險都可以渡過。

8. 孚豚魚,貫天地:真誠能感動豬豚和魚蝦,能貫徹天地,統攝萬事萬物。心如明鏡台,觀照天地萬物,不留痕跡。

9. 曷臻茲,在克己:這麽高的境界,如何達到呢(何臻茲)?克製自己的私欲,克己複禮,克製自己,恢複良知。

10. 去其窒,斯虛矣:去掉窒塞壅堵胸腔的私欲,清空了,就能達到衝虛曠遠的境界了。這就是儒家修行的竅門。


 

附原文:

 

張拭:虛舟,銘曰:心本虛,理則實,應事物,無轍跡來不迎,去不留,彼萬變,我日休,行斯通,險可濟,孚豚魚,貫天地,曷臻茲,在克己,去其窒,斯虛矣。p533-534

《周易解注傳義辯正》卷三十二,長沙彭申甫編輯,第533-534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