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大陸分水嶺:如今的美國遠比歐洲富裕

(2025-07-20 07:34:36) 下一個

大西洋兩岸的公眾大多未察覺到,美國已經以一種特殊的方式拉開了與歐洲的差距:如今,美國人均富裕程度遠超歐洲人。這種差距不僅體現在兩國經濟的總體規模上,還體現在更為實際的指標上,例如可支配收入、居住空間以及基本服務的可及性。


盡管證據確鑿,但認為美國人比歐洲人富裕的觀點仍然不受歡迎。我在最近一期保羅·克魯格曼的訪談節目中無意中提到,幾十年前兩大洲的富裕程度差不多,而現在美國的富裕程度幾乎是歐洲的兩倍。這引發了海量憤怒郵件的湧入。

這種強烈反應,可能與克魯格曼節目的觀眾有關——偏自由派,且多為美國人。但我以前在麵對完全不同的聽眾時,也遇到過類似反應。幾個月前,我向一位中右翼的歐洲議會議員引用了同樣的數據,他堅稱這些統計數字沒有意義;他認為在真正重要的生活質量指標上,比如可支配收入和住房條件,歐洲人至少不比美國人差。但事實並非如此。


在千禧年前後那段時間,美國與歐洲一些最富裕的大國(如德國和英國)在經濟上還比較接近。1995年,德國的人均GDP為32,000美元,略高於美國的29,000美元,而英國則明顯落後,僅為23,000美元。到了2007年,也就是金融危機爆發前夕,排名稍有變化:英國躍居榜首(50,000美元),美國緊隨其後(48,000美元),德國為42,000美元。


然而如今,美國與歐洲之間已出現了人們尚未充分認識到的巨大經濟鴻溝。按平均水平算,美國人現在的富裕程度幾乎是歐洲人的兩倍。根據最新人均GDP數據,美國為83,000美元,德國為54,000美元,英國為50,000美元,歐洲人的收入明顯較低。


與那些本就不那麽富裕的歐洲國家相比,這一差距更為驚人。法國(45,000美元)和意大利(39,000美元)的人均GDP約為美國的一半,而葡萄牙(27,000美元)、希臘(23,000美元)和波蘭(22,000美元)甚至不足美國的三分之一。


當然,人均GDP這一指標也受到很多批評。批評者指出,美國的收入分配遠不如德國或英國平等,因此美國人均GDP的提升,很可能隻是富人收入的大幅增加,普通人並沒有明顯受益。


這種看似合理的解釋,其問題在於經不起實證檢驗。美國的不平等程度確實比歐洲更大。但這種差距遠沒有歐洲大陸兩邊某些人所認為的那麽明顯。事實上,美國的基尼係數(經濟學家用來衡量不平等的標準指標)為0.39,僅略高於英國的0.36,也僅略高於德國的0.29。因此,那些不受頂層巨額財富影響的指標,例如家庭收入中位數,仍然顯示出兩大洲之間存在巨大差異。


例如,根據官方公布的中位數可支配收入數據,各大洲之間的差距仍然很大。這些數據不受頂層異常值的影響;因此,我們可以通俗地說,它們代表的是典型的收入水平。這些數據也考慮了公民繳納的稅款和他們從國家獲得的轉移支付;因此,它們反映了歐洲國家傾向於在公民之間進行更多再分配的事實。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的數據,2023年美國家庭的中位可支配收入為51,000美元,而德國為39,000美元,英國為33,000美元。


關於收入的數據實在是太多了。這也使人很容易產生一種想法——許多對“美歐差距”持懷疑態度的人大概就是這麽認為的——這些收入差距並不一定真正影響人們日常生活中那些真正重要的東西。


這種觀點通常是這樣展開的:沒錯,如果你收入較低,那在麵對某些價格由全球市場決定的商品時,確實會力不從心。比如,你若夢想擁有一塊複古勞力士或一輛法拉利跑車,來自美國或中國的富裕買家可能早已將你擠出市場。但如果我們討論的是住在一個舒適的公寓裏,或去一家美味的餐廳吃飯,那你和地球另一端某人的工資差距,似乎就沒那麽重要了。或許,歐洲人也能照樣負擔這些重要的生活享受。


為了驗證這個假設,我嚐試收集了大量關於日常物質生活水平的數據。大西洋兩岸的人們,住的房子和公寓有多寬敞?他們多久能外出就餐或點外賣?他們能負擔起哪些類型的數字產品和服務?


我們從住房開始說起。盡管美國的房價不低,許多美國人可能會想象收入較低的歐洲人能住上更好的房子。然而數據顯示,美國住宅平均麵積約為2,200平方英尺(約204平方米),德國為1,200平方英尺(約111平方米),英國更小,僅為800平方英尺(約74平方米)。更大的居住空間帶來的是一係列更高的生活便利性:比如美國人平均擁有更多的浴室、更大的冰箱,更有可能擁有洗衣機和洗碗機。


吃飯方麵的差距也很明顯。數據雖不如住房那麽精確,但估算顯示,美國人平均每周會外出就餐或點外賣約兩次。2022年蓋洛普的一項調查顯示,約60%的美國人每月至少點幾次外賣。而在歐洲,外出就餐和點外賣的頻率要低得多,餐廳數量也更少,人們可支配收入中能用於就餐的比例也更小。


在數字生活方麵,這種差異同樣顯著。美國和英國每百人擁有的個人電腦數量都約為80台(這是英國罕見能與美國持平的指標之一)。但德國為66台,意大利為37台,波蘭僅為17台。而在最基本的數字經濟指標——寬帶網速方麵,差距更大。根據Data Pandas的數據,美國寬帶中位下載速度為280Mbps,英國為136Mbps,德國僅為96Mbps。


當然,生活不僅僅是物質層麵的富裕。


歐洲是一片美麗的大陸。大多數歐洲人過著舒適的生活。許多人深深植根於緊密的社區網絡,這得益於高度的互信。他們生活在充滿活力的城市,擁有美麗的建築和濃厚的曆史感。社交媒體上那些強調歐洲生活方式魅力的帖子經常被瘋狂轉發,這是有原因的。


對我本人而言,許多其他價值遠比收入重要。作為在歐洲長大的人,我自然對這片大陸充滿感情。我曾在英國生活,也熱愛巴黎,幾乎每周都會幻想能定居意大利。


美國的經濟模式確實也存在明顯缺點。歐洲較為慷慨的福利體係和更緊密的社區關係,可能使得最貧困的歐洲人過得比最貧困的美國人更好。而即使是收入較高的美國人,也常常不得不麵對各種生活中的麻煩——比如我在美國通常能享受更高質量的醫療服務,但每次與保險公司打交道時,我都會懷疑這份“高質量”是否值得付出如此大的心理成本。


美國人幻想“托斯卡納豔陽下”的生活,或效仿《艾米麗在巴黎》的生活方式,有著充分的理由;而歐洲人也完全有理由為柏林、裏斯本、錫耶納這些獨特的城市之美感到自豪,這些地方確實比美國普通郊區要迷人得多。


但我們完全可以欣賞歐洲生活的魅力,同時也不必否認現實:歐洲在相對於美國的經濟競爭中,確實大幅落後了,這種落後已經對普通人的生活造成了影響。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我的美國朋友們之所以想移居歐洲,通常是因為他們可以遠程為美國公司工作,或已經退休;而我的歐洲朋友們之所以想去美國,是因為他們在本國看不到發展機會,覺得自己的才能得不到施展。


如此顯著的經濟差距卻鮮少被公眾討論,通常是因為這種現實違背了很多人的敘事框架。這次也不例外:無論是歐洲人還是美國人,無論是左派還是右派,都有各自的理由去回避或淡化這一事實。


歐洲人不願麵對自己已經落後於世界經濟領頭羊這一現實。而美國人,無論政治立場如何,如今似乎都陷入了社交媒體帶來的“負麵偏見”中,不願承認本國有任何值得高興的消息。


比如美國左派,往往聚焦在福利體係的不完善和結構性種族歧視等問題上。要他們承認——即便存在財富不均和種族差距,平均非裔美國人如今也比平均歐洲人富裕——對他們而言簡直是“政治不正確”。


而在美國右派中,許多人則堅信,美國主導建立的全球體係反而讓自己吃了虧。他們眼中的美國,是川普在第一次就職演說中描繪的“美國浩劫”:“我們內城的母親和孩子陷於貧困之中,鏽跡斑斑的工廠像墓碑一樣散落在我們國家的土地上。”

但現實是:在過去幾十年中,盡管問題重重,美國的表現非常出色。在中國崛起、歐洲全球GDP占比暴跌的背景下,美國卻基本維持住了自己的份額。兩個原本生活水平接近的大陸,如今卻出現了顯著分化:美國,正在持續而穩定地,比歐洲富裕得多。

 

 

 

(這是我的原始翻譯。

原文英語作者:Yascha Mounk)

我其他的博文:

批駁《意淫的文革幽靈》

反駁《網絡之外的中國,真實需要被尊重》

反駁《網絡之外的中國: 人間煙火最動人》

中國是一個正在衰落的大國,這才是問題的所在

《長津湖》帶來的聯想

從9兵團的檢討看長津湖戰役

文學城發生了奇跡後,奇葩的新舉動

文學城發生了奇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xyz66 回複 悄悄話 深度好文!數據說話。讚!
回頭花時間好好研讀。
輕羥鬆鬆活一回 回複 悄悄話 park所言正正中我意.
40多年前來美袋才隻有20美元。
全家一起圢拚開小中飯店。合裏入股市。
那時ny那指才七千點.月月投入.如今....哈...
入市不要文化才高八鬥.隻要識26個英文字母即可.
那肘可口可楽一股才一元三毛一股.......
美國我們愛你大大的.
矽穀居士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美國社會對財富的追求、對移民的寬容、對貧富差距的容忍,都促進了經濟和科技的快速發展。
北京_01link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歐洲有著更好的社會福利,諸如全民醫療保險,免費高等教育,和公共服務設施。也許美國人的房子更大,車子更好,但具體的幸福感受還要依靠個人在社會裏的位置。其實加拿大和美國相比也是如此。
Parkbrooke 回複 悄悄話 是的,幾十年前身無分文很幸運能來到美國上學工作定居!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