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十年以來,中國通過建設工廠,高樓大廈,和公路的投資來推動經濟發展。這個模式引發了一段非凡的增長期,讓中國擺脫貧困,成為一個出口實力席卷全球的巨頭。
現在,這種經濟模式已被打破。
在中國債台高築並無計可施的今天,原本在中國奮起直追時的有效模式已經不再有意義。中國部分地區的橋梁和機場未得到充分利用。數以百萬計的公寓空置。投資回報率急劇下降。
中國經濟困境的跡象從慘淡的經濟數據延伸到了偏遠的省份。例如在西南部的雲南省,該省最近表示,將斥資數百萬美元建造一個永久性麵積近三個足球場大小的Covid-19隔離設施,盡管中國早在數月前就結束了清零政策,而且全世界早已擺脫了疫情的影響。
其它地方政府也在采取同樣的做法。由於民間投資和出口疲軟,地方官員表示他們別無選擇,隻能靠繼續借貸和利用公共建設來刺激他們的經濟。
現在經濟學家們認為,中國正步入經濟增長速度急劇放緩的時代,不利的人口結構加上與美國及其盟友之間日益擴大的分歧危及外商投資和外貿使情況變得更糟。與其說這是一段經濟疲軟期,不如說這可能將是一個漫長黯淡期間。
哥倫比亞大學專門研究經濟危機的曆史學教授Adam Tooze說:“我們正在見證經濟史上最具戲劇性的軌跡的換擋。”
未來會怎樣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中國未來幾年的GDP增長率將低於4%,還不到過去40年大部分時間的一半。總部位於倫敦的研究機構“資本經濟”(Capital Economics)預計,中國的趨勢增長率已從2019年的5%放緩至3%,到2030年將降至2%左右。
按照這樣的速度,中國將無法實現習近平主席在2020年設定的到2035年GDP翻一番的目標。這將使中國更難脫離新興的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並可能意味著中國長期以來想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雄心永遠不會實現。
許多以往關於中國經濟崩潰的預測紛紛落空.中國蓬勃發展的電動汽車和可再生能源產業提醒人們其主導市場的能力。與美國的緊張關係可能促使中國加快人工智能和半導體等技術創新,從而開辟新的增長途徑。此外,中國政府如果願意,還可以通過擴大財政支出等手段刺激經濟增長。
即便如此,經濟學家普遍認為,中國已進入了一個更具挑戰性的時期,刺激增長的老辦法所產生的收益會越來越少。
其中一些經濟壓力其實在疫情暴發前就已經很明顯了。那時,中國政府還能夠通過增加借貸和依靠繁榮的房地產市場來保持經濟增長,以致於在一些年份裏,房地產市場占到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25%以上。
中國在遏製Covid-19疫情方麵取得初步成功,美國消費者應對疫情的支出激增,這些狀況進一步掩蓋了中國當時的經濟困境。 此後,房地產泡沫破滅,西方國家對中國產品的需求下降,借貸達到不可持續的水平。
近幾個月來,前景大為暗淡。製造業活動萎縮,出口下降,青年失業率創曆史新高。隨著整體經濟陷入通貨緊縮,中國幸存下來的最大房地產開發商之一碧桂園控股公司正處於可能還貸違約的風口浪尖上。
會出現日本式的經濟滑坡?
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如果中國政府不采取更積極的刺激措施和有意義的去重振民營部門的冒險,中國經濟放緩可能會像滾雪球一樣迅速陷入長期停滯,類似於日本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所經曆的情況,當時日本房地產泡沫的破滅導致了多年的通貨緊縮和有限的經濟增長。
然而,與日本不同的是,中國在取得發達國家地位之前就將進入這樣一個時期,人均收入遠遠低於發達經濟體。去年,中國的人均國民收入約為12,850美元,低於世界銀行目前對“高收入”國家的最低標準13,845美元。2022年,日本的人均國民收入約為42,440美元,美國則約為76,400美元。
盡管目前還沒有跡象表明存在有組織的反對派,但中國的經濟走軟可能削弱民眾對近幾十年權勢最盛的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支持。一些美國分析人士擔心,北京可能會通過對內更壓製、對外更咄咄逼人的方式來應對經濟增長放緩,從而增加衝突的風險,其中包括可能圍繞自治島嶼--台灣爆發衝突。
在8月10日的一場政治籌款活動中,拜登總統將中國的經濟問題稱為一枚“滴答作響的定時炸彈”,認為這可能會刺激中國領導人“做壞事”。
中國對此予以回擊,官媒新華社發表評論稱拜登”打算將抹黑中國作為其解決美國經濟問題‘大戰略’的一部分。“ 這篇評論還稱,盡管麵臨一些挑戰,中國今年的經濟複蘇依然強勁。
中國官員已采取了幅度不大的措施來重振增長,包括降息,並承諾如果情況惡化將采取更多措施。 負責處理媒體詢問中國領導層的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沒有回應媒體的問題。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在8月16日表示:“少數西方政客和媒體誇大並炒作中國疫後經濟複蘇中麵臨的問題,事實會證明他們是錯誤的。”
《中國世紀》
中國經濟轉型是一場驚人的變革。1978年鄧小平開啟“改革開放”時代以來的40年中,中國始終挑戰經濟周期,啟動市場經濟的動力,向西方打開國門,尤其是通過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方式。
據世界銀行統計,在此期間,中國的人均收入增長了25倍,讓8億多中國人擺脫了貧困,占全球減貧總人數的70%以上。中國從一個飽受饑荒困擾的國家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成為挑戰美國世界領導地位的最大的競爭對手。
學術界對中國的崛起如此著迷,以至於一些人將中國可能主導世界經濟和政治的本世紀稱為“中國世紀”,就像20世紀被稱為“美國世紀”一樣。
中國經濟的繁榮得益於國內針對基礎設施和其他硬資產的非凡投資規模,從2008到2021年,這些投資平均每年約占GDP的44%。相比之下,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全球的平均水平為25%,美國僅為20%。
如此巨額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金融抑製”機製,即國有銀行將存款利率定在很低的水平,這意味著它們能以低成本籌資,然後為建設項目提供資金。中國新增了數萬英裏的高速公路、數百個新機場和全球最大的高鐵網絡。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過度建設的跡象變得很明顯。
中國西南財經大學的一項最新的研究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城鎮家庭房屋空置率約為20%,這意味著中國至少有1.3億套無人居住的空房。
據中國媒體報道,中國南部海南省儋州市的一個高鐵站耗資550萬美元建造,由於乘客需求量太低而從未投入使用。海南省政府表示,繼續維持該車站的運營將造成巨大損失。媒體嚐試聯係當地政府的企圖沒有成功。
貴州是中國最貧窮的省份之一,去年人均GDP不到7,200美元,但當地擁有1,700多座橋梁和11個機場,比中國前四大城市的機場總數還多。截至2022年底,貴州省的未償債務約為3,880億美元,今年4月份不得不請求中央政府提供援助以支撐其財政狀況。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Kenneth Rogoff表示,中國經濟的崛起與許多其他亞洲經濟體在快速城市化時期所經曆的情況相似,也與德國等歐洲國家在二戰後經曆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推動增長的情況很相似。
與此同時,中國幾十年來的過度建設與日本上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的基礎設施建設熱潮相似,它也導致了過度投資。
“最主要的一點在於,他們在大搞建設時遇到了收益遞減的問題,” Rogoff表示:“在基建這條路上走多遠是有限度的。”
經濟學家估計,由於如此多的基建需求都早已得到滿足,中國現在每拉動1美元的GDP增長,就需要投資約9美元,而十年前隻需不到5美元,在20世紀90年代則略高於3美元。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Bert Hofman表示,中國私營企業的資產回報率已從五年前的9.3%降至3.9%;國有企業的回報率已從4.3%下降到2.8%。
與此同時,中國的勞動力人口正在萎縮,生產率增速也在放緩。Bert Hofman的分析顯示,從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頭十年初,生產率增長對中國GDP增長的貢獻率約為三分之一。而在過去十年中,這一貢獻比例已下降到不足六分之一。
債務負擔加劇
中國許多地區的解決辦法是不斷的借貸和基礎建設。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截至2022年,中國包括各級政府和國企所持債務的債務總額與GDP之比攀升至近300%,高於美國的水平,而2012年時中國的這一比例還不到200%。
大部分債務是在城市發生的。由於中央政府限製了地方政府為項目融資的直接借款能力,地方政府轉向了資產負債表外的融資工具。根據IMF的數據,今年此類融資工具的債務規模預計將超過9萬億美元。
總部位於紐約的經濟研究公司Rhodium集團估計,在地方政府為基建項目融資而組建的融資公司中,隻有約20%的公司擁有足夠的現金儲備來履行短期債務義務,其中包括國內外投資者持有的債券。
在上述那個巨型檢疫中心所在的雲南省,多年來大量的基建支出拉動了經濟增長。政府官員斥資數千億美元建造了亞洲最高的懸索橋、超過6,000英裏的高速公路以及比中國許多其他地區更多的機場。
這些基建項目促進了旅遊業的發展,並幫助擴大了包括煙草、機械和金屬在內的雲南產品貿易。2015年至2020年期間,雲南省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過去幾年,雲南的經濟增長有所減弱。因為土地出讓收入銳減,房地產市場的下滑對地方財政造成了沉重的打擊。
中國評級機構聯合評級的數據顯示,2021年,雲南省的債務與收入比率攀升至151%,突破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指定的150%的警戒線,而2019年該比率僅為108%。 惠譽評級今年早些時候表示,該省用來資助基礎設施建設的融資公司存在風險,因為它們的巨大的借款規模和政府財政緊張的狀況。
然而,雲南仍在繼續推出大型計劃。2020年初,雲南省政府表示計劃在數百個基礎設施項目上總計投入近5,000億美元,其中包括一項逾150億美元旨在將長江部分水域的水引到該省幹旱的中心地區的計劃。
雲南省文山市今年2月份發布的一項計劃將“永久性”疫情隔離中心列為穩定經濟的幾項措施之一。政府於6月正式招標建設該設施後,當地居民對資金的使用提出了質疑。
中國社交媒體平台微博的一名用戶寫道:“這真是浪費錢。”
雲南省一名官員證實了上述修建檢疫設施的計劃,預計將於今年年底完工。但未予進一步置評。
收緊控製
中央政府的擁有實權的高級官員們已經認識到,過去幾十年的增長模式已達到極限。去年,習近平向新一代幹部發表的直言不諱的講話中抨擊了一些官員依靠舉債搞建設以擴大經濟的做法。
他說:“有些人認為,發展就是要搞項目、擴大投資。” 警告說:“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迄今為止,習近平和他的團隊在擺脫中國舊有增長模式方麵幾乎無所作為。
經濟學家說,最明顯的解決方案是中國轉向促進消費支出和服務業,這將有助於讓經濟更加平衡,更像美國和西歐的經濟模式。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中國家庭消費僅占GDP的38%左右,近年來相對相對穩定,而美國的這一比例約為68%。
要改變這種狀況需要中國政府采取措施,鼓勵人們增加消費,減少儲蓄。這可能包括增加醫療和失業福利,從而擴大中國相對薄弱的社會保障網。
了解中央決策的人士說,習近平和他的一些副手仍對美國式的消費心存疑慮,他們認為,中國的重點應該是放在增強工業能力,並為與西方的潛在衝突做好準備而美國式消費則是一種浪費。
領導層還擔心,賦予個人對如何花錢做出更多決定的權力可能會損害國家權威,而不會產生北京希望的那種增長。
7月底公布的一項促進消費計劃因缺乏細節而受到國內外經濟學家的批評。該計劃建議促進體育文化活動,並推動在農村地區建設更多便利商店。
相反,在加強政治控製的願望指導下,習近平等領導階層加大了國家幹預力度,企圖使中國成為一個更大的工業強國,在半導體、電動汽車和人工智能等政府青睞的行業中表現得更加強勁。
經濟學家表示,外國專家們並不懷疑中國能夠在這些領域取得進展,但僅憑這些還不足以提振整體經濟,也無法為數以百萬計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大學畢業生創造足夠多的就業機會。
北京已投入數以十億計美元資金,試圖扶持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並減少對西方的依賴。這已促成了不太複雜的芯片的生產擴大,但並沒有推動目前由台積電等公司生產的先進製程半導體的生產。在失敗的項目中,有兩個備受矚目的代工項目曾獲得政府數億美元的支持。
上周,在中國政府公布一連串令人失望的經濟數據之際,中共重要刊物《求是》發表了習近平六個月前對一些高級官員發表的講話,習近平在講話中強調了關注長期目標而非謀求西方式物質財富的重要性。習近平在講話中稱:“我們要保持曆史耐心,堅持穩中求進、循序漸進。”
(這是我的原始翻譯。
原文英語作者: Lingling Wei / Stella Yifan Xie)
我其他的博文: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日本的泡沫經濟1989年底到了高潮,真正感到世道變了的時候,是三、四年之後才開始。
中國的體製與日本完全不同,沒有太多的可比性,中央集權可以控製一切的特點使中國的為政者有錯覺,覺得他們一切都能控製。其實對於“趨勢”,他們控製不了,或許可以延緩,但無法改變方向。
我感覺中國真正的苦日子,還沒有開始。看他們繼續歌舞升平的,不是不報,時日未到。
不吉之言,不詳之兆。想想當年某老土匪聲稱“若是街坊軍不跟我走,就再上井岡山打遊擊”之後發生了什麽?如今的局麵下,後果好不到哪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