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sandstone2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砸鍋”不易,“賣鐵”更難…

(2024-09-24 10:36:38) 下一個

重慶市璧山區成立“砸鍋賣鐵”專班的文件流到了網上,引發圍觀。有的網友驚呼看不懂,也有批評地方政府文件用語太誇張了。其實,“砸鍋賣鐵”的提法並不是重慶首創,此前已經有不少地方政府用過。

這也不是哪個地方政府拍腦袋發明的,而是出自著名的“47號文”,即2023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重點省份分類加強政府投資項目管理辦法(試行)》。“47號文”要求,在地方債務風險降低至中低水平之前,嚴控新建政府投資項目,嚴格清理規範在建政府投資項目。還開出了12個重點省市的名單,叫停了這些負債大戶的基建投資。

文件中有“砸鍋賣鐵全力化解地方債務風險”的明確表述。去年底發的“上位文件”還熱乎著,今年各地齊齊刷刷地“砸鍋賣鐵”,正常操作。

從“化債”到“砸鍋賣鐵”

真要比創新程度,“化債”能甩“砸鍋賣鐵”好幾條馬路。自古以來,隻聞化緣,未聞化債。欠債要麽還,要麽賴,怎麽能“化”呢?除了地方債,也沒聽說別的債能“化”的。“化債”唯一能想到的手段,就是舉新還舊,付出利息成本推遲債務檔期。可是,地方債的規模太大了,大規模舉新還舊,遠遠超出了金融係統的承受能力。

因此,“化債”半年,地方債不降反增。截至2024年6月末,全國地方政府債務餘額42.6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大約5萬億。此外還有通過地方國企的融資平台借了大量有息債務,規模當在75萬億以上。

“化”不掉,就得還。可是,拿什麽還呢?按理說,當然是靠財政收入的增量還債。可是,沒有增量。今年上半年的財政收入情況並不樂觀。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1.59萬億,同比下降2.8%。31省市中僅上海的地方財政有盈餘,其餘全部為赤字。地方財政沒有“餘糧”給地方債兜底,那就隻能處理資產了。“砸鍋賣鐵”就是指出售“閑置資產”,用以還債。

不得不說,47號文提出“砸鍋賣鐵”,是有先見之明的。“化債”的終點是“砸鍋賣鐵”還債,毫無懸念。

可是,“砸鍋”不容易,“賣鐵”更難。

“砸鍋”不易

地方政府手上有很多資產,但是真能拿出來“砸”的“鍋”並不多。地方政府手頭的“資產包”中,有不少是“樓堂館所”等自持固資。前些年手頭寬裕,投入這些“門麵”的錢是不少的。其中有不少確實稱得上是“閑置資產”,比如大量空置的辦公樓、辦公室。閑置是真閑置,但怎麽“盤活”呢?

對外招租,誰願意在領導眼皮底下辦公?出售就更不可能了。市麵上空置待售的辦公樓很多,誰會買那些“小白宮”?同理,學校、醫院等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也很難“處置”。總之,地方政府自持自用的固定資產,無論怎麽閑置,都不好“處置”。

地方政府手頭的另一項大宗資產——土地。“鍋”雖大,卻不好“砸”。地方政府擁有的土地是很多,但是,大部分低線城市的土地資產都不優質。就那麽點有限的土地資源,已經“房地產開發下沉”的熱潮中,進了銀行當抵押物。

何況目前房地產市場趨冷,房企選項目是慎而又慎的,誰敢輕易“下沉”。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1—6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下降10.1%,新建商品房銷售麵積同比下降19.0%。供需兩不旺,能把地賣出的地方政府沒幾家。

如此看來,地方政府手上的“鍋”,就隻剩下國企了。最普遍的是水電煤等城市基礎供應,各地方政府手裏多少都有點。這些本質上是企業化管理的公用事業,自帶壟斷屬性。

“水電煤”隻要敢漲價,就能盈利。今年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利潤表現一枝獨秀的就是這些。1~6月份,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的利潤總額同比增長23.1%,可謂誇張。

但是,這種“利潤表現良好”是有輿情風險。此前昆明4月份的川渝天然氣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就是一例。更重要的是,這些企業很多已經“處置”過了。比如川渝天然氣事件闖禍的那幾家都有華潤這樣的央企參股,並沒有多少“處置空間”。

一些自詡“市場派”的人士想當然地認為,“砸鍋賣鐵”是90年代國企民營化改革的先聲。隻能說,很傻很天真。

“賣鐵”更難

迄今為止,沒有哪家“砸鍋賣鐵”的地方政府有過民營化改革的表述。“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的紅線緊繃,誰敢越雷池一步?

就算地方政府敢放手,也沒有民營企業家敢出手。1990年代國企改革的“接盤俠”,倒在這根紅線上的數不勝數,少數幸存至今的還活在某夾頭之流的陰影裏。他們可不管民營企業家當初接手時的攤子有多爛,你盤不活是你沒本事活該。要是真盤活了,那就是“國有資產流失”的鐵證。

在這些“鍵盤俠”的推波助瀾下,我們的輿論場已經陷入了嚴重的“資本汙名化”。資產在國資手上怎麽搞、搞成什麽樣,都是“做大做強”的白月光。一到民企手上,就成了“萬惡的資本”。這種社會氛圍下,國企的民營化改革是無法推進的。勉強上,也會留下嚴重的後患。轉軌不徹底、產權不清晰,經營權邊界模糊等等問題,導致“國”、“民”之間可以共患難,不能共安樂。

深入骨髓的民營企業歧視,對民營企業的抑製,並沒有隨著經濟發展、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消失。所以,就算地方政府舍得“砸鍋”,找誰“賣鐵”呢?

結語

目前地方政府的“化債賬單”上,靠“砸鍋賣鐵”盤活兩三千萬資金,對幾十億、上百億的地方債杯水而言,車薪罷了。實際上“化債”要還是靠舉新還舊的債務置換緩一緩短債的償付壓力,這顯然是解決不了問題。拉長“引線”,並不能“排雷”。地方債問題的求解,任重道遠。

解決問題的前提是直麵問題。今天的國資規模絕非上世紀九十年代可比,但是資產質地並沒有提高。且不說大量無效基建造成的債務壓力是財政“無底洞”,就是國企的整體經營表現也很難說好。資產占比和經濟貢獻、經營效率不成正比。

《經濟觀察報》報道提供的參考數據顯示:

2022年全國國有控股企業資產總額相當於全國規模以上企業資產總額的98.1%,在全國各類企業資產總額中的占比可能近60%。

可是,國有控股企業的營業額86萬億元,僅占全國規上企業278.7萬億元的31%。資產營收率24.3%,明顯低於全國規上企業的78.3%,相當於全國企業的近1/3水平。國有控股企業的資產利潤率為1.3%,全國規上企業為3.9%。

國有控股企業的營收利潤率為5.4%,全國規上企業為4.9%。國有控股企業的資產負債率為64.4%,全國規上企業為58.3%。

這組數據說明,國有企業的確做大了,有碾壓性的規模優勢。營收利潤率高,體現了國有企業行業優勢。但是,資產的經濟貢獻指標、經營效率指標均大幅落後於全國規模以上企業。大,但是不夠強。

大而不強,反映在國企的財政貢獻上。在全國經營性資產中占比六成左右的國企資產,僅提供了全國稅收總額的三分之一。

大體上講,國企資產的經濟貢獻、經營效率、財政貢獻,都是全國規模以上企業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

既然地方政府“砸鍋賣鐵”也解決不了地方債問題,那就隻有等國企做強,強到足矣提供與資產規模相匹配的財政貢獻時,才能成功“化債”吧。

 

 

 

 


作者:  關胖本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