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出飛花

怕什麽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胡適)
個人資料
正文

我看《以斯帖記》的三個層次

(2021-02-03 08:42:45) 下一個

       

      《以斯帖記 Esther》是聖經《舊約》中曆史書卷的最後一卷,與另一部《路得記Ruth》記述外邦女子路得被帶到猶大人中融入猶大民族不同,《以斯帖記》描寫的是猶大女子以斯帖(猶大名哈大沙Hadassah)進到外邦人中保存自己民族的故事。與大多數由淺入深、由表及裏讀聖經的過程類似,我看《以斯帖記》也經曆了三個曆程,看到了三個角度,遞進了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從文學角度來欣賞。

       最早有興趣看《以斯帖記》,是因為這卷書為聖經66卷書中以女性為主角的兩卷書之一(另一部是《路得記Ruth》 ),它以三次大的筵席、兩道旨意相反的諭令、一個猶大人的紀念節日為經緯,串聯起一部驚心動魄的猶大民族掙紮求生記。

       故事發生在波斯帝國亞哈隨魯王(Ahasuerus)執政第三年的書珊(Susan,今伊朗)城內。這時,昔日顯赫的以色列王國早已分崩離析,以色列人背井離鄉70年之久,南國以色列第一批被擄的五萬猶大人,隨大衛王的後代所羅巴伯和祭司耶書亞回歸了故國——當時波斯帝國的猶大省,在昔日聖城耶路撒冷準備重建聖殿;剩下的猶大餘民則分散在波斯帝國從印度到古實(今埃塞俄比亞)一百二十六省的廣袤疆域內。

       主人公以斯帖(Esther)是一個容貌俊美的孤女,是以色列便雅憫(Benjamite)支派的後人,被堂兄末底改(Mordecai)收為養女。因亞哈隨魯王容貌甚美的王後瓦實提(Vashti) 在亞哈隨魯王浩大奢靡的宴席上,拒絕王命,不願著盛裝讓王在權貴和臣民麵前炫耀,王大怒之下聽從大臣挑唆,當堂廢後,並在通國遴選王後,以斯帖有幸入選,到第四年被王一眼相中,立為王後。

       與此同時,末底改雖為看守宮門的末品小吏,卻忠心事主,首告了預謀殺害王的看門太監,救了王的命,被載入了史冊卻不邀功,繼續低調看門;但在權勢熏天的當權宰相哈曼(Haman)要求所有臣仆都遵王旨向他跪拜時,末底改卻嚴守“十誡”,高調抗旨,不跪不拜,以致惹禍上身,權臣哈曼因此決意要滅絕通國所有的猶大人,他巧言令色,不惜誹謗賄賂,取得了亞哈隨魯王的王令,在亞哈隨魯王十二年(即立以斯帖為後第5年)尼散月注1掣簽(“普珥purim”即指簽),擇定亞達月注213日將全國猶大人全然剪除,殺戮滅絕,並奪財掠物,猶大民族危在旦夕。

      【注1】尼散月指猶太曆一月,相當於公曆三到四月。

      【注2】亞達月指猶太曆十二月,相當於公曆二到三月。此處指來年二到三月。

       值此民族危亡之際,末底改囑咐以斯帖為本族的人在王麵前懇切祈求,以斯帖克服了自己最初的軟弱,與全書珊城的猶大人禁食禱告三天後,不顧未蒙召擅自見王即賜死的禁令,冒死見王,施巧計兩次設宴邀請亞哈隨魯王和權臣哈曼,在第二次宴席中揭發仇人和敵人哈曼,扭轉了王的心意,成功逆襲,拯救了所有危境中的猶大人,將惡人哈曼和他的十個兒子剪除殆盡,並設筵歡慶兩日,與已身居高位的末底改一道,將解脫災禍的日子定為普珥日,堅囑所有的猶大人世世代代紀念遵守。這即是猶太人普珥節的來曆,據說也是13這個數字不吉利的最早出處。

       【注】上圖片來自於網絡。

       從純文學的角度看,這卷書結構完整,人物突出,情節豐富,在謀篇布局上表現出很高的寫作技巧。開篇亞哈隨魯王第一次大宴臣民是契機,一路鋪墊,王在哈曼的攛掇下頒布了滅絕猶大人的第一道諭旨,眼看著猶大人走到了無可挽回的絕境;以斯帖的兩次筵席則為轉機,安排在全書的中部,兩次筵席之間的一個晚上,亞哈隨魯王失眠翻看曆史書,看到末底改救駕有功卻籍籍無名,決意高舉末底改是整部書的轉折點,而後形勢直轉急下,完全逆轉,哈曼弄巧成拙,自食其果;末篇末底改取而代之,榮升宰相,頒布了允許猶大人自衛的第二道諭旨,猶大人絕處逢生,轉憂為喜、轉悲為樂,設筵歡慶是高潮,與開頭的筵席遙相呼應。

       全書架構設計緊湊巧妙,如末底改救了王命的情節,隻是在第二章閑閑一筆,卻草蛇灰線,伏筆千裏,到第六章時引爆了巨大的威力,一舉摧毀了哈曼精心的布局。短短十章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時而山窮水盡疑無路,時而柳暗花明又一村,讓人情不自禁被代入,欲罷不能,回味良久。

      《以斯帖記》雖是曆史書,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卻有血有肉,立體豐滿,無論是刻畫以斯帖的與人為善、睿智堅定、視死如歸、勇往直前,還是表現末底改對以斯帖的關懷、對哈曼的不屑、對上帝的信心都是寥寥幾筆,頗為傳神,而哈曼的驕傲自負、狠毒冷酷、剛愎自用,亞哈隨魯王的昏庸輕信、優柔寡斷、獎罰分明,卻又不失溫柔多情的個性,也都展現得精彩紛呈,呼之欲出。每個生動鮮明的角色不同的地位、出身、性格決定了為人處世的不同方式,不斷為緊張精彩的故事情節推波助瀾,極富張力。

       第二個層次是從曆史角度來追溯。

       再看《以斯帖記》,是看了美國2006年出品的翻拍電影 《與王一夜 (One Night with the King)》,在一開始介紹背景的序幕閃回中,看到先知撒母耳 (Samuel)處死亞瑪力族首領亞甲 (Agagite)後,亞甲的妻子帶著遺腹子逃亡的一幕,沒想到以斯帖會與撒母耳有關聯,遂去翻看《撒母耳記》,甚至追溯到摩西五經,這才知曉了以色列人與亞瑪力人(Amalekite)之間盤根錯節的曆史淵源,看到了《以斯帖記》背後的波濤洶湧,原來哈曼對猶大人的不留餘地、斬盡殺絕是為了報複世仇;原來無論隔了多少世代,上帝的話都要不折不扣地一一實現。

       最初的淵源是從以色列曆史的族長時代開始的,上帝的選民——以色列人始祖亞伯拉罕( Abraham )的孫子雅各( Jacob )和以掃( Esau )是孿生兄弟,以掃為長,本應子承父業,得享家產,卻因貪愛口舌之欲被狡詐的弟弟雅各騙去了長子的名分和產業,從此兄弟反目,天各一方。雅各(後被上帝更名為以色列Jsrael)衍生了以色列十二支派,而亞瑪力族則是出自以掃,是以掃嫡孫的庶出子之一,後來成為亞瑪力族的族長,這事記載在《創世紀25:19-34;36:9-12,15-16》。

       而後經過四百三十多年,以色列人在寄居地埃及繁衍生養,極其興盛,引起了現任埃及法老的忌憚,遂苦待他們,以色列人苦不堪言,哀聲歎息上達於天,上帝就揀選了摩西(Moses)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當時約有60萬以色列步行的男人和數量相當的隨行婦人、孩子、無數牛羊跟隨摩西( Moses),曆盡艱辛擺脫了埃及法老軍隊的追殺,在約旦河東的曠野一個叫利非訂( Rephidim)的地方安營紮寨。他們在上帝的幫助下剛剛解決了上百萬人馬的吃喝問題,就猝不及防遇到了亞瑪力人的襲擊。摩西在上帝的助攻下,率人從日出戰到日落,他的助手和繼任者約書亞(Joshua)殺了亞瑪力王和他的百姓。這時,“耶和華對摩西說:‘我要將亞瑪力的名號,從天下全然塗抹了,你要將這話寫在書上做紀念,又念給約書亞聽’,摩西築了一座壇,起名叫耶和華尼西(就是“耶和華是我旌旗”的意思)。又說:‘耶和華已經起了誓,必世世代代和亞瑪力人爭戰’” ( 《出埃及記17:14-16》 )。這是上帝對亞瑪力人的第一次審判和咒詛。

       第二次上帝的審判和咒詛在約旦( Jordan)河東,摩押( Moab)平原的耶利哥 ( Jericho)附近,上帝借外邦先知巴蘭( Balaam)的口,說:“亞瑪力原為諸國之首,但他終必沉淪”( 《民數記24:20》 )。

       在摩西帶領以色列百姓出埃及,漂流在約旦河東曠野的第四十年十一月初一日,即以色列人到達上帝應許的迦南(Canaan)美地之前,摩西憶述往事,再一次重申了上帝要滅絕亞瑪力人的決心,祂說:“你要紀念你們出埃及的時候,亞瑪力人在路上怎樣待你。他們在路上遇見你,趁你疲乏困倦,擊殺你盡後邊軟弱的人,並不敬畏神。所以耶和華你神使你不被四圍一切的仇敵擾亂,在耶和華你神賜你為業的地上,得享平安。那時,你要將亞瑪力的名號,從天下塗抹了,不可忘記”( 《申命記25:17-19》 )。

       時間羅盤轉到以色列曆史的士師時代末期,在上帝為以色列人準備的迦南美地,便雅憫支派的掃羅( Saul)作為以色列百姓選出的王四處爭戰,當“先知撒母耳(Samuel)對掃羅說:‘耶和華差遣我膏你為王,治理他的百姓以色列,所以你當聽從耶和華的話。’‘現在你要去擊打亞瑪力人,滅盡他們所有的,不可憐惜他們;將男女、孩童、吃奶的,並牛、羊、駱駝和驢,盡行殺死’”( 《撒母耳記上15:1-3》 )。 掃羅所向披靡,大獲全勝,“生擒了亞瑪力王亞甲( Agag),用刀殺盡了亞瑪力的眾民。掃羅和百姓卻憐惜亞甲,也愛惜上好的牛、羊、牛犢、羊羔並一切美物,不肯滅絕;凡下賤瘦弱的,盡都殺了”( 《撒母耳記上15:8-9》 )。撒母耳因此指責掃羅的悖逆和頑梗,就在吉甲之地耶和華麵前親自殺死了亞瑪力王亞甲,按照上帝的指令膏大衛(David)為王,從此開創了以色列輝煌的王國時代。掃羅因此被上帝耶和華厭棄,為自己的部分順服付出了代價。

       所以,當亞瑪力人的後代,亞甲族哈米大他的兒子哈曼,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用盡手段,誓將波斯帝國所有的猶大人滅絕盡淨,可惜他沒有算計到亞哈隨魯王寵愛的王後以斯帖隱瞞了自己猶大人的身份,站在比他還高的高位上,一擊即中,令他完全沒有招架之功,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徒然喪命被奪財、滅子又絕孫。上帝借以斯帖和末底改的手,完成了一場跨越千年的追殺;而以斯帖和末底改作為便雅憫支派的後人,也不辱使命,洗刷了家族的恥辱。

       第三個層次是從屬靈角度來剖析。

       第三次翻開《以斯帖記》,是在林光宜傳道的帶領下查經,才進一步了解到這卷書的屬靈含義和上帝對人類偉大的救贖計劃。

       林傳道是帶著問題讓我們讀經的,她說,除了《雅歌》外,《以斯帖記》是聖經66卷書中另一卷沒有提到上帝之名的書卷,為什麽這樣一個浪漫愛情故事會被收錄在聖經裏呢?在林傳道的啟發帶領下,我們終於明白,以斯帖作為一個亡國外族的孤女能在波斯帝國貴為王後,力挽狂瀾於既倒,拯救猶大民族脫離仇敵,不至亡族,並且讓已是亡國奴的猶大人在波斯帝國得到了保護和尊重,得享平安,時時處處都有上帝慈悲的心在關注,大能的手在操控,因為上帝是通曉一切的神,是慈悲公義的神,也是真正書寫曆史的神,正如已故英國著名牧師大衛·鮑森(David Powson)在他的講座《舊約縱覽—以斯帖記》中提到的,這卷書“雖然沒有提到上帝的名,但處處都是上帝的指紋。”試舉幾例:

      一是在以斯帖待選階段,入選的眾美女在用沒藥油和香料反複潔淨一年後,才有資格依次覲見亞哈隨魯王,與王一夜定終身,亞哈隨魯王流連花叢四年之久都沒有相中,居然一看到以斯帖就“過於愛眾女”,立她為王後,這其中不能不說是上帝的庇佑和安排,體現了上帝的美意。

       二是在末底改請以斯帖向王求恩赦免猶大人,以斯帖訴說了自己的難處:已有三十日不曾蒙召,若擅自見王,除非王伸出金杖赦免,否則必被治死。末底改聲色俱厲地反駁說:“你莫想在王宮裏強過一切猶大人,得免這禍。此時你閉口不言,猶大人必從別處得解脫,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致滅亡。”他又進一步指出:“焉知你得了王後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 ( 《以斯帖記4:13-14》 )這句話正是本卷書的鑰節,明白無誤地指出了一切的安排都是天意,是上帝的成全。以色列人屢屢違背上帝的誡命,悖逆上帝以致亡國,但上帝並未放棄自己的選民和百姓,《詩篇33:18-19》說,“耶和華的眼目,看顧敬畏祂的人和仰望祂慈愛的人;要救他們的命脫離死亡。”正是末底改對上帝堅定的信心拯救了自己和以色列民族。

     【注】上圖來自於網絡。

       三是第六章亞哈隨魯王睡不著覺的關鍵“那夜”成為了極富戲劇性的轉折點,細數之下竟然有五處巧合,足以見證上帝的奇妙大能。

       短短一章中,主要人物悉數登場:以斯帖準備次日第二次宴請亞哈隨魯王和哈曼;哈曼因末底改的冥頑而掃興,就事先做好了一個五丈高的木架準備吊死他,卻也因王後以斯帖的特別青睞而洋洋得意,忍不住在朋友和妻子麵前炫耀。偏偏當夜王失眠了,恰好想聽人讀曆史書,又“正遇見”末底改救了王的命而無任何獎賞的一節,王當即想要找人賞賜末底改,無巧不巧,正好哈曼早早入宮想請王命吊死末底改,亞哈隨魯王就問哈曼該如何對待王所喜悅尊榮的人,哈曼理所當然地認為必是自己,沒想到卻表錯了情,會錯了意,結果王就按照哈曼為自己私人定製的尊榮,“一樣不可缺”地讓哈曼親自為末底改實施,哈曼鬱悶至極,不得不遵旨為末底改親穿尊衣、牽馬遊街、口宣榮耀,當他憂憂悶悶回家時,他的死黨們和妻子得知一切後居然說,末底改“如果是猶大人,你必不能勝他,終必在他麵前敗落”( 《以斯帖記6:13》 ),緊接著太監來催促哈曼赴宴,哈曼就此踏上了必死之路,正好被吊死在自己預備好的木架上。

      《詩篇7:14-16》所說“試看惡人因奸惡而劬勞,所懷的是毒害,所生的是虛假。他掘了坑,又挖深了,竟掉在自己所挖的阱裏。他的毒害,必臨到他自己的頭上;他的強暴必落到他自己的腦袋上。”簡直就是哈曼的真實寫照。 《箴言21:1》也說到,“王的心在耶和華手中,好像隴溝的水,隨意流轉。”亞哈隨魯王要滅絕猶大人的諭旨,“人都不能廢除”(《以斯帖記8:8》 ),卻被上帝輕而易舉地破解了。上帝洞察一切事物和人心,事情的發展、節奏和進度都在上帝的掌控之下,結果自然也在上帝的預料之中。

       另外,在《以斯帖記》中也揭示了上帝通過揀選以色列一人一家一族拯救人類的偉大救贖計劃。當初人類的始祖亞當( Adam)和夏娃( Eve)受魔鬼撒旦( Satan)的化身—蛇的引誘,悖逆了上帝被逐出伊甸園( Eden)時,人類的“私欲既懷了胎,就生出罪來;罪既長成,就生出死來”( 《雅各書1:15》 )。帶著罪惡烙印的人類無法靠自己的力量擺脫罪惡和死亡,以致在罪惡的泥沼裏越陷越深,無法自拔。

      上帝對人類實施的大洪水審判之前,存留了唯一的義人挪亞( Noah),從他的後裔中揀選了亞伯拉罕一人,鎖定了以色列(即雅各)一家,又從以色列十二支派中,揀選了猶大( Judah)支派一族實施祂救贖人類的計劃,即讓上帝的獨子耶穌( Jesus )道成肉身來到世上,拯救罪惡迷途中的人類。上帝曾咒詛魔鬼撒旦:“你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也彼此為仇。女人的後裔要傷你的頭;你要傷他的腳跟”( 《創世紀3:15》 ),這特指的“女人的後裔”耶穌就將出自猶大支派。

       縱觀聖經,從創世紀到人類的救主耶穌降生、傳道、受死,就是一部上帝的救贖和魔鬼的反救贖鬥爭的曆史,魔鬼一直在暗處不遺餘力地尋找機會和世間代理人攻擊滅絕猶大人,猶大人數次被逼到了幾乎滅絕的境地,如同 《以斯帖記》中的情形,但每次都被上帝慈愛的手引領到了生路,使得猶大一脈綿延數千年不至斷絕。而耶穌被自己的猶大同胞送上十字架後,用自己的鮮血為人類洗淨了罪惡,三天後從死裏複活,戰勝了死亡,完成了救贖,使信靠祂的人得到永生的盼望。

       《以斯帖記》濃縮了上帝的百姓以色列民族從悖逆到順服,從被上帝揀選到受外族逼迫又被上帝拯救的曆程,也將是上帝的兒女基督徒蒙恩典、被救贖的縮影。我想這也是《以斯帖記》能在聖經66卷書中占據了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吧。

       合上《以斯帖記》,心中充滿了對上帝的敬畏,對上帝的作為也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和認識。

       一是上帝無所不知,無所不在,以大能掌管萬有,卻對祂所造的人類始終心懷慈悲,深深眷顧祂揀選的百姓以色列人,如《詩篇30:5》所說,“祂的怒氣不過是轉眼之間,祂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但同時,上帝也是公義審判的神,祂對以色列人悖逆的懲罰和寬宥,對亞瑪力人不義的咒詛和追討同樣也是不容置疑的。這也提醒了同是上帝兒女的基督徒,要時時警醒,日省吾身,“……你們為人該當怎樣聖潔,怎樣敬虔,切切仰望神的日子來到。”“你們既盼望這些事,就當殷勤,使自己沒有玷汙,無可指摘,安然見主”( 《彼得後書3:11;14》 )。

       二是上帝行事有自己的時間表,俗語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個“時候”指的就是上帝的時間,上帝有無限的時間和空間可以兌現自己的諾言。亞瑪力人是被上帝咒詛的民族,雖然因為上帝所選的工具掃羅王沒有履行好職責,讓亞瑪力人得以苟延殘喘,但千年以後依然被上帝看不見的手所滅。

      同樣,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神上帝耶和華曾與以色列人立約:

      其一,要讓亞伯拉罕的後裔多如地上沙,天上星;

      其二,亞伯拉罕的後裔要成為多國之父,君王之祖;

      其三,要得迦南美地為永遠的產業;

      其四,耶和華神要住在以色列人中間,與他們同在。

      在以色列發展的曆史中,上帝按照祂的應許,一直在恩待他們,雖然以色列人時有悖逆,但上帝從不曾放棄自己的子民。在《撒迦利亞書1:3》中,“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你們要轉向我,我就轉向你們’。”當人願意留意聽從神的話並謹守遵行時,我們就能感受到上帝的公義和信實、憐憫和慈愛。在我們所不知道的未來,這個諾言也一定可以全部實現,因為上帝是守諾信實的神。

       三是我們固然可以依靠上帝,但也必須憑信心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達到目標。如果以斯帖隻顧禁食禱告而沒有任何行動,依然於事無補,對上帝的“信心因著行為才得以成全”( 《雅各書2:22》 ),與其坐而聽道,不如起而行之,對上帝的話留意聽從和謹守遵行缺一不可,因為“原來在神麵前,不是聽律法的為義,乃是行律法的稱義” ( 《羅馬書2:13》 )。

       通過讀《以斯帖記》步步深入的三個階段,我逐漸認識到讀聖經需要一個靜下來、沉進去的過程。一開始讀聖經純是興趣,先被故事吸引,漸漸地就陷入以色列曆史的迷霧中找不到方向;當定下心來讀進去,慢慢地了解到上帝的作為,方才撥雲見日,豁然開朗,知曉故事背後的意義和啟發,以及曆史中的反省和警示。我們向上帝的禱告是我們與上帝交流的方式,而聖經則是上帝向我們傳達心意、引領方向的橋梁,隻有靜下心來反複閱讀,用心思考,才能逐漸領悟其中的微言大義,在日常的生活中活出神的樣式。因為“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提摩太後書3:16-17》 ), “你們既知道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 《約翰福音13:17》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雨弦 回複 悄悄話 《以斯帖記》中記載的這段真實的曆史比很多小說和宮鬥劇都精彩,跟著你的筆又回顧了一遍。
也謝謝分享影片,有空看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