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電視劇《沉默的榮耀》大火,劇中“建豐同誌”台詞廣泛流傳。
蔣經國,字建豐,所謂“建豐同誌”,就是蔣經國在“儲君”階段為台灣軍政高層最為流行的稱呼。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建豐同誌”稱呼卻是最早見於抗戰末期。
本文則講述這段往事。
一、回國。
西安事變之後,國共聯合抗日成為中國國策。
國策確定,中日關係每況愈下,中蘇關係快速升溫。
1937年3月,春寒料峭。
在海參崴火車站的電報房,準備帶隊由蘇聯歸國的華裔幾位聯共(布)負責人下了火車,在登上海參崴往上海的輪船之前,向斯大林發了歸國前最後一份電報。
電報內容不詳,大意表示回到中國的工作決心等等。
在電文上簽名的帶隊的兩位同誌,後來名噪一時,都是對中國和世界影響極大的人物。
一位是康生。
另外一位名叫尼古拉·維拉迪米洛維奇·伊利紮洛夫。
他就是蔣經國。
蔣經國回歸正值七七事變前夜,當時中國,軍閥政客勾心鬥角,軍令政令尤其混亂,民心士氣一盤散沙。
於是,在中日戰爭即將爆發的最後關頭,中國高層為預備抗戰,更是抓緊統一國家之軍令政令。
蔣介石和宋美齡尤其如此。
1937年4月,南京,中國航空委員會暨中國空軍部總部。
當時,中國航空委員會和總統府近在遲尺,然而,籌劃建設中國空軍的宋美齡卻很少與蔣介石見麵。
然而,某天,她非常驚訝收到一封來自奉化的電報:
“兒與大人之媳及孫已安抵奉化,日夜想見父母之麵甚切。此請福安。”
蔣經國在蘇聯數次發表聲明譴責父親,心有愧疚,回國之後首封私人電報發至中國航空委員會而非總統府,宋美齡心中明白,蔣經國既是委婉認錯,也是曲線詢知蔣介石態度。
4月18日,杭州,筧橋航校。
宋美齡邀請蔣介石參加空軍工作會議,會後,蔣介石夫婦視察筧橋航校及被寄托厚望的空軍新力量,等到次日下午,蔣經國才得以人子之禮,帶著蔣方良拜見了蔣介石夫婦。
此時,蔣介石父子離散已近十二年。
麵晤隨談良久,蔣介石帶著對兒子的擔憂匆匆而去。
俄人長期洗腦,蔣經國問答失據,確實讓蔣介石失望。
不過,父子天性使然,蔣介石抵達南京,為莫斯科潛移默化十餘年的蔣經國指定了一位特殊的政學係精英,要求他與蔣經國砥礪切磋蘇聯、孫中山、曾國藩的治國理念。
這位政學係精英,便是前愛國將領徐樹錚之子徐道鄰。
徐道鄰在1935年曾經以外交、國勢剖析世界局勢,撰寫了名噪一時的警告日本鷹派的雄文《敵乎?友乎?》。
徐道鄰不信仰主義,淡泊政治詭計,就是純粹的鑽研、思考、智囊型人物。這也是蔣介石之所以選他為“太子師”而不是其他人的原因。
事實上,蔣經國和徐道鄰在這段時間共同研修國學、政治和憲政,不僅影響了蔣經國在抗戰時期的施政風格,更是確定了蔣經國後來治台的理念基礎。
無疑,徐道鄰確實成為影響蔣經國走出意識形態桎梏的重要人物。
後來,幾乎所有相關蔣經國的回憶錄,都記載和承認了徐道鄰對蔣經國的影響。
抗戰期間,蔣經國在對新兵訓話。贛南曾經是第九戰區主要後勤基地,兵員尤是戰時最重要工作。
二、抗戰。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
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
8月14日,國民政府發表了《國民政府自衛抗戰聲明書》。
就此,全麵抗戰拉開帷幕。
這時,蔣介石禪精竭力領導中國抗戰,蔣經國作為蔣介石長子,正值血氣方剛之年,眼見外敵入侵,自然躍躍欲試一試身手。
為此,他多次找到另外一位“太傅式”的人物,新政學係領袖熊式輝,要求轉呈他參加抗戰決心。
1938年元旦,經過熊式輝提請,蔣經國臨危受命,擔任江西省保安副處長,少將軍銜。
就此,在蘇聯曾經有多年基層軍、工單位工作經驗,顛沛流離異國他鄉長達12年的蔣經國,終於有了報效自己國家的機會。
蔣經國這次就職是否實為蔣介石為太子的鍍金之舉?
不得而知。
但是,江西省當時為中國抗戰主要戰場,江西保安處更是關係全省治安、新兵、備戰等重要單位,可見蔣經國資格尚淺,卻可以一步就任少將副處長,必然乃父提拔無疑。
不過,抗戰期間,蔣經國沒有在重慶陪都受職,沒有在炙手可熱的國民政府、軍事機關等核心崗位就職;沒有進入黃埔係嫡係軍隊裏就職;更沒有與其他抗戰外交、外捐、後勤、金融等等肥缺出現絲毫關聯,可見蔣介石對他的栽培,確實意境深遠。
曆史徐徐展開,蔣經國在江西作為,確實不負乃父期望。
三、江西。
1939年,蔣經國在江西保安處副處長職務上再進一步,奉調來到國軍第九戰區轄區之江西省贛南地區,出任了江西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兼區保安司令。
終於升官了。
這時候,蔣介石與他書信往來,抬頭總是稱呼“蔣縣長”。
贛南位於中日長江大決戰主戰場側翼,是抗戰國軍最為重要的第九戰區的重要的兵員、糧秣基地,職責重大,不容稍微閃失。
於是,蔣經國到任伊始,全力整治吏治、發展經濟、宣傳抗戰,承責為第九戰區直接輸送軍資、軍糧、兵員……
履職贛南期間,蔣經國恪盡職守,沒有去過江西省老大熊式輝的辦公室指手畫腳,也沒有跑去薛嶽的第九戰區司令部頤指氣使,反而按照重慶大本營、第九戰區、江西省政府要求,簽訂了就職失責即甘當軍法的軍令狀。
就此,他在熊式輝、薛嶽等人的“戰戰兢兢”指令下,也是“戰戰兢兢”當著他的蔣縣長。
蔣經國在贛南激進推廣蘇聯經驗,頗受重慶爭議。
贛南地區,山陡路險,貧瘠荒蕪,經濟落後。
然而,贛南在抗戰時期戰略價值極為重要。
贛南既是第九戰區應對正麵日軍主力的戰略回旋縱深,又是支撐第九戰區持久抗戰的前方基地。
是以,蔣經國實施新政,懲治腐敗,變革民風,限壓豪強,禁毒禁娼,獎耕獎勤,每日帶領隨從現場辦公,曾經走遍轄區,由此得到贛南軍民讚譽。
他們民間稱謂“蔣青天”。
一個蔣縣長,一個蔣青天。
這兩個稱呼,白描了當年蔣經國,看去確實神清氣爽。
四、贛南“蕭何”。
楚漢戰爭,蕭何保障後方,向前線源源不斷輸送士兵、糧餉,幫助劉邦決勝項羽,被評為頭功。
蔣經國在江西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兼區保安司令任上,工作性質類似蕭何,可謂第九戰區的小號“蕭何”。
1939年12月12日,日軍企圖打擊蔣介石的抗日決心,遂以戰機轟炸了奉化溪口地區及蔣家老宅。
蔣介石前夫人,蔣經國的生母毛福梅遇難。
消息傳到重慶,正在部署1939年冬季大反攻的蔣介石悲憤交加,隻能親筆致信“蔣縣長”,“頃接張愷電稱,家中被炸,希即請假回家,照料理一切為要。”,要求蔣經國務必回家安葬母親,以盡子孝。
拿著父親的電文,蔣經國念想慈母,鬱悶憤慨,淚如雨下。
“孤臣孽子,愁悶孤獨,操心也危,慮患也深”
対生母的孝心,對繼母的理解,對父親的敬重,對自己走過彎路的懊惱,以及諸多情緒糾纏,使得蔣經國千種思緒,千言萬語,最終匯成國恨家仇前的誓言。
“吾人立誌革命,早以為國忘家,隻求對民族子孫能永久獲得自由獨立,則一家之生死尚且不顧,何惜死後之屍身。”
當時,蔣經國回到奉化溪口安葬母親,在墳前咬牙誓言,“以血還血!”
再到贛南,“蔣縣長”日夜操勞,六親不認,隻認工作,不講人情,隻講抗戰,完全進入抗戰縣長的角色。
諸多記載,稱“蔣縣長”以霹靂手段懲治腐敗、豪強。
卻以菩薩心腸走訪民生、民情。
就此,簡政、廉政,成為勵精圖治下的贛南官場的常態。
蔣經國得到贛南人民的擁戴,人人皆稱“蔣縣長”為“蔣青天”。
就此,作為抗戰第九戰區的後勤主要地區,贛南在戰爭中生息、成長,若幹學校、醫院、培訓班、廉政署、征兵辦和新兵訓練中心紛紛興辦,如雨後春筍……
1940年,蘇聯關閉中國內陸海關,徹底關閉了中國往歐陸的後勤線。
自此以後,直至遠征軍打通滇緬路之前,中國幾乎再無進出口通道。
中國抗戰陷入物資極度匱缺的窘境。
不過,在這個階段,蔣經國在贛南經過數年勵精圖治,麵貌一新,開展生產發展經濟之外,更是源源不絕向九戰區輸送軍糧、軍資、兵員。使得曾經全省經濟落後的贛南地區,已然成為第九戰區重要的戰略後勤基地。
蔣經國回國數年,成為“蔣縣長”到“蔣青天”,多多少少有著人們認定了的“太子”因素。
然而,相比中國諸多無能和無聊的“太子”,蔣經國能夠在偏僻、荒涼、貧瘠的贛南一幹多年,做出極大響動,成為第九戰區的“小蕭何”,這些耀眼政績本身,也就備注了蔣經國確實具有超人行政和政治能力。
其中,“抗戰建國,首重兵役”。
贛南是實施征兵製改革的主要試點基地。
抗戰期間,無數江西熱血青年由此征兵、訓練,而成為戰士,走向抗日戰場。
尤其在抗戰後期,蔣經國在贛南練兵及組建青年軍,成為中日最後決戰階段的抗戰生力軍。
蔣經國在江西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兼區保安司令任上,保障後勤得力,數次得到重慶和戰區嘉獎,可謂“贛南蕭何”。
無疑,這番政績為他躋身政壇、漫步峰頂,奠定了豐厚的政治基礎。
五、妄稱“太陽”。
然而,蔣經國卻又被撤職了。
很難想象,蔣經國在江西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兼區保安司令任上,從幹的風生水起至遭到第一次仕途挫折,居然因為一個關於“太陽”的口號。
畢竟,蔣經國在蘇聯的12年,正值蘇聯走向權威巔峰及全麵“肅反”的12年。如此潛移默化,有樣學樣,年輕氣盛的“蔣青天”一旦做出政績,難免耳濡目染,年少輕狂,有樣學樣。
但是,為拍“蔣青天”馬屁,手下人寫了一首“太陽”之歌助興。
很快,這首贛南民歌被人傳到了重慶。
當時,正和諸多幕僚午後茶聊的蔣介石聽完“謳歌”,怒摔茶杯,揚聲大罵蔣經國。
娘希匹。你當太陽?
如今,在公布的蔣介石日記裏,在抗戰時期的相關蔣經國的記載,不乏可見他對蔣經國滿腦子稀裏糊塗的蘇式思想的莫大擔憂。
摔杯罵完,次日,蔣介石一紙令下,蔣經國被調離贛南。
這位宵衣旰食,慘淡經營贛南抗戰根據地的“蔣縣長”,看著辛苦首創的朝氣勃勃的贛南新秩序,新經濟,以及戀戀不舍的部屬、百姓,於訕訕離職之時,卻又似乎醒悟,“人在走路時,轉彎最重要”。
父愛,使得蔣經國仕途遭到第一次挫敗,卻也為未來崛起夯實基礎。
回到重慶,蔣經國立足未穩,便遇到蔣介石嚴厲的訓斥。
回到重慶,蔣介石一反“慈父”態度,對蔣經國在贛南推行新政的激進舉措、極端行政等等,以及對他在新政小有成就,便輕浮宣唱“太陽之歌”自嗨,予以了重責。
無疑,蔣經國之所以能夠成為蔣經國,他的努力之外,很大程度,確實因為他的父親為蔣介石,並非其他人。
痛罵之後,蔣經國被蔣介石閑置一旁,得以反思自己,“我們做事,初意雖在於為民眾謀利,而有時結果,反而使民眾受苦。”
如此敢於反思,敢於認錯,閑置在重慶的蔣經國終於再度被蔣介石啟用。
為打開蔣經國眼界和更深層認知中國,蔣介石要求蔣經國帶著蔣緯國,專門考察了大西北軍事、經濟、文化、風情。
這次考察,蔣經國專門研究發展敦煌旅遊,開發玉門油田。
在遠離政界,遠離重慶的大西北,潔淨的天空,廣袤的原野,豐饒的資源、勤奮的人民,都使得蔣經國心胸更為遼闊。
這次旅行,尤其讓蔣經國對抗戰後重建中國,充滿著近乎烏托邦的希望。
在這次考察大西北之後,蔣經國似乎明白了從政的真諦,也就漸漸從“蔣縣長”“蔣青天”變成了後來的那位蔣經國。
可見,蔣經國的人生,確實富含哲學餘味,就是有一位優秀父親,確實對男人的成長非常重要。
1944年,考察歸來,蔣經國再次出山,被任命為青年軍編練總監部政治部主任及三青團政治部主任。
就此,蔣經國儼然與軍界大佬羅卓英、黃維等比肩,又是民國政治主要力量數十萬人的三青團黨魁,可謂當時政界、軍界獨當一麵的政治新星了。
期間,蔣經國主持編練了中國抗戰主力軍青年軍。
抗戰後期,青年軍為對日作戰最凶猛、最精銳的生力軍。
然而,抗戰結束了,蔣經國主持組建的青年軍整編為第31軍,號稱國軍最精銳部隊,卻又大部戰損於國共內戰,剩餘部分去到台灣,成為蔣經國後來走向政壇巔峰的軍隊基礎……
六、尾聲。
贛南實踐、西北曆練,等到1945年抗戰勝利,蔣經國為蔣介石精心打磨的重劍,再度出鞘,直指東北。
早在1945年6月抗戰勝利前夜,蔣經國以蔣介石個人代表身份,隨同宋子文率團赴莫斯科商討中蘇條約。
期間,蔣經國按照蔣介石電示,與斯大林、莫洛托夫等人,就蒙古獨立問題進行密談。同時,蔣經國至少參與宋子文與斯大林五輪會談的二輪會談,目睹了中國取得抗戰勝利卻又痛失蒙古的全部過程。
1945年8月14日,宋子文憤然辭職,改由王世傑和蘇聯外長莫洛托夫簽字中蘇條約,約定蘇聯“尊重”中國在東北和新疆的主權,中國則同意日本戰敗後在蒙古舉行公投。
同時,也在這個條約上,唐努烏梁海地區被默認割讓了蘇聯。
9月2日,日本簽署投降書,舉國歡慶。當晚,蔣介石留下日記:“舊恥雖雪,而新恥又染,此恥又不知何日可以湔雪矣……”
蒙古獨立和失去唐努烏梁海地區,對國人刺痛之深。
作為當事人之一,蔣經國至死都沒有公開承認蒙古主權和蘇聯占有唐努烏梁海地區。
9月4日,日本投降,蔣經國被任命為東北行營外交特派員。
10月12日,蔣經國隨同東北最高行政長官熊式輝前往長春,負責接受東北及與蘇方交涉雙邊經濟事務。
1945年12月,蔣經國再次作為蔣介石個人代表前往莫斯科,就東北問題與斯大林、莫洛托夫等進行了兩輪麵談。
二戰結束,對蘇聯關係和收複東北問題為國民政府重中之重,蔣介石以有留蘇背景的蔣經國為個人代表,協助宋子文、熊式輝,於公於私,都是足見寄予厚望及栽培深意。
然而,鑒於美蘇關係搖擺不定、莫斯科對華政策及影響深遠、東北局勢動蕩及適逢國共角逐東北,烽煙漸起等等複雜情況,蔣經國無論出巡東北和出使蘇聯,都必然會遭到各種挑戰和重大挫折。
然而,對蔣經國政治成長而言,這卻是一次意義深遠的曆練。
铩羽而歸,蔣經國如此親曆各種複雜政治鬥爭,對中美蘇三者關係、國共關係有了更深刻理解,如此痛定思痛,蔣經國以更為成熟和穩重的政治姿態重回三青團中央幹部學校,潛心培養黨政軍臂翼和積累政治資本……
1946年,蔣經國憑編練青年軍功勞,晉升中將,主要負責戰後遣散10萬青年軍等善後工作,大量提拔新銳軍人和退伍精英進入軍隊地方要害部門,更得中低層青年現退役軍人們的廣泛擁戴。
1948年,他還以上海經濟督導員、省黨部主委等職務,運作上海“打虎”和謀劃撤退台灣事宜,將影響延伸至經濟、行政、黨務等多方麵。
從贛南到台灣,蔣經國走過抗戰八年,完成了政治飛躍。
也就是這個階段,蔣經國深感形勢嚴峻,目睹國黨內部山頭林立勾心鬥角論資排輩官僚主義等等亂象,也就在三青團及青年軍體係,主張以同誌相稱,以區別傳統官位稱呼,為新舊政治勢力的分水標誌。
“建豐同誌”稱呼隨之出現。
當時,能夠進入蔣經國的政治圈子和稱呼“建豐同誌”的軍政官員,後來大多為蔣經國主導的“政治體係”的主流。
隨著國黨潰敗節奏加快,“建豐同誌”旋即從三青團及青年軍體係的小圈子,向國黨政軍的大圈子流行開來。
至此,走過抗戰八年,在國民政府敗走台灣前夜,蔣經國已經從蔣介石長子成為了冉冉升起的“建豐同誌”……
作者:流浪的橡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