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喬·拜登總統的亞洲之行(以他對台灣防禦的評論,關於擬議的新區域貿易協定的公告,以及與對中國崛起表現出類似擔憂的領導人的會晤)表明了美國持久性的全球實力,那麽同時也揭示了同樣重要的事實:北京未能將經濟實力轉化為政治主導地位,即使在自己的後院也是如此。
拜登今天結束了四方領導人峰會(包括澳大利亞、印度、日本和美國在內的安全夥伴關係),並發表聯合聲明,提到促進民主、基於規則的全球秩序,以及和平解決爭議的原則。 這發生在拜登宣布成立印太經濟框架(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的後一天,該框架是韓國、越南和新西蘭等13個國家建立的夥伴關係組織。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在該框架缺席。拜登之行展示了華盛頓持續團結其他國家支持其標準的能力,以及公開針對該地區所謂正在崛起的超級大國的舉措。
劇本本來似乎不該是這樣的。隨著中國經濟重要性的增長,原來的想法是,其較小的鄰國將不可避免地、無情地被卷入中國的軌道,而美國因受到其自身的政治分歧和滲透的孤立主義的影響,從而力量將相應地消退。過去十年的事件似乎證明了這一假設:隨著中國在該地區采取更加自信的行動,華盛頓堅持主導地位的努力似乎已經動搖。當川普將華盛頓從跨太平洋夥伴關係經濟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economic pact)中撤出時,其他11名成員依然簽署了該協議,奧巴馬“轉向”亞洲的戰略轟然倒下。
與此同時,北京似乎填補了這一空白。中國是另一項稱為區域全麵經濟夥伴(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的亞洲範圍內貿易協定的中心,該協定於1月生效,而其基礎設施建設“一帶一路”倡議為從巴基斯坦到老撾的鐵路、港口和發電廠提供了資金。北京也將其在南海的競爭對手置於一邊,穩步將其對幾乎整個航道的有爭議主權的主張變成既成事實,並鞏固了對印度也聲稱主權的有爭議領土的控製。隨著美國去年從阿富汗撤軍,與塔利班建立良好關係的北京似乎準備成為該國的新讚助人。在 COVID-19 大流行期間,中國還試圖通過“疫苗外交”贏得早期的喝彩,急切地將其自製的工作崗位運送給鄰國。中國贏了。
與此同時,北京似乎填補了這一空白。中國是另一項稱為區域全麵經濟夥伴(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的亞洲範圍內貿易協定的中心,該協定於今年1月生效,其中基礎設施建設“一帶一路”項目倡議,為從巴基斯坦到老撾的鐵路、港口和發電廠提供資金。北京也將其在南海的競爭對手置於一邊,穩步將其對幾乎整個航道中有爭議的主權主張變成了既成事實,並鞏固了對與印度有主權爭議的領土控製。 隨著美國去年從阿富汗撤軍,與塔利班已建立良好關係的北京似乎準備成為該國的新讚助人。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中國還試圖通過“疫苗外交”贏得早期的喝彩,急切地將其自製疫苗運送給鄰國。中國當時正跑在贏的道路上。
但隨著中國尋求擴大實力,它似乎變得更加孤立。拜登的新經濟框架吸引了不同意識形態的國家(從共產主義越南到民主澳大利亞)以及像新加坡那些試圖謹慎平衡這兩個大國的國家。北京無法削弱美國與其在該地區的主要盟友(日本、韓國和澳大利亞)的關係。事實上,華盛頓似乎正在把更多類似印度那樣的國家拉到它的一邊。
這一切都暴露了中國外交政策的嚴重失敗。盡管中國領導人不斷承諾“和平發展”,但他們還是恐嚇了許多鄰國。曆來不太支持華盛頓的新德裏,在有爭議的邊界問題上感受到了中國的威脅。 北京加強對台灣的恐嚇手段(包括中國噴氣式飛機在台灣附近危險地威脅)讓該地區感到震驚。堪培拉和首爾的政客們當然沒有忘記北京為了迫使他們改變政策而對他們施加的經濟脅迫。中國在南海的霸淩行徑激怒了那些與它競爭海洋主權的國家。盡管菲律賓是美國的長期朋友,它近年來也一直在努力增強與中國的關係,但由於中國航運湧入馬尼拉聲稱為專屬經濟區的水域,菲律賓外交部長去年在推特上發了一條非常沒有外交禮貌的話“滾蛋!”
當然,為了保持其影響力,華盛頓將不得不追隨,履行,和貫徹這些新舉措。在這一方麵,拜登已受到美國國內政治的限製。 新的經濟框架不是一項旨在降低關稅的貿易的協定,也不是旨在解決與亞洲貿易導致美國就業損失的抱怨。反對派人士認為,該交易僅關注於環境和勞工的標準,將削弱其價值和吸引力。美國商會認為這是“令人失望”的。
但這個觀點忽略了地緣政治的觀點。該框架的目標是確保華盛頓在數字商業和氣候變化等關鍵經濟問題上“製定規則”,是一種鞏固美國影響力的方式,以對抗北京企圖重塑全球體係規範而使其有利於自己的努力。該協議還將側重於確保供應鏈的安全,這對於中國來說是個壞消息。中國一直在推行不穩定的“零新冠病毒”封閉政策、支持莫斯科入侵烏克蘭,以及侵犯人權等方式疏遠外國企業。該框架恰好將大多數作為中國生產基地的競爭對手的亞洲國家(印度、印度尼西亞和越南等)和投資和運營生產基地的國家(日本、韓國和美國等)聯係在一起。 這可能會進一步鼓勵許多國際性公司將其供應鏈遷出中國。另外,拜登大模大樣地進城並吸引了來自本應是中國主場的國家領導人參與一項新的經濟倡議具有巨大的象征意義。
對中國來說,現在的信息很明確:製定新的外交政策。北京似乎相信,中國的經濟實力最終將迫使該地區其他國家蜂擁而至到它的旗之下。但目前幾乎沒有這種情況發生的任何跡象。韓國對中國的出口遠多於美國,但這並沒有阻止其新總統尹錫烈在與習近平舉行任何峰會之前就接待了拜登的亞洲之行。 如今,中國甚至在經濟方麵也沒有提供多少好處。北京長期以來的“改革開放”政策為加強合作提供了希望,從而為外國投資者和其他國家帶來了許多利潤。但習近平已經用更加孤立和民族主義的“自給自足”政策取而代之,這是一場用中國替代品取代進口商品的運動。
北京將不得不用更多的金錢來誘惑全世界。中國領導人正試圖在全球舞台上推廣他們自己的價值觀和規範(威權主義)的說服力。這在聯合國等論壇上為中國贏得了一些支持。但它的近鄰似乎更擔心北京不斷擴大的權力和它的侵略性所造成的威脅,而不是那些美國對人權的追求。
然而,幾乎沒有任何跡象表明習近平和他的外交政策團隊會在關鍵地區性問題上軟化。這次拜登的成功可能會促使他們進一步猛烈抨擊美國。中國官方通訊社新華社發表的一篇評論迅速地嘲笑拜登的經濟框架是一個基於“險惡意圖”的“大騙局”,意在“破壞亞太地區的穩定”,進而抱怨中國被排除在外。
如果北京不改變戰略方向,可能會發生越來越多的中國鄰國選擇與美國建立更緊密的關係轉向。它的鄰國當然願意與北京保持良好關係,該地區的大多數政府將試圖平衡與這兩個大國的關係。 與此同時,向習近平傳達的信息是響亮而明確的:正如在歐洲,普京的侵略戰爭正在讓該地區其他國家團結起來反對他。在亞洲也是如此,一個咄咄逼人的中國正在鞏固而不是削弱美國的勢力。
(這是我的原始翻譯。
原文英語作者: Michael Schuman)
我最近其他的博文:
這也是14億中國人民的選擇,既然都不站出來說不字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