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智慧:王夫之解震卦彖辭:良知乍現,振聾發聵
關於震卦的意義,孔子的《彖傳》下了這樣一段斷語:
震來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啞啞,後有則也。
對於震卦的解釋,尤其是這段彖辭,都是圍繞著恐懼致福,也就是恐懼所帶來的福報來講的。驚雷帶來的恐懼,令人反省,恢複誠敬心,因此會更加恭謹禮讓、腳踏實地,自然會有福報。但是王夫之的解釋卻是完全不一樣的。他認為這炸雷不是來自於外,而是發生於內,是良知的乍現。他是這麽解釋這段彖辭的:
這個“恐”字,並不是害怕什麽;令人恐懼的,也不是震攝人的威力,而是內心一股氣的發出,害怕天理勝不了人欲,道義勝不了私利,恭敬勝不了怠慢,於是奮然醒悟,良知震動,而事事物物都被照亮,這是性德威力發用的方法。“有則”的意思是,如果事情的發展是遵循初現的良知,當然就不會離道義太遠。
這裏王夫之活靈活現地講述了良知是如何發用的。震卦是一陽初現,那一陽就是良知,好好抓住它,別讓欲望吞噬了。它就是引領你在黑夜裏行走的火把,有它照亮,就沒有危險。
良知隨時都會出現。當你看到小孩要掉進井裏的時候,你一定有搶救他的衝動,那就是良知的震動。當你看到一個弱小的同學受到霸陵欺負的時候,你氣血翻湧,想一拳把惡霸打倒在地,這也是良知的聲音。可是當你看到那惡霸的大塊頭,你氣餒了,低著頭偷偷溜了,良知被懦弱澆滅了。所以儒家講究智、仁、勇三德的培養,就是為了壯大良知,使它如日月一樣明亮。
王船山原文:
恐者,非有畏於物;使人恐者,亦非威以懾之,但專氣以出,惟恐理不勝欲,義不勝利,敬不勝怠,發奮內省,誌壹氣動,而物自震,其德威之道也。“有則”者,如其震動恪其之初幾以行之,自不遠於天則。
------《周易內傳》卷七,第30-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