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安遊記《世界著名的宮殿與博物館》第八篇:中國
上一篇講美國,本篇講中國。
中國,全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通常用簡稱“中國”,位於亞洲大陸東部。中國與14個國家接壤,與俄羅斯並列是世界上鄰國數量最多的國家。北麵是俄羅斯與東北亞的蒙古和朝鮮,東麵是浩瀚的太平洋。
南麵是東南亞的越南,老撾和緬甸。西南麵是南亞的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和不丹。西麵是中亞的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哈薩克斯坦。另外中國還與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和印度尼西亞隔海相望。
中國的陸地領土麵積約960萬平方公裏,是世界上麵積第三或第四大的國家。東西距離約5200公裏,橫跨5個時區。南北距離約5500公裏。中國的沿海島嶼有7600多個,海岸線長約14000多公裏。中國還有渤海海峽,台灣海峽,瓊州海峽等三大海峽。
下麵是中國地圖,再下圖是中國國旗。
圖1. 中國地圖
圖2. 中國國旗
中國的地勢西高東低,分三級階梯。第一級階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稱“世界屋脊”。第二級階梯青藏高原以東,有高原和盆地,平均海拔1000米。第三階梯以衝積平原為主,從興安嶺,太行山等山脈以東至沿海,平均海拔500米。中國人口多聚集在此處。
中國的地貌景觀有冰川,丹霞,黃土,沙漠,喀斯特。西北地區有戈壁沙漠,南方以丘陵和矮山為主。西側有喜馬拉雅山脈為首的山地,平均海拔高度6000米。中國與尼泊爾邊境有高度8848米的珠穆朗瑪峰,為地球海拔最高峰,最低點是吐魯番窪地的艾丁湖。
各類地形麵積依序為高原(33.30%),山地(26.04%),平原(18.75%),盆地(11.98%),丘陵(9.90%)。中國土地資源總量大,但高原山地多而低地平原少。同時耕地與森林地的對比比例較小,沙漠和荒原占總麵積的12% 以上。
中國幅員遼闊氣候多樣,人口聚集地以溫帶和副熱帶氣候為主,普遍都有不同程度的四季生活型態。可分為三個自然區:東部季風區,西北幹旱區,高山氣候區。由於中國南北跨度較大,東部季風區以秦嶺淮河為界,分為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
中國的水利資源總量達25500億立方米,排行世界首位。當中有大量的河流和湖泊,重要的河流有長江,黃河, 西江,湄公河,雅魯藏布江,珠江,淮河,鬆花江和黑龍江等等。重要的淡水湖泊有洞庭湖,鄱陽湖,太湖等等,還有鹹水湖青海湖。
中國的行政區劃以省,地,縣,鄉四級架構為主。全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其中有23個省份,少數民族聚居的5個民族自治區。高發展地區設4個直轄市(北京,天津,上海,重慶),以及一國兩製下香港和澳門高度自治的特別行政區。
中國政府將全國劃分為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華南,西南,西北等地區。沈陽,南京,武漢,深圳,成都和西安列為區域的中心城市。並將北京,天津,上海,廣州和重慶列為國家中心城市。
下麵講中國的第一個景點,北京故宮。
(一)北京故宮(Forbidden City in Beijing)
“北京故宮”(Forbidden City),又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段,是明清兩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宮。故宮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永樂十八年(1420)落成。占地麵積72萬平方米,建築麵積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
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宮殿型建築群。1987年,被選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故宮現為“故宮博物院”(Palace Museum),藏品主要以明清兩代宮廷收藏為基礎,後來陸續增加了一些新的藏品,是國家一級博物館。
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麵城牆高達10米,外麵環繞著59米寬的護城河。有四座城門,南麵為午門,北麵為神武門,東麵為東華門,西麵為西華門。城牆的四角,各有一座風姿綽約的角樓,民間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之說,來形容其結構的複雜。
紫禁城內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三大殿東西兩邊各附加一翼,東翼為“文華殿”,西翼為“武英殿”。
“內廷”的中心建築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後三宮兩側排列著“東西六宮”,是妃嬪們居住的地方。皇子居住在“乾東西五所”,皇太後居住在“慈寧宮”,太上皇居住在“寧壽宮”。
紫禁城位於北京城的中軸線上。北京城的中軸線,以紫禁城為中心向南北延伸。南部從紫禁城南門(午門)開始,經過端門,天安門,外金水橋,大明門(清大清門),至內城南門(正陽門),最後至外城南門(永定門)。北至鍾樓的北城牆,構成近8公裏的南北中軸線。
明初定都於南京。建文年間,燕王朱棣自北平起兵,發動“靖難之變”。永樂元年(1403),朱棣頒詔改北平為北京。永樂五年(1408),朱棣頒詔開始營建紫禁城。永樂十八年(1420)紫禁城完工。永樂十九年(1421)正月初一,朱棣遷都完成。
民國元年(1912),清宣統溥儀退位,但仍居宮內。民國十三年(1924),馮玉祥率軍發動甲子兵變。同年十一月五日,民國攝政內閣修正清室優待條件,廢除皇帝尊號,請廢帝溥儀出宮。從1420年到1924年的500餘年內,明清兩代24位皇帝曾經居住於此。
1924年11月6日,民國政府代表接管皇宮,並封存文物。後經攝政內閣核準,經過一年的整理,民國十四年國慶日(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
下麵的幾張圖是按照北京“中軸線”,由南向北排列的建築物。依次為“天安門”,“午門”,“太和殿”,“乾清宮”,“正大光明殿”,“神武門”。
圖3. 故宮南麵的“天安門”
圖4. 故宮的南門“午門”
圖5. 故宮的“太和殿”
圖6. 故宮的“乾清宮”
圖7. 乾清宮的“正大光明殿”
圖8. 故宮的北門“神武門”
下圖是郭沫若所題的“故宮博物院”橫匾,再下圖是“故宮博物院”平麵圖。
圖9. 郭沫若所題的“故宮博物院”橫匾
圖10. “故宮博物院”平麵圖
回想起來,我參觀故宮大概有三四次,但是沒留下幾張照片。原因很簡單,當時沒有相機。我基本上都是從天安門進入故宮。在天安門廣場上,常有私人照相攤,交錢(包括郵資)填好信封(家庭地址)之後,就可以照相,事後攤主會連同底片寄給你。
下圖是我在1973年第一次參觀故宮之前,在天安門廣場上的留影。
圖11. 我在北京“天安門”留影(1973.9.7)
1981年夏,我在北京研究生院做研究生畢業論文。暑假時,我妻與我兒來北京探親,他們在北京呆了半個多月,我們玩了很多地方。在遊覽故宮時,恰好遇到一位相識不久的朋友,他主動為我們照相。雖然質量有限,清晰度不高,但卻留下了寶貴的家庭記憶。
下圖是我們參觀故宮時的合影。
圖12. 我與我妻我兒參觀故宮時的合影(1981.7)
1985年,我獲得一個出國留學的公費名額,父親從東北老家的來看我,也算是為我送行。有一天我帶父親去遊覽“故宮博物院”。老人家平時性格很穩重,但是他在參觀“金鑾殿”的時候,卻非常激動地說:這不是“皇上”的“龍墩”嗎?
下圖是我與父親在“故宮博物院”大門外麵的合影,就是郭沫若題匾的那個“神武門”。再下圖是我與父親在故宮“太和殿”外麵的合影。
圖13. 我與父親在“故宮博物院”大門外麵的合影(1985.7)
圖14. 我與父親在故宮“太和殿”外麵的合影(1985.7)
(二)北京頤和園(Summer Palace in Beijing)
“北京的頤和園”(Summer Palace in Beijing),位於北京市海澱區西北。曾經是清朝皇帝家族的“夏宮”,現在是對公眾開放的公園。屬於清朝北京西郊的“三山五園”之一。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頤和園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原名清漪園),清朝光緒年間重建。頤和園是以人工建築與自然山水巧妙結合的造園手法而著稱於世,是中國園林藝術頂峰的代表作,涵蓋了中國傳統名著中的“亭台樓閣”,“軒榭台堂”。
頤和園以“萬壽山”和“昆明湖”為主,昆明湖占總麵積的四分之三。除了“湖山”,還有“殿堂”,重要建築集中在萬壽山的南北中軸線上。萬壽山分為“前山”和“後山”。前山自東向西分布若幹個知名景觀。後山中軸線是漢藏風格的寺廟殿宇和小型山間園林。
昆明湖中有三座島嶼,由一條“西堤”將大湖一分為二。頤和園的主要區域包括六個部分。頤和園有五個大門:東宮門(主宮門),北宮門,西宮門,東旁門(東宮門旁邊),新宮門(東南門,通十七孔橋)。
下麵是頤和園的平麵圖,再下圖是頤和園東宮門上的“頤和園”橫匾,據說是光緒皇帝的禦筆親題。
圖15.“頤和園”平麵圖
圖16.“頤和園”橫匾
下圖是頤和園裏的“萬壽山”,再下圖是萬壽山上的“佛香閣”。
圖17. 頤和園裏的“萬壽山”
圖18. 萬壽山上的“佛香閣”
下圖是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橋” ,再下圖是萬壽山下的“石舫”。
圖19. 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橋”
圖20. 萬壽山下的“石舫”
我到頤和園遊覽的次數不多。1978年夏,我到中國科技大學參加研究生複試。回家之前,參觀了一次頤和園。8月13日是星期天,在京的親屬全家休息,陪我參觀頤和園。下圖是我在頤和園“諧趣園”的留影,再下圖是我在頤和園“後湖”的留影。
圖21. 我在頤和園裏“諧趣園”景點的留影
圖22. 我在頤和園裏“後湖”景點的留影
下圖是我在“石十七孔橋”前麵的留影,再下圖是我在“石舫”前麵的留影。
圖23. 我在頤和園“十七孔橋”前麵的留影
圖24. 我在頤和園“石舫”前麵的留影
(三) 北台北故宮博物院(Taipei Palace Museum)
2017年秋,借著再次海歸的回國工作之機,我與我兒從上海飛到台灣,經曆了為期一周的“台灣寶島自助遊”。首先是台北,然後乘火車南下,經過新竹,台中,嘉義,一直到高雄。中間還有日月潭和阿裏山,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台北故宮博物院。
下麵是台灣地圖。
圖25. 台灣地圖
台灣(Taiwan),是位於太平洋西北側的一個島嶼,西方用葡萄牙語稱其福爾摩沙(Formosa)。台灣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台灣海峽與中國大陸相望。台灣的周圍,由如下的海域所環繞(順時針排序):太平洋,巴士海峽,南中國海,台灣海峽,東中國海。
台灣島上大約70% 麵積的地形為山地和丘陵,平原主要集中於西部的沿海,不同地區海拔變化很大。因北回歸線貫穿本島,台灣的氣候介於熱帶與亞熱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台灣的自然景觀和生態係統,相當豐富和多元。
台灣人口約2300萬人,超過70% 集中於西部的五個大都會區,其中的台北大都會為最大。台灣的族群構成以漢族和原住民兩大民族為主。原住民族則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所組成。漢族則依移民年代不同而分為閩南,客家與外省族群,其中閩南為最大族群。
台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十七世紀以前,原住民族居於主體地位。隨著漢族從中國大陸移入,墾殖和與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成為台灣最大民族。台灣曆史上曾經曆過荷蘭時期,明鄭時期,清治時期,日治時期等,最後由中華民國統治。
1949年,國民黨在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利後,中華民國政府遷到台灣,造成兩岸分治的局麵。1955年,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於台澎金馬,台灣實質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由此原因再加上一中原則,導致現今的“台灣”,常常成為“中華民國”的通稱。
曆經日治時期打下的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運用美援進行的經濟建設,再加上國際上冷戰對峙的格局,從六十年代起台灣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台灣奇跡”,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八十年代更躋身於發達國家之列,
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都達到世界先進國家的水準。台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以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均執牛耳。貿易方麵主要通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行業為中心,並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
台灣以移民為主的人文結構,亦帶來了多元的政治觀點。從大航海時代以來,台灣文化就在明鄭和清朝的統治與西方列強的衝擊中,經曆了多次大變動。近代因為日本統治而發展出日治台灣文化,在日本進行戰爭的形式下,推行皇民化運動,直到二戰結束時為止,
隨著1987年戒嚴時代結束,台灣逐漸淡化過往戒嚴時代塑造的中國史觀。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國民黨及民進黨的政黨政治和統獨議題,達到了公民社會的形成。再加上以印尼和越南新移民的定居,增出了台灣主體意識與多元文化主義。
2017年9月16日下午2點半,我與我兒從上海浦東機場起飛,下午4點半到達台北桃園機場。再乘車到台北火車站,下圖是台北火車站。
圖26. 台北火車站
我們從台北火車站乘車到西門町,找到了預定的旅店“西門邑居”住下。第二天,2017年9月17日下午2點半,我與我兒乘車去參觀“台北故宮博物院”。
台北故宮博物院,正式名稱是“國立故宮博物院”(National Palace Museum),是台灣規模最大的博物館。最早於1925年建立起“北平故宮博物院”。後來因抗日戰爭爆發,輾轉遷移到南京四川等地。後因國共內戰導致時局再次動蕩,於是1948年遷往台灣。
“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典藏將近70萬件文物與藝術品,藏品時間跨度涵蓋新石器時代至今,長達8000多年。台北故宮博物院裏的藏品,大部分來自於原“北平故宮博物院”。包括在紫禁城,盛京行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的皇家舊藏。
下麵的兩圖是我與我兒在“台北故宮博物院”牌樓前的留影。
圖27. 我兒在“台北故宮博物院”牌樓前的留影
圖28. 我在“台北故宮博物院”牌樓前的留影
下圖是“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正麵。
圖29. “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正麵
下麵的兩圖是我與我兒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天窗前的留影。
圖30. 我兒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天窗前的留影
圖30. 我兒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天窗前的留影
下圖是“台北故宮博物院”前麵的“銘文寶鼎”。
圖32. 台北故宮博物院前麵的“銘文寶鼎”
根據拿到的導遊指南,我們知道台北故宮博物院裏有“鎮館三寶”:翠玉白菜,毛公鼎,以及肉形石。所以進來之後,首先直奔翠玉白菜。“翠玉白菜”是由玉器雕刻成的一件玉石工藝品。利用翡翠的天然色澤,雕刻出白菜的形狀,一向以來知名度都很高。
下圖是“翠玉白菜”。
圖33. 台北故宮博物院裏的“翠玉白菜”
鎮館第二寶“毛公鼎”,是西周宣王年間(前828-782年)所鑄的青銅鼎。鼎內刻有500字金文冊命書,是西周散文的代表作,書法是金文中最高等級。故有“抵得一篇尚書”,“晚清四大國寶”,“故宮三寶”之譽。下圖是“毛公鼎”(左)與“金文”(右)。
圖34. 台北故宮博物院裏的“毛公鼎”(左)與“金文”(右)
第三寶是“肉形石”,來自一塊自然生成的瑪瑙,瑪瑙在生成過程中受到雜質影響,呈現出不同顏色的層次。工匠將石材表麵加工染色,做成一件層次分明的藝術品,毛孔和肌理都十分逼真,外觀看上去像一塊肥嫩的東坡肉,下圖是“肉形石”。
圖35. 台北故宮博物院裏的“肉形石”
台北故宮博物院裏還有許多佛像,下圖(左)是北魏太和元年的青銅鎏金“釋迦牟尼”坐像,下圖(右)是一個“護法天王”。
圖36. 台北故宮博物院裏的“釋迦牟尼”坐像(左)和“護法天王”(右)
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寶物還有一些陶瓷珍品,下麵的幾張圖是陶瓷珍品的實例。
圖37. 台北故宮博物院裏的陶瓷珍品之一
圖38. 台北故宮博物院裏的陶瓷珍品之二
圖39. 台北故宮博物院裏的陶瓷珍品之三
下圖是台北故宮博物院裏的金屬工藝品。
圖40. 台北故宮博物院裏的金屬工藝品
台北故宮博物院裏還有許多書畫珍品,下圖(左)是孔子畫像,下圖(右)是文征明手書的“蘭亭序”。再下圖是故宮博物院裏的橫幅“萬世師表”。
圖41. 台北故宮博物院裏的孔子畫像(左)與文征明手書的“蘭亭序”(右)
圖42. 台北故宮博物院裏的橫幅“萬世師表”
已經是下午2點了,我們離開台北故宮博物院。第二天,2017年9月18日,我們從台北乘坐火車南下,繼續我們的台灣西海岸觀光。2017年9月22日,我們從台北飛回上海,結束了我們的“台灣寶島自助遊”。
至此,本係列遊記《世界著名的宮殿與博物館》共八篇,包括八個國家,每個國家一篇,涉及到24個景點,全部都講完了。主題是宮殿和博物館。宮殿除了位於首都城市的“冬宮”之外,還包括位於郊區的“夏宮”,另外還包括位於風景優美地區的“城堡”。
有的景點身兼三職,本身是“城堡”,過去曾經是“宮殿”,現在是“博物館”,例如英國的“愛丁堡城堡”,再例如德國巴伐利亞州的“新天鵝堡”。有的景點身兼二職,過去曾經是“宮殿”,現在成為“博物館”,例如法國的“凡爾賽宮”,再例如俄國的“冬宮”。
有的景點隻有一職“博物館”,例如英國倫敦的大英博物館,美國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德國柏林的博物館島,中國台北的故宮博物院。有的景點也隻有一職“宮殿”,現今仍是君主的居所,例如英國倫敦的白金漢宮和溫莎城堡,雖然可以入內參觀,但尚未改成博物館。
我的遊記隻寫我曾經參觀過的宮殿或博物館,但是個人經曆有限,不可能做到麵麵俱到。寫出這些東西隻是為了“拋磚引玉”,與有同樣興趣的朋友切磋心得交流體驗。如果能夠引起共鳴,乃我之大幸,有生之年,了無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