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sandstone2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澎湖海戰》弄巧成拙,還沒上映就被群嘲

(2025-11-18 04:54:31) 下一個

《澎湖海戰》還沒上映,導演已經把自己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他們應該知道:先學曆史再拍戲,別把觀眾當傻子。

電影可以有視角,但要有史學基本功與情感分寸,別把嚴肅的曆史當成史詩包裝的背景樂。若抱著圈錢的如意算盤,隻會弄巧成拙遭到群嘲。

預告一放,輿論翻車大家好啊,我是德先生,今天咱們來聊聊電影《澎湖海戰》。

由鄭保瑞執導,易烊千璽、王學圻主演的《澎湖海戰》剛放出預告就被推到風口浪尖。官方宣發體量大,話題卻變成“滿人打漢人值得歌頌?”的群嘲。

電影號稱講康熙年間施琅攻台,結果觀眾先看到了“敘事立場”的問題,還有劇情設置不合理……演技是槽點,劇情更是問題康熙帝是易烊千璽演的,這個演員經常被嘲聲音與氣質不合,演了很多片子觀眾對他的吐槽特別多,導演可能想著他流量大,讓他帶一帶票房。這種“顏值+流量”選角本來就引爭議,但能被觀眾接受的前提是——敘事不要戳傷公共記憶。

可惜這片把核心人物和曆史關係顛倒了,演員帶的流量立刻被情緒覆蓋,放大了不滿。施琅:複雜人物被草率美化施琅並非簡單的所謂“忠臣”。他早年涉海商與明鄭勢力,曾與鄭氏分裂、數次易主:既有為利避禍的投降,也有被結構性政治抉擇逼出的權衡。1660s–1680s 的那段海上權力鬥爭裏,施琅從鄭氏心腹到投清要員,其人格與處境都充滿灰色——不是純粹英雄,也不是徹底惡棍。學界多把他視為一個複雜的人物,他對清廷的功績在“統一台灣”敘事裏被放大,但其反複易主、背主投敵的史實也不可抹去。把這樣一個人直接洗白為“民族英雄”或單一正麵形象,是對史料的粗暴簡化。

鄭成功:民族記憶與英雄地位鄭成功在民間與教科書裏長期被塑為“收複台灣”的象征——他驅逐荷蘭、建立漢人政權,並承接明室正統的文化意義,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但是這個電影中呢,鄭氏似乎是反派角色,不隻是角色顛倒,更是在公眾的民族記憶上動刀。曆史敘事若要創新,可以有角度,但絕不能把常民心中的“忠義”隨意翻牌。

滿清的曆史滿清入關導致的社會創傷是真實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事件在史料與記憶中留下血痕,這些曆史也是不能去否認的。若在片中淡化或美化造成的苦難,那就是對曆史受害者的再傷害。曆史的複雜性需要被尊重,不是用宏大敘事一語帶過。

導演的如意算盤鄭保瑞想拍“宏大史詩”,投資、造船、場麵都下血本,但觀眾並非隻看場麵。他們更在意史觀與情感被如何處理。把施琅塑為純粹的正麵人物、把鄭氏家族邊緣化,等於把曆史的道德賬單轉嫁給了觀眾。結果不是票房奇跡,而是全民吐槽、抵製與質疑。

《澎湖海戰》還沒上映,導演已經把自己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他們應該知道:先學曆史再拍戲,別把觀眾當傻子。電影可以有視角,但要有史學基本功與情感分寸,別把嚴肅的曆史當成史詩包裝的背景樂。若抱著圈錢的如意算盤,隻會弄巧成拙遭到群嘲。

 

 

 

作者: 德先生1915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