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奇程

修辭立其誠 辭達而已矣 行其所當行 止於不可不
人世很耐想 白說也得說 我思故我在 枝繁月正圓
正文

“特朗普”譯名從哪兒來?

(2021-03-03 05:30:59) 下一個

您要說是“從新華社編印的《英語姓名譯名手冊》(編者署名辛華;“Trump 特朗普”條見其1973年7月修訂第2版402頁右上第三行),早知道啦,用不著再說”,我不能跟您抬杠。以下“再說”的這些,無非自說自話,理理所思而已。

一望可知,與“川普”或“創普”等等不同,這個至遲四十多年前出爐的“Trump 特朗普”條目,非為目前的美國總統特製。筆者幾度談這個譯名,也是盡就一般而言。

今天看電視,對談雙方提到俄國總統普京,仍多把來自俄語的 Putin 當英語念,發近似“普庭”的音。俄語中 t 這個輔音會“來事兒”,到不同的元音麵前念法不同。以俄語發音為準,“普京”為正,“普庭”為誤。

這種外來名詞在英語中應有很多。苦於知識不廣,筆者很怕多舉例會舉錯。但聽說某法國名人有言:(什麽)英語? 那不就是念錯了的法語嗎? 如此調侃的由來,是否針對這種外來語進了英語就“跑腔”的現象呢?

Trump 姓氏來自德語(因為老家很少有人喜歡他,現任美國總統信口開河說祖上與瑞典有關,較真兒的德國人考其說後得出冷冷結論,曰 fake news),聽德語發音,近似“托姆夫”。猜想這就是“特朗普”中“特”音的由來了,當然還須存疑,更不妨存異。

音譯外語姓名入漢語,簡單從事而得恰如其份的大概也有,但要是都能那樣也就不成其為難題了。這主要是就采用音譯姓名的第一原則名從主人而言(至於第二原則約定俗成,就是承認流俗,不問道理,沒啥可爭)。名字的主人原非英語,是常見的事。爭論各方的依據不同,必然難於一致。幹脆不譯,或能根本取消難題。

從如何定 Trump 譯名這件事扯開,再說一點點感想,是關於從某族語言的衍變論斷其社會曆史哲學政治發展的種種。別的不說,寫那樣的文章,總應該要求通不止兩種異係語言。若老是拿英語代表一切外語,論據中隻有英、漢對照的舉證,而結論涵蓋卻不恨其大,怕是有點兒忽悠讀者吧?

又及,忽然有點明白“譯名應當名從中文讀者喜好”的主張是從哪兒來的了。

曾任美駐華大使的 Jon Meade Huntsman, Jr. 中文名“洪博培”。筆者還知道一位 Bruce Gore 中文名“高步思”,更有“行成於思”的美意。此外還有將 Stephanie 化為“申凡妮”,令人聯想是“來自申城的女孩”。如此等等。

可是,拜托! 以上那些都已越出音譯外文姓名,走到給外國人起中文名的題目下了。起名兒,隻要本人接受,怎麽起都行。卡瑪的夫君,也是那部關於六四的影片主創之一,要精通中文的妻子給他起個通俗的中文男士名,卡瑪說叫“高富貴”,就叫高富貴了,見於影片,單麵掛格。可那跟音譯外文姓名應遵從的規則又有何幹?

且將一眾譯者中誰主張什麽和誰發明了什麽的問題放到一邊,小結一下有關 Trump 的中文譯名發生過什麽:一、《英語姓名譯名手冊》有“Trump 特朗普”條目。二、在美國的中文媒體如《世界日報》與“美國之音”和在台出版的譯著如《川普談判學》一向采用“川普”。(其他譯名如港報早期采用者和筆者相信為貼切者一概不計。)三、美國之音自 2018 年 9 月起不再用“川普”。

美國之音中文部之所以棄“川普”而就“特朗普”,說是與別家中文媒體看齊,說得通。認其為向新華社看齊,無論是“屈從”還是“從善”,說不通。因為美國之音每日每時在眾多問題上都不從新華社,沒有理由單從這樣一件事。

音譯音譯,但凡想譯,首當訴諸聽覺。幸或不幸,英文裏有 tramp 一詞。Trump 與 tramp,說英語的人即使是大舌頭也必分得清,特因後者難用於稱呼人。有如在中國名“創成”的人(張王李趙等還真是不少),你要給人家叫成“串成”,必是有意戲謔貶抑。美國之音中文部的創建執掌以來自台灣用國語的男士女士為主,原來沿用“川普”屬自然而然。但 VOA 以英文為主,那裏不懂中文的人隻會覺得中文部那邊整天“川普”“川普”的聽來絕似 tramp, tramp! 而不大可能去領略那兩個漢字之雅。

Ivanka Trump 的女兒學字正腔圓的國語。那孩子告訴家大人,咱全家在中文裏叫“川-普-”。她上兩輩人聽了如何?……正如中文“麗”“晶”兩字意思都好,可胡家父母絕不肯給女兒起名叫“麗晶”,是同一類現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5)
評論
古樹羽音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全球戰略' 的評論 : 大陸的翻譯工作者有一個“約定俗成”,但是基於漢字“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造字方法”的原則,以此原則選擇用字。
helloguys 回複 悄悄話 不是為黑而黑,中國這幾十年,劣幣驅逐良幣。有能耐的人,都不去搞學問了。國家有對外語有統一(官方)譯名。但有時官方譯名比民間譯名更莫明其妙。譬如 Internet 的官方譯名是“因特網”(民間是互聯網),Intranet 的官方譯名是“內特網”(民間就叫“內網”)。電影翻譯望文生義,譬如 The Day After Tomorrow翻譯成《後天》,A Perfect Storm翻譯成《完美風暴》。
mikecwu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westshore' 的評論 : 謝謝分享,科普得很好。

我覺得,應該尊重原文發音,不論這個詞的來源是什麽。語言是以聲音為本,書寫隻是聲音的記載而已。Trump這個字,在德國發音和在美國發音不同,而我們如果指的是美國總統,就應該按美國人的發音來翻譯。

比如Jesus這個字,如果是英語就應該翻譯成基薩斯,如果是西班牙人發音,就應該翻譯成黑素斯。說基薩斯大家都會想到宗教人物,而說到黑素斯大家都會想到剪草工人。

語言是不斷進化的。古代人如何發音不重要,因為我們已經聽不到了。活人比死人重要多了。
westshore 回複 悄悄話 這事情再多解釋一點好了,為什麽要拉丁化翻譯英語名字。
英語是一種合成語言,大概是西方主流語言裏最不規範的,不論語法還是發音。凱爾特人的(比利時是老家)語言被羅馬人加入新內容,後來薩克森人入侵加入德語元素,再晚的丹麥海盜對英國的占領,這些後來的人都有過對英國長期占領的曆史,使得英語是這幾種語言的混合,需要音標標注發音,比如約翰,這個名字是基於大概兩種語言的發音(希伯來和北歐),偏偏不是英語,區別在於J的發音是U,John的音譯最接近漢語發音就是友哼,而不是張(曾經在台灣書裏見過這種用法)。
而西班牙語就沒有音標的概念,你看著拚寫就能正確讀出發音,哪怕你不懂意思,因此從語音上相對比英語規範化。另一個可能不意識的事情是西班牙語的元音與漢語拚音元音基本可以一一對應,英語沒有這個特點,因此以西班牙語發音作為中文翻譯標準就是很簡單的事情,容易規範化。
當年翻譯局關於名字翻譯的規範是刊登在譯林上的,如今哪裏有我不知道,但應該可以在網上查到,但可以理解這種工具用的人很少,檢索排序就低,可能不那麽容易找。

mikecwu 回複 悄悄話 川普也不是最真實的翻譯。應該是去盎普才對。
westshore 回複 悄悄話 德州和伯克利的例子確實不知道,在中國翻譯成美國德州應該是可以的,關鍵是加上美國兩字。沒見過得州的翻譯法。
伯克利的問題我覺得是文化差異或者幹脆就不意識的問題,不了解加州UC大學係統的人也許知道伯克利是好學校,但也未必知道與其他九個分校有什麽不同,這對美國人也是一樣的,何況美國之外的人。
伯克利不僅曆史比斯坦福都早,也是唯一半年學期製的本科,也就是連教學體係都與其他分校不同。不過最近兩年伯克利排名落在UALA之後,成為美國排名第二的公立學校,不再是第一。說其是flag school大概隻能是因為是第一個。

春暖花開99 回複 悄悄話 大陸在翻譯人名時都把R音讀成L音,就有了特朗普。拉丁語讀音也是這樣。
SSL1234 回複 悄悄話 其實覺得很多地名什麽的應該考慮有新的譯法,以前的翻譯家可能受地方口音影響,翻得不太‘好聽’,比如牙買加:音更靠近“傑美卡”吧?還有“葡萄牙”,太不好聽了。另外徐誌摩筆下的翡冷翠比佛羅倫薩聽著浪漫多了!
chufang 回複 悄悄話 德語的r和俄語的r發音不同。俄語的音用舌頭前部要比舌頭後部發音的德語強多了。因此用川比特朗似乎更接近。
全球戰略 回複 悄悄話 點讚!請教:在大陸有否“翻譯局標準翻譯”這一可公開查找的工具?我有兩個例子:

1 比如Texas,該州華僑 + 海外媒體(含文學城)都譯成“德州”,堂堂正正。不料大陸出版物都稱為“得州”。我請教過一位大陸編輯,她稱有“潛規則”不能和“山東德州”重複。譯名除您文中所說的原則外,還應高雅,如America譯成“美國”。 若大陸統一翻成“得州“,如何糾正?

2 大陸將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翻成”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是個明顯錯誤,人家是flagship campus! 美國類似名校很多,都被”矮化“成分校。某些海外中文媒體近年翻成”加州大學伯克利“,有進步但不符合中文習慣。正確的中文譯法是“伯克利加州大學”。如“上海交通大學”,沒人會錯誤的稱之為“交通大學上海分校”。所以即使大陸有統一/標準譯名,出此錯誤,如何糾正? 拜托!
westshore 回複 悄悄話 這事情我大概在十年前解釋過,再解釋一次,這種譯法是根據過去中國翻譯局的規定,這個規定在八十年代後期的譯林雜誌刊登過,也就是拉丁字母為基礎的語言的人名和地名拉丁化,英語屬於具有拉丁詞根的,因此屬於這個範疇。不懂拉丁語沒關係,參照西班牙語就是了,也就是字母r的發音遵循西班牙語,發l音,比如羅密歐,不是弱密歐。
那麽Trump,就要被拆成t-lum-p三個音節,成為特朗普,因為tr中的r如果發l音,顯然不可能與t形成一個syllable,而是必須兩個。
川普的翻譯法是港台的做法,基於發音,而且是英語發音,那麽這裏的整個爭論就是為什麽不應該采用這種基於發音的翻譯方法的問題。也就是翻譯局的規定是要避免什麽?
先給幾個港台那種翻譯的例子好了,就不難理解。Trump(川普),克林頓的女兒Chelsea(雀兒喜),與中國央視海外版主持打嘴仗出名的fox女主持Tracy(翠西)。
這三個都是港台翻譯方法,特點是不僅非常貼近原來語言的發音,而且能看出性別特點,而後者是大陸翻譯法要避免的。
尤其是Tracy,在美國也是男性名字,好萊塢至少有兩個很知名黑人男演員是這個名字,你把他們的名字是翻譯成翠西,還是特拉西?還是同一個名字在男女問題上有不同的翻譯?
顯然後者特拉西具有中性化特點。其實名字中性化是美國女性取名的趨向,做父母的尤其應該注意。原因是名字對人的社會定位影響很大,所以不難見到女孩叫Max的,其實是Maxine的縮寫。
那麽翻譯就更應該注意這個特點,Chelsea,按照大陸翻譯局規定,就是切爾西,非常中性化的特點,至少不像雀兒喜那樣俗豔,顯得很不尊重。

石油附中啊 回複 悄悄話 來自於“床鋪”,無論音譯或是意譯,都更恰如其分。

“床破”則不然,聲音完全不對,偏於蘇格蘭人的習慣嘍。不可。
股聾 回複 悄悄話 這個夲博考證過,川普夲姓是德國姓氏Drumpf , 音譯:“闖破乎” 後美語化。見2016博文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50811/201611/1513063.html
dong140 回複 悄悄話 不如“川普”更貼近
古樹羽音 回複 悄悄話 言止於禮,言之有理。謝謝分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