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安遊記《歐洲維京河輪遊》第二篇:奧地利的多瑙河流域
上一篇講我們在匈牙利多瑙河流域的旅遊經曆。本篇繼續講我們在維京船上的遊曆(2022.10.24-25):包括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和多瑙河畔的小城梅爾克。下圖是奧地利地圖。
圖1. 奧地利地圖
奧地利共和國(Republic of Austria),是一個位於中歐的內陸國家,地勢為西高東低。阿爾卑斯山貫穿西部和南部。山地占國土麵積的70%。東北部是維也納盆地,東南部和北部是丘陵及高原。多瑙河流經東北部,在奧地利境內長350公裏。
奧地利與多個歐洲國家接壤,東麵是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北麵是捷克和德國,西麵是列支敦士登和瑞士,南麵是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亞。奧地利大部分地區處於溫帶海洋性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冬季寒冷,夏季涼爽。
奧地利的德文名稱(Österreich),意為“東方的邊藩”。拉丁名稱(Austria)是由德語名稱轉譯而來,奧地利的中文譯名是由德文名稱音譯過來。奧地利和德國,瑞士,盧森堡同屬德語區,是日耳曼民族的文化發源地之一。奧地利的官方語言是德語。
奧地利由9個聯邦州(Bundesland)所組成,下圖是奧地利9個聯邦州的位置。
圖2. 奧地利9個聯邦州的位置
下表是奧地利9個聯邦州的名稱和首府。
表1. 奧地利9個聯邦州的名稱和首府
奧地利實行議會民主製,總統是國家元首,每六年一次在全民選舉中直接選出。總統負責提名總理,總理通常是議會中最大黨派的領袖。奧地利國會由兩院組成,分別是由64名州代表構成的聯邦院(上議院)和183名由直接選舉選出的議員構成的國民院(下議院)。
奧地利的首都維也納曾經是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帝國和奧匈帝國的帝都。也是統治中歐1300餘年(600-1918)的哈布斯堡王朝之核心。曆史上,奧地利和東歐的國家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南歐的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有著緊密的關聯。
羅馬帝國衰落後奧地利曾先後被匈人,倫巴第人,東哥特人,巴伐利亞人,法蘭克人和斯拉夫人所占據。公元788年,查理曼(Charlemagne,768-814)征服了該地區,鼓勵拓殖,引進基督教。查理曼之後,法蘭克帝國分裂,奧地利成為獨立的東法蘭克王國之一部分。
1246年,奧地利腓特烈二世(Frederick II,1230-1246)戰死,奧地利落入波希米亞奧托卡二世(Otakar II,1253-1278)之手。1278年,奧托卡二世敗於德意誌魯道夫一世(Rudolf I,1273-1291),從此,奧地利一直受哈布斯堡家族統治。
哈布斯堡家族在十四,十五世紀積極擴張領土。1526年奧地利取得了波希米亞和匈牙利,與奧斯曼帝國的摩擦日益增多。1683年的維也納之戰,奧地利聯合波蘭援軍,擊敗了圍困維也納兩個月之久的奧斯曼帝國軍隊。
1699年,奧地利獲取匈牙利全境。從此之後至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滅亡之前,哈布斯堡家族便等同神聖羅馬帝國。隨著普魯士的崛起,奧地利開始了與普魯士之間長期爭奪德意誌地區霸權的鬥爭。同時奧地利先後夥同普魯士及俄羅斯兩次參與瓜分波蘭。
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解體,在此兩年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蘭茨二世(Franz II)宣布自己為“奧地利帝國”皇帝弗蘭茨一世(Franz I),統治範圍是以奧地利為中心的哈布斯堡王朝世襲領地。1867年, 哈布斯堡王朝宣布,將“奧地利帝國”更改為“奧匈帝國”。
1918年,一戰中戰敗的奧匈帝國分割為多個小國家,其中一部分成為“奧地利第一共和國”,並且被禁止與德國合並。1938年,納粹德國吞並奧地利。1945年,納粹德國戰敗,奧地利被美英法蘇盟軍占領,直到奧地利國家條約簽訂為止。
1955年,奧地利宣布成為永久中立國,占領奧地利的各同盟國軍隊陸續撤離,奧地利最終獲得獨立,成為 “奧地利第二共和國”。隨著歐洲一體化,1995年加入歐盟,1999年加入歐元區,2000年正式使用歐元。
奧地利產生過很多著名作曲家,例如海頓,莫紮特,舒伯特,布魯克納,老約翰-施特勞斯,小約翰-施特勞斯等。其他著名人物有物理學家玻爾茲曼-薛定諤,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合國秘書長瓦爾德海姆,電影明星阿諾德-施瓦辛格等。
奧地利的首都是維也納,到多瑙河河口的距離指標是 km1929,下麵是維也納市地圖。
圖3. 維也納市地圖
2022年10月24日,上午9點,全船又分為五組(Group 43A-E)乘坐五輛大巴遊覽市區,叫做“維也納全景遊”(Panoramic Vienna)。我們的小組是43D,由一位當地導遊帶領遊覽維也納市區,重點是維也納環城大道(Vienna Ring Boulevard)兩邊的景點。
我們經過的主要景點:名人紀念柱(Monument),市立公園(City Park),歌劇院(Opera House),奧地利國會大廈(Austrian Parliament),藝術史博物館(Art History Museum)。最後,停留在瑪麗亞-泰瑞莎廣場(Maria Theresa Square)。
下圖是我在大巴上拍攝的名人紀念柱,不知頂端站著的人是誰。再下圖是奧地利國會大廈。
圖4. 維也納市區的一個名人紀念柱
圖5. 維也納的奧地利國會大廈
四年前,我曾經到過維也納,當時國會大廈正在維修,周圍全都用圍牆隔開,根本看不到裏邊,所以沒有拍成照片,成為一大遺憾。這次無論如何也得拍下來,盡管我拍了兩次,但是車子開得太快,照片仍不滿意。下麵從網上截下一張圖片作為補充。
圖6. 維也納的奧地利國會大廈
奧地利國會大廈是奧地利議會兩院的所在地,興建於1874-1883年,坐落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內城區的環城路,靠近霍夫堡皇宮。這座大廈的建築設計為希臘複興式,該大廈最著名的特色之一是前麵廣場上的噴泉和雅典娜雕像,成為維也納知名的旅遊景點。
大巴經過維也納市立公園時,導遊說:“向左看,公園裏有小施特勞斯拉小提琴的鍍金像”。我一回頭,果然看見了。但是車子一掃而過,根本無法拍照。幸好四年前,我曾經在公園裏轉悠了一個多小時,拍下了幾張珍貴的照片,在這裏展示一下。
圖7. 我與“小施特勞斯鍍金像”的合影
看著眼前的照片,回想起四年前的經曆。這次再遊維也納,耳邊不由自主地再次蕩漾起了“藍色的多瑙河”和“維也納的森林”這些令人如醉如癡的優美旋律。人生啊人生,能有幾次這樣幸運的經曆呢?珍惜眼前吧!
我們的大巴最後停留在瑪麗亞-泰瑞莎廣場(Maria Theresa Square)。瑪麗亞-泰瑞莎廣場的南北兩邊分別是奧地利美術史博物館和奧地利自然史博物館。瑪麗亞-泰瑞莎廣場的中央是她手握權杖的坐式青銅雕像。
圖8. 瑪麗亞-泰瑞莎女皇的坐式青銅雕像
下麵的兩張圖,分別是奧地利美術史博物館和奧地利自然史博物館。
圖9. 奧地利美術史博物館
圖10. 奧地利自然史博物館
然後導遊帶領我們進入霍夫堡皇宮(Hofburg Palace),下圖是霍夫堡皇宮中的一棟大樓,再下圖是霍夫堡皇宮中一個大門上的標記。
圖11. 霍夫堡皇宮中的一棟大樓
圖12. 霍夫堡皇宮中的一個大門上的標記
下圖是霍夫堡皇宮中的綠色圓頂(Green Dom)。
圖13. 霍夫堡皇宮中的綠色圓頂
下圖是霍夫堡皇宮中的查理大公(Archduke Charles,1771-1847)雕像。查理大公是哈布斯堡王朝的重要將領,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二世之第三子,皇帝弗蘭茨二世之三弟,他是對抗拿破侖戰爭的重要將領。
圖14. 霍夫堡皇宮中的查理大公雕像
霍夫堡皇宮裏裏,有一個茜茜博物館(Sisi Museum)。博物館裏展出了與這位不尋常女人傳奇一生的有關用品和資料。我在四年前曾經參觀過這個博物館。下圖是她的雕像(左)和她的剪影(右),她經常把自己的頭發盤成皇冠的式樣。
圖15. 霍夫堡皇宮茜茜博物館裏,她的雕像(左)與她的剪影(右)
伊麗莎白-歐根妮(Elisabeth Eugenie,1837-1898),是奧匈帝國皇後伊麗莎白,皇帝弗蘭茨-約瑟夫一世之妻,被家人與朋友昵稱為茜茜(Sisi)。她出生在巴伐利亞一個貴族的家庭,但是在16歲之前,一直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巴伐利亞的湖光山色之中。
婚姻將她推入刻板的宮廷生活中。婆婆蘇菲女大公在她的女兒出生後,立即接管了她們。因為女兒的撫養權與婆婆不和,她雖然享盡榮華富貴,卻總是鬱鬱寡歡。
伊麗莎白從內心裏一直拒絕扮演傳統的妻子,母親,皇後乃至於帝國形象代言人的角色。晚年的她心灰意冷,周遊歐亞非列國。1898年,她在日內瓦被一個無政府主義分子殺害。盡管如此,她仍以美貌魅力和浪漫憂鬱的氣質受到臣民的愛戴,甚至征服了整個歐洲。
1955年,奧地利拍攝電影《茜茜公主》,講述了她傳奇的一生,飾演茜茜的是德法籍維也納女演員羅密-施奈德,她為此電影一舉成名。1988年,電影在中國譯成中文上映,引起巨大的轟動,一時萬人空巷。下圖是真正的茜茜公主(左)與電影演員羅密-施耐德(右)。
圖16. 真正的茜茜公主(左)與電影演員羅密-施耐德(右)
下圖是霍夫堡皇宮的後大門,再下圖是後大門外的商業大樓。
圖17. 霍夫堡皇宮的後大門
圖18. 霍夫堡皇宮後門外的商業大樓
接著導遊帶領我們進入維也納的步行商業街,下圖是商業街上的一個金色紀念柱,再下圖是商業街上的一座大樓。
圖19. 霍夫堡皇宮外的維也納步行商業街
最後,導遊帶領我們來到維也納的聖斯蒂芬大教堂(St Stephen Cathedral)。聖斯蒂芬大教堂,是一座羅馬式和哥特式的天主教堂,建於十二世紀,尖塔高137米。該大教堂見證了奧地利曆史上的許多重要事件。
聖斯蒂芬大教堂,其多彩色的瓦屋頂成為該市最知名的地標。不僅是富麗堂皇的宗教聖地,還是維也納的市中心。從早到晚,熙熙攘攘,人來人往,絡繹不絕。下圖是聖斯蒂芬大教堂的前門(左)和高塔(右)。再下圖是聖斯蒂芬大教堂的外觀(左)和內部(右)。
圖20. 聖斯蒂芬大教堂前門(左)和高塔(右)
圖21. 聖斯蒂芬大教堂外觀(左)和內部(右)
在大教堂前的廣場上,我們有一個多小時的自由時間,導遊告訴我們11半旅遊大巴來接。我們在周圍的禮品店轉了轉,東西太貴,沒有買任何紀念品。遺憾的是我沒有照相留影,好在四年前我在維也納照了一些好照片。
遜布倫宮(Schonbrunn Palace),又稱“美泉宮”,位於維也納的西南郊區,是一座巴洛克藝術型建築,曾經是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帝國和奧匈帝國的禦用皇宮。美泉宮的華麗程度和麵積範圍,僅次於法國巴黎的凡爾賽宮,如今是維也納最負盛名的旅遊景點。
美泉宮的名字來源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蒂亞斯(Mathias,1612-1619)。傳說他在狩獵途中在此處飲用泉水,見此泉清澈見底味道甜美,遂以神聖羅馬皇帝的身份賜名為“美泉”,此後“美泉”成為這一地區的代稱。
1728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Charles VI,1711-1740)繼承了美泉宮,但是他對美泉宮不感興趣,把它送給了女兒瑪麗婭,即後來的神聖羅馬帝國女皇瑪麗婭-泰瑞莎(Empress Maria Theresa),她把美泉宮從狩獵寢宮改成帝國皇宮。
瑪麗亞-泰瑞莎(Maria Theresa,1717-1780),哈布斯堡君主國曆史上唯一的女性統治者,在位40年(1740-1780),統治的範圍覆蓋奧地利,匈牙利,克羅地亞,波希米亞,川西爾維尼亞,米蘭,加裏西亞,洛多梅裏亞,尼德蘭及帕爾馬。
歐洲的神聖羅馬帝國,正如伏爾泰所指出:“既不神聖,亦非羅馬,更非帝國”,實際上是一個鬆散的聯邦。皇帝政令不出國門,各地諸侯自行其是。哈布斯堡真正的權力,隻限於奧地利的領地。所以神聖羅馬皇帝是虛名,奧地利大公才是真正手握實權的“老大”。
瑪麗亞-泰瑞莎從1740到1780的40年間,先是輔佐丈夫,丈夫死後輔佐兒子,把哈布斯堡王朝的國勢推向曆史的巔峰。創造了歐洲曆史上出名的“開明專製”(Enlightened Time)時期。雖說是“輔佐”,但實際上大事小情,都是她說了算。
瑪麗亞-泰瑞莎的丈夫,神聖羅馬皇帝弗蘭茨一世(Franz I,1745-1765),實際上是一個“倒插門的女婿”,凡事老婆說了算。瑪麗亞的丈夫死後,兒子約瑟夫二世(Joseph II,1765-1790)繼位,她成了“皇太後”,誰聽誰的,不言自明。
瑪麗亞-泰瑞莎不僅政治精明,家庭生活更是幸福美滿。在她與丈夫弗蘭茨一世28年的婚姻中,共育有16個子女,平均不到兩年就生一個孩子。年複一年懷孕生育,日理萬機治國有方,古今中外絕無僅有。下圖是瑪麗亞-泰瑞莎的全家福,包括16個子女中的11個。
圖22. 瑪麗亞-泰瑞莎女皇的全家福
能夠與之相比的,隻有號稱“歐洲老祖母”的英國女王維多利亞。她雖然家庭生活很幸福,但也隻有9個子女。至於中國的慈禧太後更是不值一提,雖然霸占權力48年,但昏庸腐敗治國無能。家庭生活更是空虛無聊,兒子多病早死,本人終生守寡。
我們的河輪有一個自費項目“參觀美泉宮”,我四年前參觀過“美泉宮”,所以這次沒選。下麵的兩張圖是我在四年前參觀“美泉宮”時拍攝的照片。
圖23. 我在美泉宮前麵廣場上的留影
圖24. 美泉宮後麵有一個寬闊的大花園
閱讀今天的“維京日報”,得知今天是威斯特法利亞和約(Peace Treaty of Westphalia)簽訂紀念日(1648)。該條約結束了歐洲的三十年戰爭(1618-1648),從而奠定了現代歐洲各國的基本邊界。
2022年10月25日,下午12點半,我們的河輪來到奧地利多瑙河畔的小鎮梅爾克,梅爾克到多瑙河河口的距離指標是 km2037。下午1點半,全船又分為五組,乘坐五輛大巴去參觀梅爾克修道院(Melk Abby)。我們的小組是 43E,由一位當地的女導遊帶領參觀。
下圖是梅爾克修道院,再下圖是梅爾克修道院入口處,一個富有特色的“圓鍋形”水池,水平麵像一個園鏡,薄薄的水簾均勻地撒到地麵。
圖25. 梅爾克修道院
圖26. 修道院入口處富有特色的“圓鍋形”水池
下圖是梅爾克修道院入口的第一道門,再下圖是第二道門,第三圖是第二道門的門洞。
圖27. 梅爾克修道院的第一道門
圖28. 梅爾克修道院的第二道門
圖29. 梅爾克修道院的第二道門的門洞
下圖是我與我兒在梅爾克修道院內廷院裏的合影。
圖30. 我與我兒在梅爾克修道院內廷院裏的合影
在梅爾克修道院裏,我們參觀了11個展覽室,一個大理石廳,一個圖書館,一個大教堂,一個大露台。下圖是從梅爾克修道院大露台上俯瞰梅爾克小鎮全景。
圖31. 從梅爾克修道院大露台上俯瞰梅爾克小鎮全景
下麵的兩圖是從梅爾克修道院大露台上俯瞰多瑙河。
圖32. 從梅爾克修道院大露台上俯瞰多瑙河
圖33. 從梅爾克修道院大露台上俯瞰多瑙河
下圖是梅爾克修道院內廷院裏的噴水池(左)以及一尊聖像(右)。
圖34. 梅爾克修道院內廷裏的噴水池(右)以及一尊聖像(左)
下圖是梅爾克修道院大教堂的正麵(左)和大教堂內的管風琴(右)。
圖35. 梅爾克修道院大教堂的正麵(左)和大教堂內的管風琴(右)
下圖是梅爾克修道院的出口(左)和電梯(右)。
圖36. 梅爾克修道院教堂的出口(左)與電梯(右)
當天下午3點半,我們結束了梅爾克修道院的參觀,旅遊大巴按時來接我們回船。但是我們的河輪不在原來下船的地方,而是向前開了二十多公裏,停在一個叫“易布斯”(Ybbs)的小鎮,我們在這個小鎮上船。下圖是易布斯小鎮的簡圖(左)和小鎮港口的標記(右)。
圖37. “易布斯”小鎮的簡圖(左)和小鎮港口標記(右)
回船後不久,我們的河輪就離開了這裏,沿著多瑙河繼續逆水西行,明天將進入德國境內。
睡前閱讀今天的“維京日報”,得知今天是: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與其夫人阿比蓋爾-史密斯(Abigail Smith)的結婚紀念日(1764)。
法國歌劇作曲家喬治-比澤特(George Bizet)的生日(1838),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卡門”(Carmen)(1875)。西班牙現代派畫家帕布洛-畢加索(Pablo Picasso)的生日(1881)。
美國作家約翰-斯坦貝克(John Steinbeck),獲得諾貝爾文學獎(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1962)。
無論是茜茜本人,還是電影演員,都是美似天仙。
謝謝鼓勵,我會按照指出的方向努力,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