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安遊記《世界著名的宮殿與博物館》第二篇:法國
上一篇講英國,本篇講法國。
法蘭西共和國(Republic of France),通稱法國(France),是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是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的大國之一。首都巴黎是法國最大的城市,是歐洲大陸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
巴黎是法國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在教育,娛樂,時尚,科學,媒體,藝術,金融等方麵皆有重大影響力。巴黎最重要的國際大都會之一。在普遍的觀念上,巴黎與紐約,倫敦,東京,香港並列為世界五大國際都市。
許多國際組織都將總部設立在巴黎,包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際商會,巴黎俱樂部等。巴黎也是歐洲綠化程度最高,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之一。同時,巴黎也是世界上生活費用最高的城市之一。
法國領土整體呈六角形,位於歐洲大陸最西端。北達北海,西北靠英吉利海峽,西抵大西洋,西南部與西班牙和安道爾接壤,南至地中海,東南部與意大利和摩納哥接壤,東部與德國和瑞士接壤。東北部與比利時和盧森堡接壤。
下麵是法國地圖,再下麵是法國國旗。
圖1. 法國地圖
圖2. 法國國旗
法國國土地形種類多樣,在西北部有沿海平原,在東南和西南部,分別有阿爾卑斯山脈和比利牛斯山脈,中南部則是中央高原。法國境內河流眾多縱橫交錯。有盧瓦爾河,塞納河,加龍河和羅訥河。羅訥河在卡馬格注入地中海,將中央高原與阿爾卑斯山脈隔開。
巴黎的塞納河畔一個整體的扇形區域,是巴黎建市初期的見證。在巴黎市區內如果乘船由塞納河順流而下,船首左手方向所展現的,是塞納河左岸風光。左岸風光的腹地,集中了巴黎創立初期的曆史遺跡。
今日的法國本土原為希臘殖民地,後被高盧人征服,再後又被羅馬共和國吞並。法蘭克人征服此地後,建立起早期的國家,發展成法蘭西王國。在中世紀時期,法國成為歐洲大國。十七至十八世紀,法國國力達到巔峰,是當時首屈一指的世界強國。
從夏爾-戴高樂(Charlie de Gaulle)1958年建立法蘭西第五共和國開始,法國的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製實行半總統製,由普選產生總統,再由總統委任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
(一)凡爾賽宮(Palace of Versailles)
凡爾賽宮(Palace of Versailles),位於法國巴黎西南郊外的凡爾賽,1682年由太陽王路易十四開始所造。凡爾賽宮金碧輝煌,大氣磅礴,是世界上最知名的帝王行宮,曆史上曾經超越巴黎,成為法國實際上的首都。
凡爾賽宮有著寢宮,花園,美術收藏庫,辯論場,劇場,情報中心和政治會議室等多功能,是一座兼具觀賞性和實用性的宮殿。凡爾賽宮以金色,藍色和粉橘色為主基調,傾其所能表現“絢爛豪華的奢侈美”。這種風格被後世稱為“巴洛克”(Baroque)風格。
1682年,路易十四(Louis XIV,1643-1715),把政府搬進凡爾賽宮。在路易十四的繼任者路易十五(Louis XV,1715-1774)統治末期,和整個路易十六(Louis XVI,1774-1792)時期,還加入了一些甜美風格的“洛可可”(Rococo)裝飾。
到了20世紀以後,因為進入共和政府,法國的王室被廢除,於是凡爾賽宮改建為博物館對公眾開放。此後,凡爾賽宮一躍成為法國最著名的景點和文化遺產,197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下圖是從空中俯視凡爾賽宮,方位是坐西朝東,麵向巴黎。
圖3. 從空中俯視凡爾賽宮
因為凡爾賽宮的建築風格極盡奢華,在17-18世紀的歐洲各國引發了巨大轟動。歐洲大國的君主紛紛仿效,形成一股修建皇宮的跟風之潮。俄羅斯沙皇彼得一世在聖彼得堡修建了夏宮(Summer Palace),俄羅斯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修建了冬宮(Winter Palace)。
奧地利神聖羅馬帝國女皇瑪麗亞-特蕾西亞在維也納修建了美泉宮(Schonbrunn Palace),德國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在波茨坦修建了無憂宮(Sanssouci Palace)。波蘭華沙的皇家城堡,瑞典斯德哥爾摩的皇家宮城,全都是仿照凡爾賽宮的樣式所建。
其他的例子還有漢普敦宮,柏林宮,聖伊爾德豐索宮,斯德哥爾摩王宮,路德維希堡宮,卡爾斯魯厄宮,寧芬堡宮,施萊斯海姆宮和埃斯特哈齊宮等宮殿。如今的凡爾賽宮已經改為公共博物館對公眾開放。
曆史上,凡爾賽經曆了許多國際上的重大事件。在1870年的普法戰爭中,普魯士大獲全勝,國王威廉一世(William I,1861-1888),於1871年1月18日,在凡爾賽宮宣布德意誌帝國成立,自己出任德意誌帝國皇帝。從此德國正式擠身於歐洲列強的行列。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1919年1月18日,獲勝的美英法等列強,在凡爾賽宮召開了會議(巴黎和會),在此確定了戰後的世界新秩序。眾所周知,巴黎和會對中國的山東問題不公,引發了中國的“五四運動”,從此中國的曆史也由近代史進入現代史。
說到凡爾賽宮的創建者路易十四,感覺法國叫路易的國王太多。其實排號十四還不是最後的一個,排號十九的才是。隻是路易十九當國王才幾個小時,他唯一的一個詔書就是宣布王室下台。下圖是路易十四在凡爾賽宮裏的肖像,頭戴假發,身披皇袍,腳穿高跟鞋。
圖4. 路易十四在凡爾賽宮裏的肖像
路易十四(Louis XIV,1638-1715),自稱太陽王(Sun King),是(1643-1715)年間在位的法國君主,在位時間長達72年零110天,是在位最久的主權國家君主。路易十四是路易十三(Louis XIII,1601-1643)的長子,1638年,出生於法國的聖日耳曼昂萊。
登基之初由他的母親奧地利的安妮(Anne of Austria)和樞密院首席大臣馬薩林(Mazarin)攝政,1661年,馬薩林死後,方才親政。作為君權神授的支持者,路易十四繼續加強法國的中央集權,建立一個以凡爾賽為核心的集權國家,一舉使法國成為歐洲霸權。
他向地方封建貴族宣稱“朕即國家”,並把這些貴族集中在凡爾賽宮居住,將整個法國的官僚機構集中在他的周圍,以此強化他在軍事,財政和機構的決策權。他在法國天主教會下推行宗教統一,排斥並鎮壓胡格諾派教徒。
在路易十四統治時期,法國是當時歐洲的絕對霸權。在周遭國家發動許多戰爭,其中包括法荷戰爭,大同盟戰爭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這三次對抗圍剿法國聯盟的戰爭,嚐試將國土擴展至曆代法國所推崇的“天然疆界”。
在他的任內法國湧現出大量軍事與政治人才,包括蒂雷納子爵,大孔代親王,盧森堡公爵和維拉爾公爵等名將。以及柯爾貝爾,沃邦和盧福瓦侯爵等名臣。這些軍事與政治人才使法國成為當時歐洲最富裕和最強大的國家,打造出世界第一流強大的陸軍和海軍。
因此法國成為當時能夠與英荷兩國海軍總和抗衡的第一流海上強國。通過他在位初期精明的政治手段與其先代的努力,締造出法蘭西王權最為輝煌,最為強盛的黃金時代。1715年,路易十四去世,留給後代一個深陷財政危機,但仍然手握霸權的國度。
2002年夏,我與我妻參加一個旅行團到西歐旅遊。共九國,包括法國。2002年7月4日,我們參觀巴黎郊區的凡爾賽宮。下圖是我所拍攝的凡爾賽宮廣場,再下圖是我妻在凡爾賽宮廣場上的留影。
圖5. 法國巴黎郊外凡爾賽宮的廣場
圖6. 我妻在凡爾賽宮廣場上的留影
我與我妻在凡爾賽宮逗留了三個多小時,盡可能地多參觀一些景點。其中的“鏡廳”(Hall of Mirrors),是凡爾賽宮最顯著的部分。在窗子對麵的牆上相應有17個裝飾拱,裝飾拱與窗子相對,每個裝飾拱上分別貼有21麵鏡子,共計357麵,因此被稱作“鏡廳”。
1871年普魯士在普法戰爭中擊敗法國後,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鏡廳宣布成為德意誌帝國的皇帝,德意誌帝國由此宣告成立。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協約國),對戰敗國(德國)的條約(凡爾賽和約),也是在鏡廳中簽署。
下圖是凡爾賽宮的鏡廳,再下圖是我與我妻在鏡廳裏的留影。
圖7. 凡爾賽宮的“鏡廳”
圖8. 我與我妻在凡爾賽宮“鏡廳”裏的留影
凡爾賽宮裏的“國王正殿”最為雄偉壯觀。路易十四的加冕服畫像,就懸掛在“國王正殿”裏。凡爾賽宮裏還有“國王寢宮”,1715年,路易十四就是在國王寢宮裏去世的。
凡爾賽宮裏的“鏡廳”,左連“和平廳”,右接“戰爭廳”。戰爭廳的牆上掛著一個大大的橢圓形“大理石鏡”,大理石鏡上方是兩位信息女神,中間的大理石淺浮雕是“騎馬踏敵的路易十四”,馬蹄下麵是兩個身戴枷鎖的戰俘。
下圖是凡爾賽宮裏的“戰爭廳”,再下圖是我與我妻在戰爭廳“大理石鏡”前麵的留影。
圖9. 凡爾賽宮裏的“戰爭廳”
圖10. 我與我妻在戰爭廳“大理石鏡”前麵的留影
凡爾賽宮裏還有“王後套房”。1789年,一群起義者衝進王後套房,想去捉拿國王路易十六(Louis XVI)的王後瑪麗-安托瓦奈特(Marie Antoinette),但是卻被她從後門逃跑了。後來在法國大革命時期,他們最終被分別送上協和廣場的斷頭台。
在凡爾賽宮的禮品店裏,我買了兩本中文書和幾本介紹法國曆史和法國帝王,以及法國大革命的小冊子。下圖是中文書《巴黎》,再下圖是中文書《凡爾賽導遊》。
圖11. 中文書《巴黎》
圖12. 中文書《凡爾賽導遊》
(二)盧浮宮(The Louvre)
“盧浮宮”(Louvre),亦譯“羅浮宮”,其正式名稱是“盧浮宮博物館”(Louvre Museum)。盧浮宮原來是法國的王宮,現在是綜合性的博物館。盧浮宮是世界四大著名博物館之一,與英國倫敦的大英博物館,美國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俄國聖彼得堡的冬宮博物館齊名。
盧浮宮始建於1190年,今天所見到的,是一個巨大的翼樓和亭閣建築群。盧浮宮的收藏品包括雕塑,繪畫和工藝美術。有古代東方,古代埃及,古代希臘和古代羅馬等分類。收藏藝術珍品40萬件。可以說,盧浮宮的曆史就是法蘭西民族的曆史。
盧浮宮博物館1793年開幕,馬上正式對公眾開放,是巴黎市內最著名的地標。法國大革命200周年的1989年,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I. M. Pei)設計了玻璃金字塔為博物館入口。下圖是盧浮宮博物館的全景,包括玻璃金字塔,再下圖是玻璃金字塔的設計者貝聿銘。
圖13. 盧浮宮博物館的全景
圖14. 玻璃金字塔的設計者貝聿銘
2002年7月5日,我們參觀盧浮宮博物館。導遊和大巴把我們送到盧浮宮博物館,我們的導遊又把我們交給當地的導遊(地陪),約好大巴來接我們的時間和地點就離開了。下圖是我在盧浮宮博物館前麵的留影,背景是盧浮宮的翼樓和玻璃金字塔。
圖15. 我在盧浮宮博物館前麵的留影
盧浮宮博物館的入口大廳,就在玻璃金字塔下麵。大廳地麵平整,空間寬敞,光線充足,陽光明亮。下圖是我妻在入口大廳裏,即玻璃金字塔下麵的留影。
圖16. 我妻在盧浮宮入口大廳裏的留影
我在盧浮宮博物館入口大廳的禮品店裏買了一本中文書《羅浮宮》,下圖是中文書《羅浮宮》。
圖17. 中文書《羅浮宮》
地陪導遊介紹說盧浮宮有鎮館三寶:“微笑的蒙娜麗莎”,“斷臂的維納斯”和“無頭的勝利女神”。又說盧浮宮很大,三個小時根本看不完,要走“最佳路線”才行。她一再強調不要掉隊,萬一掉隊就在出口處集合。下圖是“第一寶”,再下圖是“第二寶”和“第三寶”。
圖18. 盧浮宮裏的“微笑的蒙娜麗莎”
圖19. 盧浮宮裏的“斷臂的維納斯”(左)和“無頭的勝利女神”(右)
我們進入盧浮宮的展覽廳後,首先地陪導遊帶領我們去參觀鎮館第二寶“斷臂的維納斯”。光線很暗遊人很多,好不容易排上隊去照相,但還是不太理想。我的照片不好看,下圖是我妻在維納斯雕像前麵的留影。
圖20. 我妻在維納斯雕像前麵的留影
“米洛的維納斯”(Venus de Milo),也稱“米洛斯的阿芙洛狄忒”,俗稱“斷臂維納斯”。是一座著名的古希臘雕像。這座雕像創作於公元前150-125年之間,表現的是希臘神話中愛與美的女神阿佛洛狄忒(Aphrodite),羅馬神話中與之對應的女神是維納斯(Venus)。
1820年,農民伊奧爾科斯在米洛斯島上發現了它。他試圖將這尊雕像藏起來,但後來還是被一個土耳其軍官發現了。當時法國駐土耳其的大使將它買下。這座雕像於隔年作為禮物獻給法國國王路易十八(Louis XVIII,1755-1824),之後國王將其贈送給盧浮宮。
然後地陪導遊帶領我們去參觀著名油畫“拿破侖一世加冕大典”,這是法國畫家雅克-路易-大衛(Jacques-Louis David)於1805-1807年期間創作的一幅油畫。畫中真實地記錄了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聖母院隆重舉行的拿破侖一世加冕大典。
為了鞏固自己的帝位,拿破侖“邀請”教皇庇護七世(Pope Pius VII),來到巴黎聖母院親自為他加冕。目的是借助教皇在宗教上的號召力,讓法國人民以至歐洲人民承認他的合法地位。在加冕典禮上,拿破侖拒絕跪在教皇麵前讓教皇為他加冕。
拿破侖極其傲慢地把皇冠奪過來自己戴上,然後再給皇後約瑟芬加冕。畫家為了避免這一令人尷尬的事實,煞費苦心地選用皇帝給皇後加冕的後半截場麵,拿破侖站著給皇後加冕。這樣在畫麵上既突出拿破侖的中心位置,又沒有使教皇特別難堪。
畫家雅克-路易-大衛,是法國大革命的同情者,也是拿破侖的熱心崇拜者。複雜的環境以及眾多人物的光影效果,再加上複雜色彩層次的把握,使得這幅世界名畫登峰造極。下圖是盧浮宮裏的油畫“拿破侖一世登基大典”。
圖21. 盧浮宮裏的油畫“拿破侖登基大典”
他做過許多張草圖,從1805年一直畫到1807年。畫中有150多個人物,每個人物都有不同的服飾,姿態和表情。實際上,畫中的每個人物都是曆史上確有其人。不僅人物的形象準確逼真,而且他們之間所占的位置,也完全與當時的史事符合。
就這樣,地陪導遊帶著我們邊走邊講,我們跟著她邊看邊聽,一直走到一座俯臥在床上的裸男雕像。雕像的製作非常逼真,似乎手指一按身體部位就能反彈,臥床也似乎鬆軟舒適,簡直像真的一樣。那可是堅硬的大理石呀!不知作者是誰,米開朗基羅?
下圖是臥睡裸男的大理石雕像。
圖22. 臥睡裸男的大理石雕像
好不容易等到人群散開照了相,正想低頭查看作者是誰的時候,突然發現周圍沒有人了。地陪導遊不見了,我妻不見了,團友們也都不見了。糟糕,地陪導遊千叮嚀萬囑咐,我還是不小心掉隊了,心裏不免有些緊張。
不過還好,她曾經說過盧浮宮有“鎮館三寶”。看完了第二寶,趕快去找另外的兩個寶吧。手中有張導遊圖,按圖索驥並不難,我急急忙忙趕到第一寶的展室。達-芬奇名畫蒙娜麗莎的原作,就掛在展室中間的牆上,裝在一個玻璃框裏,但是周圍擠滿了人。
我“輕舟排水”似的分開眾人來到牆下,匆匆忙忙地拍下了鎮館第二寶“微笑的蒙娜麗莎”。心裏總算鬆了一口氣。下圖是達芬奇的原作“微笑的蒙娜麗莎”,雖然畫麵不太方正,還有點取景不全,但總算是得到了第一手資料。
圖23. 達芬奇的原作“微笑的蒙娜麗莎”
“蒙娜麗莎”(Mona Lisa),是文藝複興時期畫家列奧納多-達芬奇所繪製的一幅肖像畫。被認為是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傑作。也被視為世上最負盛名,訪問量最大,最常被描寫傳唱和模仿的藝術作品。
該畫中描繪了一位表情內斂的,微帶微笑的女士,她的笑容有時被稱作是“神秘的微笑”。這幅畫所描繪的模特,被認為是佛羅倫薩富商弗朗切斯科-德爾-焦孔多(Francesco del Giocondo)的夫人麗莎-焦孔多Lisa Giocondo)。畫像被塗在白色的倫巴第白楊木版上。
達芬奇從未將這幅畫交給焦孔多家族,後來據信他在遺囑中將這幅畫留給了他的學徒達奧雷諾。它被認為是在1503年至1506年之間所繪製。然而達芬奇可能一直到1517年才完成該作。最後,這幅畫被法王弗朗索瓦一世買下。1797年以來一直在巴黎盧浮宮展出。
作為世界上最具有價值的畫作之一,1962年“蒙娜麗莎”擁有保險估值最高的吉尼斯紀錄,價值約8.7億美元。“蒙娜麗莎”的名氣不僅在於作畫中采用的技巧,也包括女子的身份及神秘的表情等謎團。學界長期進行評論和爭議,使“蒙娜麗莎”更引起人們的好奇。
“蒙娜麗莎”的傳說也涉及到1911年的盜竊事件,及各個世紀藝術家的複製品,從中得到啟發性的衍生作品等文化現象。因而進一步使“蒙娜麗莎”成為全世界最為著名的畫作。當前,每年有數百萬人前往盧浮宮欣賞這部畫作。
看完鎮館的第二寶,心裏一陣輕鬆,趕忙去尋找鎮館的第三寶,輕車熟路按圖索驥,來到相應的展室。光線有點暗,但是人不多。於是,我找好角度拍下了鎮館的第三寶。下圖是“無頭的勝利女神”。
圖24. 盧浮宮的鎮館第三寶“無頭的勝利女神”
1863年,薩摩色雷斯島上的當地人發現了一堆大理石殘片,很快就把這個事兒報告給當地法國領事。法國領事一看挺高興,就把這些碎片收拾好運回巴黎,獻給當時的皇帝拿破侖三世。這堆碎片被巴黎的藝術家們重新組裝之後,就變成了盧浮宮的鎮館之寶。
勝利女神迎風微微前傾身軀,健美的胸部披著薄薄的長袍,體格健壯又不失輕靈,極富質感。女神雖然失去了頭部和雙臂,但在人們的眼裏,她仍然是完美無缺的。現在已經稱為已知雕像中熱情奔放與動感十足的完美作品。
可能是由於勝利女神的形象實在太好了,所以會導致參觀的人產生一種錯覺。好像勝利女神正帶著凱旋的勇士們從遠處向我們乘船駛來一樣,甚至連海風都可以成為雕塑的一部分。勝利女神在世界各地都有複製品,例如在美國弗吉尼亞的獨立戰爭勝利紀念地。
這尊勝利女神像非常高大,她自身就有2.4米高,再加上三米多的底座,我們遠遠看過去,這塊大理石真的就像要飛起來一樣。對於很多參觀者來說,在整個盧浮宮裏最激動,最難抑製心跳的時刻,就是看到勝利女神的這個時刻。
盧浮宮的“鎮館三寶”都看完了,心中的石頭放下了一半。下麵就“信馬由韁”了,走到哪兒,看到哪兒,照到哪兒。也不管是不是最佳路線,回頭路也不知走了幾遍,最後找到了地陪導遊。
當天下午5點,導遊和大巴來接我們,直接到中餐館就餐,晚餐後送我們回到旅館,簡單地洗漱了一下就休息了。第二天乘坐“歐洲之星”到英國倫敦觀光遊覽。以上是我第一次在法國的旅遊經曆,下麵講我二次在法國的旅遊經曆。
(三)楓丹白露宮(Palace of Fontainbleau)
2022年11月末,我參加了歐洲大陸的河輪遊,從匈牙利的布達佩斯出發,經多瑙河,美因河,萊茵河,一直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還包括往返的越洋機票。旅行社還給出回程機票的三種選擇:阿姆斯特丹,羅馬和巴黎。我選擇了巴黎,這樣可以在巴黎玩3-4天。
由於我以前來巴黎時,參觀過凡爾賽宮,盧浮宮和巴黎聖母院,這次就不去了。所以我在巴黎的頭兩天,遊覽了埃菲爾鐵塔,凱旋門,香榭麗舍大道,榮軍院和先賢祠。第三天去參觀巴黎遠郊的“楓丹白露宮”(Palace of Fontainbleau)。
2022年12月7日上午9點半,我從巴黎的旅館出發,乘坐地鐵到巴黎的裏昂火車站。再從裏昂火車站坐到楓丹白露鎮的雅芳站,下午12點半,我乘公共汽車來到楓丹白露宮。下麵是我從巴黎到楓丹白露鎮的路線圖。
圖25. 我從巴黎到楓丹白露的路線圖
下圖是楓丹白露宮的大門,再下圖是楓丹白露宮的平麵圖。
圖26. 楓丹白露宮的大門
圖27. 楓丹白露宮的平麵圖
“楓丹白露宮”(Palace of Fontainebleau),位於法國北部的楓丹白露鎮。從十二世紀開始,用作法國國王的狩獵行宮,也是法國最大的王宮之一。楓丹白露宮是從卡佩王朝的路易七世,直到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帝拿破侖三世等法國君主的住所。
楓丹白露鎮距離巴黎不遠,風景綺麗,森林茂盛,古跡眾多。“楓丹白露”原義是“藍色的泉水”(Fountain the Blue)。“楓丹白露”這個中文譯名,實乃翻譯佳作。既是音譯,也是意譯:“楓葉橘紅,白露為霜,藍色泉水,寓意綿長”,紅白藍 = 法國國旗。
1927年,楓丹白露鎮的楓丹白露宮成為法國的國家博物館。1981年,楓丹白露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遺產名錄。
楓丹白露宮的主體建築包括一座主殿,六座王宮,五個不等邊形院落,四座花園。宮內的主要景點有舞廳,會議廳,戴安娜壁畫長廊,百盤廊,王後沙龍,國王衛隊廳,王後臥室和教皇臥室,國王辦公室,弗朗索瓦一世長廊等等。
1137年,法國中世紀卡佩王朝的國王路易七世(Louis VII,1137-1180),下令在此地修建城堡。1528 年,法國瓦盧瓦王朝的國王弗朗索瓦一世(Francois I,1515-1547),對城堡進行了擴建。建造了弗朗索瓦一世畫廊(Francis I Gallery)。
另一位來自博洛尼亞的畫家弗蘭西斯科-普列馬提喬(Francisco Primaticcio),也參與了宮殿的裝飾。把文藝複興時期的風格和法國的傳統藝術完美和諧地融合在一起。這種風格被稱為“楓丹白露派”。1540年,弗朗索瓦一世又對城堡進行重大擴建。
1550年,弗朗索瓦一世的兒子,國王亨利二世(Henry II,1547-1559),建造並且裝飾了“弗朗索瓦一世沙龍”(Francois I Salon)。1551年,亨利二世的兒子,國王亨利三世(Henry III,1574-1589),出生在楓丹白露宮。
1565年,亨利二世的另一個兒子,國王查理九世(Charles IX,1560-1574),在城堡外麵修建一道護城河,使得城堡更加安全。1601年,法國波旁王朝的國王亨利四世(Henry IV,1589-1610),重新打造了庭院周圍的所有外牆,以使建築群更加和諧。
1601年,國王亨利四世的兒子路易十三,出生在楓丹白露宮並且接受洗禮,揭開波旁王朝的序幕。父親亨利四世被暗殺之後,路易十三(Louis XIII,1610-1643)繼任法國國王。同時持續為建築物進行額外的增建,還指派宮廷建築師重修馬蹄形樓梯。
路易十三的兒子路易十四(Louis XIV,1643-1715),雖然遷居到更加豪華雄偉的凡爾賽宮(Palace of Versailles),但是他待在楓丹白露宮的日子,卻比其他任何君主都還要多。每年夏末秋初,路易十四都喜歡來到楓丹白露宮打獵。
1685年10月18日,路易十四在該城堡簽署了《楓丹白露敕令》,廢除了亨利四世所頒布的《南特敕令》。從而激起“胡格諾教徒”的激烈反抗。此後接任的國王路易十五,對建築有更雄心勃勃的工程,包括為眾多朝臣建造更多的住宿。
在此期間的楓丹白露宮,法國君主曾經接待過著名的外國君主,如瑞典女王克裏斯蒂安娜(Kristiana,1632-1654),俄羅斯沙皇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1682-1725),挪威國王克裏斯蒂安七世(Christian VII,1766-1808)等人。
1725年,法國國王路易十五(Louis XV,1715-1774)與波蘭公主瑪麗-勒茲恩斯卡(Princess Mary Lecszinska of Poland),在“聖三一教堂”(Chapel of Holy Trinity)舉行了盛大的婚禮,這時的聖三一教堂,已經裝飾的美輪美奐。
1777年,波旁王朝的最後一任君主路易十六(Louis XVI,1774-1792),對城堡進行了擴建。法國大革命前夕,路易十六和王後瑪麗-安托瓦內特(Marie Antoinette),最後一次造訪楓丹白露宮。法國大革命期間,城堡內的家具被洗劫一空,但是建築物本身卻逃過一劫。
1803年,拿破侖-波拿巴,作為法國新政府的第一執政,首次造訪了楓丹白露宮。1804年,“法蘭西帝國”皇帝“拿破侖一世”(Napoleon I,1804-1814)“邀請”羅馬教皇庇護七世(Pope Pius VII),來到楓丹白露宮住了四天,準備為拿破侖一世在巴黎聖母院加冕。
1808年,拿破侖一世將曆代國王的臥室改為皇帝禦座廳和皇後約瑟芬閨房。1808-1810年,拿破侖一世夫婦在楓丹白露宮裏居住過很長一段時間。
1810年,拿破侖一世之侄,拿破侖一世兄長“路易-波拿巴”(Louis Bonaparte)之子,後來的“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帝“拿破侖三世”(Napoleon III,1852-1870),在“聖三一教堂”接受洗禮。
1814年4月6日,拿破侖一世在楓丹白露宮“退位沙龍”(Abdication Salon)簽署“退位詔書”(Act of Abdication)。兩周後,4月20日,拿破侖一世在楓丹白露宮的“白馬庭院”(White Horse Courtyard),麵對自己的近衛軍進行“告別演說”(Farewell Speech)。
1831年,法國七月王朝的國王“路易-菲利普”(Louis Philippe,1830-1848),首次造訪楓丹白露宮。1854年, 拿破侖三世還為皇後歐根妮(Eugenie)建造中國館。館內陳列著中國明清時期的古董。這些藏品來自圓明園,是法軍統帥獻給拿破侖三世帝後的戰利品。
我進入楓丹白露宮的大門後,首先來到楓丹白露宮的中心,“白馬庭院”(White Horse Courtyard,平麵圖中的A)。這是一個寬闊的長方形庭院,鋪著四大塊綠毯似的草坪,三麵被藍頂白牆的建築物圍住。下圖是我在“白馬庭院”中央的留影。
圖28. 我在楓丹白露宮“白馬庭院”中央的留影
楓丹白露宮主建築的門前是著名的“馬蹄形大台階”(平麵圖中的3)。下圖是“馬蹄形大台階”(Horseshoe Staircase)的近景。
圖29. 楓丹白露宮“馬蹄形大台階”的近景
“聖三一教堂”(Holy Trinity Chapel)是楓丹白露宮中重要的宗教活動場所。路易十五與波蘭公主瑪麗-勒茲恩斯卡在這個教堂舉行婚禮(1725)。拿破侖三世在這個教堂受洗(1810)。下圖是“聖三一教堂”的主祭壇(左)和天蓬畫(右)。
圖30.“聖三一教堂”的主祭壇(左)和天蓬畫(右)
楓丹白露宮“訪客中心”(Visitor Center)的樓上,是“拿破侖一世紀念館”(Napoleon I Memorial Museum)。因為紀念館中嚴禁照相,所以我不得不在裏邊多停留了一些時間。下圖是“拿破侖一世紀念館”門前的標誌。
圖31.“拿破侖一世紀念館”門前的標誌
楓丹白露宮與拿破侖一世息息相關,凝聚著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曆史氣息,保留著精美絕倫的設備和家具。因此,楓丹白露宮被選作拿破侖一世紀念館的場所,收藏著拿破侖王朝的珍品,構成了法國至今保留下來的寶貴文物。
借參觀“拿破侖一世紀念館”之機,讓我們回顧一下拿破侖不平凡的一生。拿破侖-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是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侖一世(Napoléon I,1804-1814)。是“胖子查理”之後,第二位享有皇帝頭銜的法國君主,以下簡稱“拿破侖”。
1769年8月15日,拿破侖出生在科西嘉(Corsica)的阿雅克肖城(Ajaccio),父親給他取名“拿破侖”,意大利語的意思是“荒野雄獅”。後來科西嘉島成為法國領土,他的名字采用法語發音的“拿破侖-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
1768年,即拿破侖出生的前一年,科西嘉被熱那亞(Genoa)賣給法國,法王路易十五承認拿破侖的父親卡羅-波拿巴(Carlo Bonaparte)為法國貴族。拿破侖母親的家族拉莫利諾(Ramolino)是熱那亞貴族。拿破侖的家族雖非很有權勢,但仍可以給他提供較好的教育。
1777年,8歲的拿破侖被送到法國的教會學校學法文。同年進入一個軍校接受教育。他的法語有濃重的科西嘉口音。他講法語時的科西嘉口音,在學校裏常被同學們嘲笑和戲弄。直到去世的時候,他的法語仍有拚寫錯誤。
1784年,15歲的拿破侖以優異成績畢業,被選送到巴黎的軍官學校,他在此受訓成為一名炮兵軍官。1785年,16歲的拿破侖,因為父親去世而缺少經濟來源,他不得不在一年之內完成兩年的課程。同年他通過了畢業考試,畢業後授予少尉軍銜。
在隨部隊駐防各地期間,他閱讀許多啟蒙思想家的著作,其中盧梭(Rousseau)的思想,對他的影響最大。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拿破侖回到科西嘉。科西嘉有三種勢力爭鬥(革命派,保皇派和獨立派),拿破侖加入革命派(雅各賓),在一個誌願軍團裏任中校。
1793年,24歲的拿破侖,因為與科西嘉獨立派的英雄帕斯誇萊-保利交惡,拿破侖全家被迫逃回法國本土。法國大革命時期,拿破侖隻是一個默默無名的軍人。當時的法國是第一共和國的雅各賓派(Jacobin)專政,首領是羅伯斯比爾(Robespierre)。
同年,拿破侖在土倫港(Port of Toulun)之役中,率領革命士兵防衛土倫港岸炮的炮台,成功擊敗了進攻法國以援助波旁王朝複辟的英國艦隊。於是他大受法國革命政府的倚重,年紀輕輕就被任命為炮兵準將。
1794年,25歲的拿破侖,由於在熱月政變中(Coup de Thermidor),與雅各賓派領袖羅伯斯比爾(Robespierre)關係密切,因而受到調查。1795年,26歲的拿破侖,因拒絕參與一場平叛戰爭而被除去將軍銜,他麵臨著生活經濟窘困和事業前景黯淡的情況。
同年10月3日,巴黎保皇黨發起反抗國民公會的武裝叛亂,領袖保羅-巴拉斯(Paul Barras),重新起用拿破侖守衛杜樂麗宮。10月5日,拿破侖命令繆拉(Joachim Murat)掌控加農炮,成功擊退襲擊者,1400名保皇黨人死亡,其餘敵人皆敗逃。
一夜之間,拿破侖名利雙收,榮升為陸軍中將兼巴黎衛戍司令,在軍隊和政界中嶄露頭角。後來繆拉娶了拿破侖的妹妹卡羅琳-波拿巴(Caroline Bonaparte),成為他的妹夫,他在拿破侖麾下多年擔任主要將領。
1796年,27歲的拿破侖被任命為法國意大利方麵軍總司令。同年拿破侖與他的情人約瑟芬(Josephine)結婚,之後便匆匆奔赴前線。第一共和政權剛剛建立,歐洲神聖羅馬帝國,英國,西班牙等國對法國新政權十分畏懼,於是開始結盟打擊法國。
拿破侖在意大利開始展現出非凡的軍事才華,他主張將火炮集中使用,並充分發揮騎兵的機動特長。拿破侖帶兵跨越阿爾卑斯山,奧地利和撒丁聯軍共同抵擋法軍。下麵的(左)圖是拿破侖在“土倫港戰役”,下麵的(右)圖是拿破侖在“跨越阿爾卑斯山”。
圖32. 拿破侖在“土倫港戰役”(左)和拿破侖在“跨越阿而卑斯山”(右)
拿破侖在蒙特諾特戰役將其逐一擊破並攻下米蘭。奧地利軍被圍困在曼圖亞(Mantova),奧地利派出兩位將軍解圍,卻一再戰敗。奧地利軍一萬八千人投降,拿破侖又揮軍向東。奧地利的卡爾大公(Archduke Karl)出兵抵擋,再次被拿破侖擊敗。
最後,奧地利將比利時割讓給法國,意大利亦成為法國的附庸,拿破侖在北意大利廢除了封建法律,建立類似於法國的共和體製。取得意大利之役的勝利後,拿破侖威望越來越高,成為法國人民的新英雄,但他的崛起也使得督政府感受到威脅。
拿破侖此時上報稱打算進攻埃及,以開啟法國向印度進攻的道路為由,事實上是離開巴黎以自求保。督政府也害怕他在國內時間長了會奪權,於是任命他為法國埃及方麵軍司令。
拿破侖本人精通數學和天文學,還十分熱愛文學與宗教,受啟蒙運動的影響很大。在這次遠征中,除了2000門大炮外,還帶著175名學者,以及成百箱的書籍和研究設備。
1797年,28歲的拿破侖率法軍攻打馬耳他騎士團並得勝。同年拿破侖率兵到達亞曆山大港(Alexandria),以2萬5千人的兵力,對抗10萬大軍的馬穆留克(Mamluk),在金字塔戰役的決戰中獲取勝利。在這場戰爭中,法軍僅僅損失300人。
1798年,法國海軍艦隊在尼羅河河口海戰中,被英國海軍上將納爾遜(Nelson)完全摧毀,部隊被困在埃及,補給無法送達。1799年,400艘軍艦隻剩下2艘,原本侵略印度的計劃受阻,人員損失慘重。此時歐洲的反法同盟逐漸形成,法國國內的保皇派勢力漸漸上升。
1799年8月,30歲的拿破侖趕回巴黎,回到法國的拿破侖被當作“救星”。同年11月,拿破侖發動霧月政變(Coup de Brumaire)並且獲得成功,成為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第一執政(First Consul)。1802年,33歲的拿破侖成為為終身執政。
拿破侖實行多項重大的改革,包括政治,教育,司法,行政,立法和經濟等方麵。其中最著名的是《拿破侖法典》(Napoleon Code)。這個法典是在政變的當天晚上,由拿破侖下令起草的,很多條款都是由拿破侖本人參加討論做最終確定。
1804年,法國公民投票通過共和十二年憲法: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改為法蘭西帝國,35歲的拿破侖-波拿巴,成為法蘭西人的皇帝拿破侖一世(Emperor Napoleon I)。下圖是拿破侖成為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第一執政”(左)和法蘭西帝國的“皇帝”(右)
圖33. 拿破侖成為法蘭西共和國的“第一執政”(左)和法蘭西帝國的“皇帝”(右)
1804年12月2日,拿破侖在巴黎聖母院加冕。不是由教皇庇護七世(Pope Pius VII)為他加冕,而是自己將皇冠戴到頭上,然後為妻子約瑟芬(Josephine)加冕為皇後。以示他的權力至高無上,而絕不是“君權神授”。
1805年8月,奧地利,英國,俄國組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9月24日,拿破侖離開巴黎,親自揮軍東征。10月12日,法軍占領了慕尼黑。10月17日,在法國和反法聯軍的激戰後,反法同盟的聯軍向法軍投降。
1805年9月,英國,俄國,普魯士組成第四次反法同盟。10月14日,法軍同時在耶拿(Jena)和奧爾斯塔特(Ohlstadt)擊潰敵軍。普魯士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
1805年10月,拿破侖又取得了奧斯特裏茨(Austerlitz)戰役的勝利,反法同盟再度瓦解。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被迫解體。隨後拿破侖聯合德國境內的小城邦國組成“萊茵邦聯”(Rhine Confederation),將它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
1807年,38歲的拿破侖又在波蘭大敗俄國軍隊,與俄國沙皇亞曆山大一世(Alexander I,1801-1825)會麵,簽訂了和平條約。在此前一年,拿破侖頒布“柏林敕令”(Act of Berlin),就是他的大陸封鎖政策,禁止歐洲大陸各國與英國有任何貿易往來。
至此,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得以確立。拿破侖身兼各職:法國皇帝,意大利國王,萊茵邦聯保護者,瑞士聯邦仲裁者。封其兄弟約瑟夫(Joseph),路易(Louis)和傑羅姆(Jerome)為那不勒斯(Naples),荷蘭(Holland)和威斯特法利亞(Westphalia)的國王。
下圖是1812年法國的勢力範圍,深綠色是法蘭西帝國本土,淺綠色是法蘭西帝國衛星國。
圖34. 1812年法蘭西帝國的勢力範圍
1807年,西班牙爆發內部動亂,西班牙國王被推翻。於是拿破侖乘機入侵西班牙,讓其長兄約瑟夫-波拿巴(Joseph Bonaparte)成為西班牙國王。但是這個舉動遭到了西班牙人的強力反對,拿破侖根本無法平息當地暴動。
1808年,英國介入西班牙爭端,8月30日,英軍占領葡萄牙。牽製30萬法軍於西班牙,無法調動到主戰場普魯士前線。從而導致新的反法同盟的形成。之後在當地民族主義者的支持下,法軍被趕出伊比利半島(Iberian Peninsula),此事件稱為“半島戰爭”。
1809年,第五次反法同盟組成。奧地利在背後偷襲法國在德意誌的領地,拿破侖被迫退出西班牙,率軍東征。雖然奧地利軍隊一開始取得優勢,但是拿破侖很快就轉敗為勝,迫使奧地利簽訂維也納和約,奧地利再次割讓土地。
1810年,41歲的拿破侖迎娶19歲的奧地利公主瑪麗亞-路易莎(Maria Luisa),法奧結成同盟。1811年,法俄關係開始惡化,俄國沙皇亞曆山大一世,拒絕繼續與法國合作抗英。
結果法俄戰爭爆發,1812年,43歲的拿破侖率68萬大軍攻入俄國。俄國采取不抵抗戰略(堅壁清野),1812年9月12日,法軍在重大傷亡後,進入莫斯科。但迎接他的是莫斯科全城大火(焦土政策)。拿破侖本以為亞曆山大一世會妥協,未料到是這種結果。
此時國內又有人策劃政變,最後他隻帶領2萬人返回法國。1813年,英國,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組成第六次反法同盟,雙方在今德國境內多次交戰。雖然法軍取得多次勝利,但是反對拿破侖的勢力卻是越來越大。
同年10月的萊比錫戰役,法軍最後被擊潰,各個附庸國也紛紛脫離法國而獨立,反法同盟軍開始向巴黎挺進。1814年3月31日,巴黎被反法同盟軍占領,並要求法國無條件投降,同時拿破侖必須退位。當年45歲的拿破侖宣布無條件投降。
拿破侖在日記中寫到:法國首相塔列朗(Talleyrand)是個“法奸”和“波旁支持者”,潛伏在自己身邊,暗算出賣自己。1814年4月6日,拿破侖在楓丹白露宮(Palace of Fontainbleau)簽署退位詔書。
根據“楓丹白露條約”,拿破侖本人在退位後,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小島“厄爾巴島”(Elba),他在前往厄爾巴島的路上幾乎被暗殺。
拿破侖仍然保留“皇帝”的稱號,但他的領土隻局限於厄爾巴島。在法國巴黎,路易十八(Louis XVIII,1815-1824),回到法國,重新成為法國國王。法蘭西第一帝國宣告滅亡,波旁王朝(Bourbon Dynasty)複辟成功。
1815年2月26日,46歲的拿破侖從厄爾巴島潛返法國。國王路易十八派去的部隊,非但沒有攻擊他,反而迎接他。路易十八逃亡到別國後,拿破侖再次奪得法國政權。歐洲其他各國迅速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
同年6月18日,拿破侖軍隊在比利時滑鐵盧(Waterloo,Belgium),被英國的威靈頓公爵(Duke Wellington)和普魯士的布呂歇爾元帥(Marshall Blucher)率領的反法同盟軍所擊敗,史稱“滑鐵盧戰役”,同年7月15日拿破侖正式投降。
1815年10月16日,拿破侖被流放到大西洋中的英屬聖海倫娜島(British St Helena)。從奪回政權到再次戰敗,隻有一百天左右的時間,因此稱為“百日政權”。拿破侖被流放到聖海倫娜島,英國對其進行監視與防範,使得聖海倫娜島成為一座監獄。
1821年5月5日,52歲的拿破侖在聖海倫娜島去世。1840年,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普(Louis Philippe,1830-1848)派其第三子,將拿破侖的遺體接回巴黎,拿破侖的靈柩通過凱旋門,被安葬到塞納河畔的榮軍院。
作為軍事家,拿破侖對外率軍五破英,普、奧,俄等國組成的反法同盟,打贏了五十餘場大型戰役。拿破侖的霸權攪亂了歐洲的國際關係,破壞了各國的勢力平衡。在拿破侖戰敗後的維也納會議上,新的歐洲秩序被重新建立起來,保持政治上均勢平衡。
作為政治家,拿破侖的影響也同樣深遠。1804年頒布的“拿破侖法典”,是大陸法律係的典範,後來大多數國家都普遍模仿和遵循。他所倡導的自由平等博愛,隨著他的領土擴張迅速地傳播開來。他勇於挑戰和破壞專製主義,是近代民主主義和民族國家理念的先驅。
拿破侖是“皇帝”,但又不是普通意義上封建社會的“皇帝”。而是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捍衛者和繼承者。他雖然對外擴張和征服,但對被征服的國家和人民,政治從不壓迫,經濟上從不剝削,更是從不迫害和屠殺,而是把法國自由平等博愛的理念帶到那裏。
談到這裏,讓我想起魯迅先生在《故鄉》裏描寫“豆腐西施”楊二嫂:“她一見到我忘了她,便很不平,露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國人不知道拿破侖,美國人不知道華盛頓似的”。可見在魯迅先生的認知中,拿破侖在法國人民中的形象,是崇高偉大和無以倫比的。
直到現在,我在楓丹白露宮已經逗留三個多小時了,雖然很多地方沒有看,不能再多呆了,我決定返回巴黎。臨走之前,在禮品店裏買了一本英文書《Fontainebleau》,一本中文書《楓丹白露宮》和幾張明信片,包括“波拿巴家族”。
下圖(左)是“波拿巴家族”,第一行是他的父母,第二行左邊是拿破侖與兩任妻子,右邊是拿破侖的四弟與弟妹,第三行是拿破侖的兒子與侄子,第四行是拿破侖的三個兄弟和三個妹妹。下圖(右)是“拿破侖一世紀念館”門外的一幅油畫,裏麵不讓照相照外麵。
圖35.“波拿巴家族”(左)和“拿破侖一世紀念館”門外的一幅油畫(右)
中文書《楓丹白露宮》,封麵標題是法文,書中內容是中文。書中詳細地介紹了楓丹白露宮裏的各個廳堂,房間,沙龍,走廊,以及楓丹白露宮的建築史。楓丹白露宮的建築過程,幾乎就是半個法國王朝的傳承史。下圖是中文書《楓丹白露宮》。
圖36. 中文書《楓丹白露宮》
當天天黑之前,我按原路返回巴黎。今天法國就講到這兒,包括凡爾賽宮,盧浮宮,以及楓丹白露宮,明天講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