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sandstone2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為什麽產權是一切製度的起源

(2024-06-08 16:28:14) 下一個

法治和得到充分保護的私有產權是任何國家現代化的基礎。而法治不僅是保護私有產權所必要的條件,而且是在私有產權的基礎上產生的。最早產生了法治的國家,在曆史上,都是先有了私有製之後,才產生了法治,然後再產生了其他的現代製度。這些製度一方麵保護已有的私有財產,另一方麵,擴大和鞏固對私有財產的保護,而這深刻影響了社會所有方麵的發展,包括科學技術的發展。

考古學的證據表明,人類曆史上,最早產生私有產權的是古希臘、古羅馬地區。在這個基礎上,在古羅馬產生了法治的基礎,今天稱為《私法》(與《公法》對應)或《民法》的內容。《民法》是處理私人之間糾紛的法律,而私人之間的法律關係,最重要、最基本的是財產問題。例如人們做交易時產生分歧。

《民法》的絕大多數條款都跟產權有關係。實際上,與家庭和婚姻相關的大部分法律,都是私有財產的衍生物。在恩格斯的著名著作《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中,依賴那個時代的人類學和考古學的發現,論述了家庭與私有製作為不可分割的一對之間的關係;推斷消滅私有製必須同時消滅家庭。

與私法或民法對應的公法,其核心是憲法。之所以最早出現的,用憲法約束政府權力,保護公民權益的製度,最早產生於古希臘和古羅馬,就是因為擁有私有財產的公民,為了保護他們的產權,而推動出來的製度。建立了人類曆史上首個君主立憲製的英國光榮革命,也是有產者為維護自己利益,而集體推動所致。之所以私有產權重要,有產者重要,是因為,在私有財產為主的社會裏,有產者既有集體保護自己產權的動力,也有集體自我保護的能力。由於征稅對私有產權有重大影響。因此,為了充分保護私有產權,人們會推動建立公法,建立規製政府征稅和開支規則的法律。要求征稅需要在議會上公開辯論,經議員投票通過。而議員則代表民間的私有財產的利益。概要地說,所謂法治的社會,所謂法治,其最基本目的就是保證私有產權不被政府侵犯;就是用分治政府權力的製度,來保證政府無力侵犯私有產權。

在人類曆史上,出現過帝國的時代。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所謂的帝國都與侵犯產權密切相關。所有的帝國都是建立在龐大的國有資產基礎上的。龐大的國有資產加上帝國的強權往往最終會侵犯私有產權,例如羅馬帝國。當然,不同的帝國侵犯產權的範圍不同。在所有的帝國中,大英帝國對產權的侵犯最有限。因為大英帝國是在光榮革命之後形成的。在本國確立了堅實的保護產權的製度之後,使得大英帝國對產權的侵犯隻限於對外,不允許對內。而且,不允許其對外的侵犯產權,延伸到國內來。

羅馬帝國的前身是法治的羅馬共和國。在共和國期間,國民分為自由民和奴隸。自由民是擁有私有土地產權的人,而奴隸是打仗抓來的俘虜,沒有土地產權。奴隸為自由民種地。實質上,羅馬的奴隸與中國的貧農、雇農是相似的。共和國時期,治理國家的行政長官是自由民選舉產生的,其權力受到分權製度和法治的限製。羅馬共和國的立法機構是民選的參議院,中文把它翻譯成元老院。後來,在羅馬帝國時期,選舉被弱化,行政長官逐漸永久化,參議院也喪失了限製行政長官權力的力量。從羅馬共和國到羅馬帝國的轉變,是如何發生的?共和國的退化成為帝國,這個轉變的根本原因就是國有資產的急劇擴大。

在製度優勢下,羅馬共和國變得很強大。於是,它不斷向外武力擴張。武力擴張吞並的土地屬於國有,國有土地由將軍控製,不由羅馬共和國公民所有。隨著吞並的土地越來越多,國有土地數量超過了私有土地,控製國有土地的將軍強大到了不受私有土地所有者的限製,於是共和國變成了帝國。雖然在帝國中,過去的自由民仍然是自由民,他們的私有土地產權依然不受侵犯。但帝國跟共和國已經有很大差別。

在羅馬共和國時期,為了效率,在應急的短時間內,製度允許把權力交給一個人,由他說了算。比如說在發生戰爭、自然災難等等需要緊急處理的重大事件的時候,允許行政長官在短時間裏一個人說了算,在緊急時期不受參議院節製。稱這類狀態為獨裁(dictator)。但是,到了羅馬帝國時期,國有土地麵積太大,完全不受私有土地所有者們的限製了,議會無力限製行政長官了。於是形成了永久化的,不受議會限製,不受法治限製的個人獨裁,羅馬共和國就變成了羅馬帝國。 

從對外擴張方麵看,二十世紀早期之前的大英帝國,和羅馬帝國有點像。當大英帝國不斷向外擴張,獲得領土,獲得國有資產。雖然君主立憲製,把王權在國內的權力限製住了,但擁有大量國有土地的帝國,會在英國以外侵犯私有產權。這曾經對大英帝國產生了重大的負麵作用,一個例子就是北美殖民地,及其獨立。這些直接和大英帝國侵犯殖民地的產權相關。

在英國的北美13個殖民地開發時期,每個殖民地都是高度自治的實體。殖民者擁有自己的私有土地財產。殖民者認為自己是英國人,每個殖民地都有自己某種意義上的憲法。是比英國更完善的保護私人產權的法治製度。在十八世紀的英法戰爭中,英國獲勝之後,英國獲得了原法國的北美殖民地。在北美參戰的大部分英國軍人是其北美殖民地的殖民者。他們認為,按照英國製度,作為參戰的勝利者,這些土地屬於他們。於是他們進入劃歸英國的原法國殖民地,據有了這些土地。但是,英國國王喬治三世宣布這些土地是國家的,是國王的,禁止北美殖民者占有,這引發了殖民者的抗爭。十三個殖民地各自選出代表,到費城開會,聯合反對王室對他們產權的侵犯。這是導致獨立戰爭的最大背景因素。雖然表麵上,具體戰事是由茶稅觸發的,但實質上,導致美國獨立戰爭的最大的原因是土地產權。

向北美殖民地征收茶稅,引發了抗稅的衝突。但北美殖民者原本沒有因此而試圖獨立。他們認為自己是值得自豪的英國人。但是,在征收茶稅的問題上,當他們質問英王,沒有我們的同意,為什麽征我們的稅時,他們得到的回答是,殖民地在議會沒有代表,所以征稅無需殖民者同意。北美殖民者再問,為什麽沒有我們的代表?王室說,你們不算英國人。這才使得北美殖民者覺醒,原來他們不是英國公民,在議會沒有代表,不享受英國公民都享受的私有產權。於是,追求獨立才成了目標。所以,他們獨立的首要動機是為了保護每個人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為了民族利益,不是為了建立強國。 

有意思的是,不僅眾多北美殖民者沒有意識到用獨立來保護自己的基本權利,就連他們的領導人華盛頓將軍也沒意識到這個問題。他原本非常效忠英王。讓北美殖民者徹底醒悟的,是從英國趕到北美的潘恩。他告訴北美殖民者,你們在大英帝國的議會沒有代表,沒有基本權利,為了保護自己,隻有獨立。

與世界上現代化的曆程相比,從戊戌變法開始,中國在一百多年的現代化努力中遇到的困難都與中國傳統上私有產權的孱弱、人的基本權利的孱弱、私法(民法)的缺失密切相關。中國直到1906年,作為所謂庚子變法的一部分,才製定了中國曆史上的第一部民法。1908年才製定了中國曆史上第一部憲法,第一次明確規定保護私有產權及其具體法律規定。而庚子變法是八國聯軍-辛醜條約的直接和間接壓力下啟動的。

之所以中國在私有產權和法治方麵如此孱弱,是因為中國自古遵循和實踐的“普天之下莫非皇土”的帝國傳統和原則,其核心是中國土地的最終控製權,即產權,歸於皇帝。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帝製時間,雖然從宋朝起百姓可以在市場交易使用權,但從百姓到高官,土地的最終控製權歸於皇帝。上千年以來沒有不可侵犯的私有財產製度、沒有個人權益的概念、也沒有爭取個人權益的事實基礎,在這樣的社會,法治進程的推進自然會異常艱難。

財產權是文明和野蠻的分水嶺。一個捍衛財產權的國家,才能稱為文明國家;一個踐踏財產權的社會,就是奴隸社會。

財產權對於現代人,就是像空氣一樣的存在。一個現代國家保護私有產權,本該像呼吸一樣自然。

 

 


作者: 許成鋼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sandstone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ahhhh' 的評論 : “法治”即“the rule of law”, 是從《大憲章》開始萌生,到光榮革命後的英國君主立憲製的確立,而正式成為一個製度。 但“法治”作為一個概念,其發展形成可以追溯到許多古代文明。 例如古希臘產生了類似於法治和民主的國家製度,也自然產生了法治的基本理念。
sandstone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bighead00' 的評論 : 廣義上的法治概念確實比英國的大憲章早出現多了。
bighead00 回複 悄悄話 廣義上的法治,比大憲章早多了。聖經中猶太人地區就實行政教合一,以摩西律法治理社會。
猶太公會(Great Sanhedrin)是由71位猶太長老組成的宗教立法議會和最高法院,撒都該人的大祭司擔任主席(Nasi),法利賽人的聖拉比(Tannaim)擔任首席大法官(Av Beit Din),另外69名成員由以下三類人組成。
「官府」就是祭司長,是祭司的族長或高級祭司(拉八24),大都是撒都該人。
「長老」是民間的領袖、族長。
「文士」是精通舊約聖經和口傳律法的人,他們大多是法利賽人。
這比不少現在的國家和地區象法治。
ahhhh 回複 悄悄話 你好像把法製和法治搞混了。法治是從大憲章開始的,與人治相對。而在這之前,私有產權已經存在幾千年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