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大家都在討論退休,難免發發牢騷。也有人唱反調,刻意搞點虛偽的“正能量”。我就看到一句話,啞然失笑。這句話是這樣的:“現在年輕人心理素質都不行,老一輩堅強得多,什麽都能忍。”
這種論調並不新鮮,簡直是許多人的口頭禪,我真正覺得可笑的是,“什麽都能忍”等於“堅強”嗎?
林語堂曾經寫過一篇關於“逆來順受”的文章,提到中國人的三大缺點——“忍耐性,散慢性及老猾性”。
關於“忍耐性”,他這樣寫道:
我相信這些都是一種特殊文化及特殊環境的結果,不是上天生就華人,就是這樣忍辱含垢,這樣不能團結,這樣老猾奸詐。這有一方法可以證明,就是人人在他自己的經曆,可以體會出來。本來人家說屁話,我就反對;現在人家說屁話,我點頭稱善曰:“是啊,不錯不錯。”由此度量日宏而福澤日深。由他人看來,說是我的修養工夫進步。不但在我如此,其實人人如此。到了中年的人,若肯誠實反省,都有這樣修養的進步。
二十歲青年都是熱心國事,三十歲的人都是“國事管他娘”。我們要問,何以中國社會使人發生忍耐,莫談國事,及八麵玲瓏的態度呢?我想含忍是由家庭製度而來,散慢放逸是由於人權沒有保障,而老猾敷衍是由於道家思想。自然各病不隻一源,而且其中各有互相關係;但為講解得清楚便利,可以這樣暫時分個源流。
忍耐,和平,本來也是美德之一。但是過猶不及;在中國忍辱含垢,唾麵自幹已變成君子之德。這忍耐之德也就成為國民之專長。
林語堂繼而寫道:
“在中國,逆來順受已成為至理名言,弱肉強食,也幾乎等於天理。貧民遭人欺負,也叫忍耐,四川人民預繳三十年課稅,結果還是忍耐。因此忍耐乃成為東亞文明之特征。然而越‘安排吃苦’越有苦可吃。若如中國百姓不肯這樣地吃苦,也就沒有這麽許多苦吃。所以在中國貪官剝削小百姓,如大魚吃小魚,可以張開嘴等小魚自己遊進去,不但毫不費力,而且甚合天理。”
這段話真是精彩,直至今天,許多中國人仍然熱衷於讚美吃苦,幾近病態。
狄馬曾在《荒謬的苦難哲學》中寫道:
“中國人喜歡讚美苦難,認為苦難能磨練一個人的意誌,從而使一個人變得堅強和偉大”,但在實際上,苦難“毀壞了人的尊嚴,傷害了人的心靈,扼殺了天才的創造力”。
中國人讚美苦難,一來是因為人生中隻有苦難,又沒有基本邏輯思維,所以任何一點好處都往苦難上扯,二來則是林語堂所說,隻不過是為逆來順受找個借口。
在中國曆史上,人們要麵對的苦難不但多,而且複雜。天災是苦難,人禍也是苦難,能與命運抗爭者永遠是極少數人,大多數人則選擇了屈服與沉淪。遠的不說,就說如今的老一輩,當年被曆次運動所耽誤,又有多少人戰勝了命運?極少數人用自己的成功論證苦難的偉大,不但沒有邏輯,甚至有些無恥。因為苦難從不偉大,它耗盡了一代人的青春,影響了一代人的一生。一個僥幸成功者的背後,是上萬個在苦難中沉淪的失敗者。真正清醒的人,應該質問為何有這樣的苦難,又該如何避免這樣的苦難,而不是歌頌苦難偉大。
魯迅當年寫看客,隻要被砍頭的不是自己,人們就可保持麻木,安心做個看客。時至今日,平時沉默,自家出事才哭天搶地的也大有人在。誰都知道“槍打出頭鳥”,沉默才是老成持重,但情況也一天天壞下去。
提到各種不合理,許多人都噤若寒蟬,要不就搬出半吊子的辯證法,讓你“凡事都要兩麵看”,非要在一堆屎裏找出幾粒飯,證明還是有東西可吃。任何合理質疑都會被汙名化,不是“憤青”就是“造謠”。醬缸並不可怕,怕的是在醬缸裏連掙紮一下的動作都沒有。
很多人將“什麽都能忍”視為極其高明的人生經驗,我並不否認它在這個社會的有效性,但長遠來說,它隻不過是飲鴆止渴。就像我經常所說的一句話:“一代人越是強調無底線適應社會,就越會給下一代帶來更難適應的社會”,這個說法正在被一天天證實。
“什麽都能忍”從來就不是真正的堅強,它隻是世世代代的懦弱。當然,承認自己懦弱,承認自己在世道麵前無能為力,還不是最壞的。最壞的是一邊忍受一切,轉頭又換個嘴臉,將自己的逆來順受渲染為“堅強”和“責任感”,以及可以傳世的寶貴經驗。
作者: 葉克飛
堵嘴讓人們少說話,對誰有利?小而言之,是家長。大而言之是領導,是組織,是政權。
抱怨是非常正常的,反之是無頭無腦的逆來順受,你是多麽可怕的社會
忍耐與無奈,應有所區分。據說林六十五歲時又回歸基督教,他應該又會讀到:「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