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happened to you》讀書筆記
同樣是人,為什麽有些人事業有成、家庭幸福,有些人卻不能保持一個工作,或一個親密的關係?同是孩子,為什麽有的孩子興趣廣,自信心強,做事專注,有的孩子卻總是躲避退縮,害怕困難,甚至在毒品、遊戲或酒精裏麻醉自己?
在奧普拉和精神科醫師Dr. Perry合作的今年4月出版的新書《what happened to you》裏,他們一直強調的一點是:對生活裏有麻煩的人,我們不應該問“你什麽做錯了”(what’s Wong with you),而是應該問以前發生過什麽事(what happened to you)。我聽的是有聲書,兩人主要以對話的方式闡述本書的主要內容,像老朋友聊天一樣,很吸引人聽下去。
Dr. Perry是有名的精神科醫生和神經科專家,在研究兒時創傷對兒童和成年人影響方麵頗有建樹。他曾參與過曆史上許多重大的悲劇事件,比如大規模槍擊案,911等,在第一時間從精神和心理上幫助那些受害者。
他認為,如果嬰幼兒在出生後沒有得到持續穩定安全的愛和照顧,他就不能發展起和別人建立健康關係的能力,等他長大後,他在戀愛、社交及和人的互動方麵就會有問題。
他們曾經做過一項調查-那些在出生後到兩個月時間沒有得到適當照顧的嬰兒,比那些在這兩個月裏得到合適的照顧但日後被忽視或照顧不周的嬰兒受的損害更大。因為這段時期是大腦高速生長的時期,神經元擴展迅速,對外界的刺激特別敏感。而且這個時候人不能通過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所以對一切“照單全收”。
書中提到“羅馬尼亞孤兒”-齊奧塞斯庫統治時期,大約有50萬孤兒住在國有的孤兒院裏,每個房間住著40-60個嬰幼兒,隻有一到兩個育嬰員管理。孩子大多數時候自己躺在床上。這些經曆了饑餓、營養不良甚至虐待的孩子,和常人比,長大後更可能有各種問題,比如失業,身體和精神上的健康問題、和人交往的問題等。諷刺的是那些小時候不得不和別的孩子共享一張嬰兒床的孩子,長大後總體上反倒發展得更好。
Dr. Perry介紹了大腦的結構,最上層的大腦皮層(Cortex)掌管語言、思維、認知、邏輯等高級活動,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是它能分辨時間。下層的腦幹則掌握著那些比較簡單的功能,比如呼吸、心跳、體溫調控等。但人類的感官-視覺、聽覺、嗅覺、觸覺都是直接先傳到腦幹,在傳到大腦皮層以前,它會被拿來和以往的經驗作比較。如果找到相同的體驗,因為腦幹不能分辨時間,它就會激起壓力反應,整個大腦皮層就會被關閉。他舉的一個例子是一個參加過朝鮮戰爭的老兵,有PTSD(戰爭創傷應激障礙),三十年後在街上摩托車突然啟動的響聲還是會讓他受到驚嚇,以致失控。這是因為因為他的大腦瞬間把摩托車響聲和槍聲以及死亡聯係起來,受到壓力的時候,傳來的刺激不能傳到大腦皮層,所以沒有時間的概念,依舊會受到驚嚇。
除了從生理和科學的角度解釋創傷的形成及後果,奧普拉和Dr. Perry用對話的形式剖解了很多生活中的實例,其中包括奧普拉自己的親身經曆。
她住在芝加哥的時候公寓在57樓,有門衛和安全係統。但她成年後的每天晚上獨處時基本都在恐懼中度過。有一天晚上,她恐懼到了極點,連夜搬到了附近一家酒店的房間,覺得那兒沒人找到她,她是安全的。後來有一天,新聞報道一個小學發生了槍擊事件,6個孩子受傷,1個孩子送命。受到驚嚇的家長們為安全起見,要求校長把學校大門鎖起來。但校長說,不行,孩子們見了鎖會害怕的。
奧普拉說她讀到這裏,淚如泉湧,她終於找到了晚上恐懼的原因。小時候她和外祖母住在一起,外祖父有失智症,自己住在一個小屋裏。有一天晚上外祖父闖到她們睡覺的房間,雙手環在外婆的脖子上,想要掐死她。外婆掙紮著跑到外麵呼喊鄰居,躲過了這一關。但自此以後,外婆睡覺時總是把椅子頂在門後,用易拉罐做成一個長鏈,掛在門把上,用來報警。學校大門的鎖讓她想起了外婆的“鎖”。奧普拉找到了她的恐懼的起源,更能理智地對待這件事情,也更容易從恐懼中走出來。
那麽對幼年時期造成的這種創傷,有沒有辦法修複甚至讓它消失呢?Dr. Perry認為,讓它消失不太可能,但我們可以想辦法用新的積極的東西代替它。能修複創傷的,是和其他人建立起來的值得信任的、親密穩定的關係,不管是和鄰居,朋友,老師還是萍水相逢的人。
奧普拉有一個非常不幸的童年。母親十幾歲生下她後靠給別人做女傭為生,奧普拉跟著經常打罵她的外婆長到6歲,外婆死後被送到母親家。有好幾個孩子的母親為了生計奔波,根本無暇管她。她9歲起就被幾個親戚性侵,14歲生下一個男嬰,後不幸夭折。這樣的一個童年經曆,到如今成了一個家喻戶曉的曾采訪過幾千個人的主持人和製作人,名字出現在富豪榜上,用她的智慧、勇氣和精神激勵了無數的人。奧普拉說,這個過程中,她和愛人、好友及其它朋友形成的穩定和親密的關係至關重要。奧普拉是一個成功走出創傷,擁有“後創傷”智慧的例子。
如果更多的人能夠意識到很多行為的前因後果以及建立親密關係的重要性,很多人將會被挽救。比如在學校裏,老師們如果了解一些童年創傷的知識,他們就不會簡單認為孩子是調皮或惡劣。他們會對每個孩子區別對待,通過音樂、運動、友情等先讓他們先進入一種穩定有規律的狀態,學業和自製力方麵會水到渠成。
書中認為,現代社會是一個人際關係匱乏的社會。越來越多的電子產品代替了人與人之間麵對麵的互動,人們越來越缺少同理心和同情心。疫情引起的隔離、疏遠和猜疑更讓人的互動方麵雪上加霜。與三十年前相比,這些年抑鬱症和精神方麵有其它問題的人大為增加。書中呼籲父母放下手上的手機,把孩子手中的平板電腦拿開,和孩子親密互動。
關於同理心,書中給了另外一個觸目驚心的例子。一個女人殺了另一個女人,原因竟是想把她的嬰兒帶走,自己撫養長大。她為什麽基本的同理心都沒有呢?原來她僅僅6天時就被媽媽拋棄,在16歲以前輾轉於7個州,12個城市,26個寄養家庭。她沒和任何人建立起親密穩定的聯係,她覺著自己不屬於任何一個地方。這樣的人,沒有同理心也就不奇怪了。自己沒有得到過愛,怎麽可能給別人愛。
讀這本書,感受最深的是成年後的生活與孩提時代的密切相關。我們現在的很多喜好、接人待物的態度、是否樂觀等大概很多都和我們以前的原生家庭及童年經曆有直接的聯係。記得讀過畢淑敏的一篇散文,文中提到有一個女人特別喜歡送絲巾給別人,幾十年如一日。後來發現她果然有一個小時候種下的心結:她幾歲的時候媽媽買回一條特別特別美麗的絲巾,她很想戴,被媽媽拒絕。有一次她趁媽媽不在家,自己係上出去瘋玩了一天,結果把絲巾弄丟了。媽媽過來勃然大怒,打了她一頓,又拉她出去找,最終也沒有找到…從此絲巾就成了她一生在尋找的東西。
知道了源頭,知道我們現在的狀態很多來源於我們的個人經曆,也許我們就能更好地認識自己的擔心,憂慮、恐懼和創傷,也更容易從裏麵走出來,從而更靠近陽光和幸福的生活。奧普拉在書中最後說,每一個逆境和創傷都會帶給我們力量,累加起來就會形成巨大的正麵的能量。多年後我們驀然回首,”What’s happened to you “ , 更應該是“What’s happened for you”。
謝謝介紹一本好書。
標題應該是:你受到的重大刺激影響你的人生。然後文章給出原因:因為應激反應會不經過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