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整個一代人來說,美國對中國的期望和政策反應一直基於中國經濟會永無止境地直線成長的假設。對中國崛起的恐懼導致了公眾對中國前所未有的反感。特朗普和拜登政府都對中國實施了嚴厲的貿易措施和出口管製。眾議院成立了一個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以此向白宮施壓,要求其采取更強硬的態度。
但對中國日益強大必然性的預記需要根據中國潛在的經濟和人口趨勢而調整。中國的前景受到債務積壓、人口老齡化和生產力不足的製約,這些都將限製其未來的增長前景。
即使國會和拜登政府準備與北京長期對抗,由於中國經濟放緩而造成的經濟軌跡以及對貿易、投資、安全和環境的影響也需要重新被評估。
放緩的中國
中國政府聲稱其經濟在2022年增長了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中國經濟在2023年將增長4.4%,大約僅是2021年增長率的一半。但隻有在一切順利的情況下,這樣的預期才能實現。榮鼎谘詢(Rhodium Group)估計中國的增長率可能降低至0.5%。這與世界對中國8-10%的增長預期相去甚遠。
似乎中國注定不再會在短期內超越美國而成為世界領先的經濟體。 高盛(Goldman Sachs)此前預測中國將在2020年代中期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現在已將這一日期推遲到2035年。也有一些分析師認為這個超越永遠不會發生了。
每個國家的經濟增長主要由於生產力和人口這兩個因素,而這兩個因素現在都不站在中國一邊。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22年的一項研究顯示,雖然中國衡量勞動力和資本投入的總要素生產率在2003年至2011年期間增長了22%,但在2011年至2019年期間僅增長了5%。
與此同時,中國人口正在老齡化並且萎縮,2022年人口減少了85萬。 聯合國估計,到2050年,中國人口將減少1.13億。 2020年,中國有17.8%的人口超過60歲。2050年,這一比例預計將增加一倍以上,達到38.8%。 身體強健的工人人數減少加上生產低效率隻會加速經濟放緩。中國未來的經濟前景可能會因債務而癱瘓。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報告稱,中國的公共、私人和企業債務總額已從2010年的172%增長到2021年的265%,增幅為54%。 美國的債務比率相對較高,但增長速度較慢。
連鎖反應
中國是美國的第三大出口市場。 德國有大約3%的工作崗位依賴於對中國的出口。 中國是日本、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的最大出口市場。 中國經濟增長的放緩意味著對這些出口產品的需求會減少。
因為認為中國是未來的消費市場的假設,美國、歐洲和日本公司已在中國投資數十億美元,。在過去十年中,美國每年的總投資數額平均約為130億美元。這種資本流入是基於現在值得讓人懷疑的預期。難怪2022年對駐紮於中國的歐盟商會成員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23%的歐洲公司正在考慮將目前或計劃在中國的投資轉移到其他的市場,這是過去十年中的最高比例。更廣泛地說,如果中國的製造業沒有預期那樣有利可圖,它會改變脫鉤和“朋友支持”供應鏈的成本計算,從而加速這一趨勢。
中國近年來的經濟增長推動了中國軍費開支的大幅增長:僅2022年就增長了7.1%。 此類支出是美國增加五角大樓預算的主要原因。如果北京在經濟放緩的情況下繼續軍事擴張,它將不得不放棄社會和經濟上的投資,從而減緩中國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否則,它將不得不進一步增加債務,危及未來的經濟前景。如果北京限製國防開支,中國可能會延緩攻擊它所威脅的台灣的能力。
北京已承諾到2060年實現淨零碳排放。為實現這一目標,世界銀行估計中國需要高達17萬億美元的額外投資,這些額外投資將用於綠色基礎設施、可再生能源和電力運輸。經濟增長放緩將有助於減少排放,這是一個好處。但長期增長乏力將使為中國能源轉型提供資金變得極其困難。北京需要在經濟增長緩慢的情況下保持就業,這將阻礙就業密集型的煤礦和其他汙染嚴重行業的關閉,從而加劇削減碳排放量的難度。
習近平對權力進一步的緊密控製與最近爆發的反對中國COVID封鎖的騷亂形成了一個鮮明對比。 而COVID騷亂提醒著人們,中國人以前也站起來過。 2010年,據估計中國發生了180,000次公眾抗議。 北京最終奪回了控製權。 但由於16-24歲年齡段人們的失業率已經達到17%,美好的生活被證明是一種虛幻的承諾,長期的經濟放緩更加劇了民眾對更廣泛國內動蕩的擔憂。
陷入困境的習近平可能因為過於虛弱和心事重重,而無法對台灣采取日益恐懼的行動,或許他可能會加速這種對抗以分散人民注意力和試圖以此團結中國民眾。
該怎麽辦
一整代的中國分析人士、商界領袖、外交官和國內政治家的世界觀都是在中國即將崛起的假設上建立的,許多職業和財富建立在中國毫無疑問會崛起的預期之上。 人們花費許多年才更好地了解中國的經濟和軍事競爭。 它不會也不該在一夜之間就被改變。
但華盛頓不應忽視這種可能性,即中國可能不會成為我們曾經認為的那種強國。 國會和行政部門應該組建一個“B團隊”: 一群經濟學專家、氣候專家、軍事和外交政策官員,嚴肅地挑戰關於當前和未來與中國關係的所有相關的假設、計劃和政策。 這種方式在過去曾被成功地用於重新思考美國對蘇聯的應對。 這項工作可以由國務院新成立的“中國之家”(“China House”)進行協調。
最後,這樣的重新評估不會有一個簡單的答案。 中國未來的軌跡實在是太不確定了。 但是,在我們為更具有挑戰性的中國做準備時,我們也不能對中國變弱的後果視而不見,因為那樣的中國會給美國和世界帶來一係列新問題。
(這是我的原始翻譯。
原文英語作者: Bruce Stokes)
我其他的博文:
哈哈哈!
因為這種集權式大帝國的自然屬性就是靠數量不靠質量。而在質量上的不足,更驅使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巨大數量上的金牌戰略式的趕超,並以數量破壞質量來達到證明自己的扭曲心態。
帝國必須分權來克製集權帶來的邪惡欲望。鑒於東方整體文明水平的大幅度落後,大量流氓無產階級的存在,民主的實現需要很長時間。短期內逐步實現貴族民主,聯邦共和製是最有效的辦法。即向美國學習,各省市主要官員不由中央任命。基本上民國初年的所謂軍閥政閥體係是最合適的。所欠缺的隻是國際監督。
當時一戰前後,國際混亂,造成了國際監督的缺失。致使蘇聯扶持的國民黨崛起。這個錯誤今天應該可以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