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sandstone2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印了那麽多錢,哪去了?

(2023-09-21 18:38:19) 下一個

今年可能最魔幻的事,就是官方公布的M2節節攀升,可是整體大環境卻不盡如人意,而且大家都覺得錢沒到自己兜裏,這就讓人難免有點糾結,那些錢到哪去了?

或者說,有三個問題需要回答:

1、政府為啥要放這麽多水出來?

2、放出來的水哪去了?

3、接下來怎麽辦?

1

首先還是要重申那個常識,中國並不存在真的印錢直接發,那是蔣委員長幹的事。中國的“印錢”,都是以貸款的形式往出現。

中國之所以有個放水保經濟的路徑依賴,主要也是之前很長一段時間裏,市場上有兩個不變的假設:

1、國外的市場足夠大,隻要你生產出來東西,就能賣出去,大不了降點價,不行就退稅給補貼,再不行就少賺點,比如很多沿海企業如今利潤率已經跌到了0.5%;

2、房價永遠漲,如果閑錢沒事幹,那就去買房,過幾年賺差價。

也正是因為這倆假設一直成立,所以放水就有效,不管放多少水,總是有人接,接到了或者投入外貿,或者投入房地產。

為啥隻要生產出來就能賣出去呢?也不複雜,因為我們以前的人力太便宜,電力也便宜,導致中國工業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很強,尤其是低端工業品。這些產品非常受追捧,基本上你能生產多少,外邊的世界就能吸收多少。
這個背景下,大概2018年之前,中國這邊主要做的事,就是搞錢,搞到錢就買設備雇人擴產能,然後賣給全世界。

在那段時間裏,咱們國家的貸款幾乎沒有貸不出去一說。甚至銀行給出的利率是5%,民間想貸款,動不動要到10%以上,還搶著貸。一般的做法就是銀行先貸款給國企,國企低息拿到貸款,然後轉身加一倍利率貸給民企。
民企有的是項目,隻要能拿到錢就能做外貿錢生錢,所以在很長時間裏,隻要經濟不行,就放點水,放出來的水會進入製造業,會拉動就業和經濟。

但是出口的增長空間整體是越來越小的,且不說美國要跟咱們貿易戰和產能轉移,就算沒有這些,也不可能一直上升,畢竟海外購買力也就那些,而且咱們自己的用人成本和土地成本都在上升。

2018年之後銀行再放水,放出來的錢進入製造業的開始越來越少,主要也是因為利潤太薄了。剛才提到的第一個假設就開始動搖了。

“產業升級”這個詞是很政治正確的,不過現實卻骨感的多。我這兩年跟很多小老板溝通過。他們說大家都知道應該升級,可是升級其實就是二次創業,絕大部分敢升級的,最後不但升級不成功,反而把老底都賠進去了。

現在全社會都在教導年輕人“最大的敗家就是創業,其次是投資”,那些老人們就更懂了。

所以中國初代搞製造業出口的那群人,一般都會堅持到最後,也就是自己的廠子最後實在是一點利潤都沒了,關廠大吉,堅決不升級,把廠子裏的重資產賣掉套現,加上之前賺到的錢安享晚年。他們也覺得,隻有極度的不理性,才會賭上自己
前半輩子的積累,去拚一個小概率事件。

2

在外貿崛起的那些年,越來越多的人通過外貿進城,進城就得買房,於是“城市化推動的房地產”也開始了。外貿一直都是房地產的重要助推器,直到房地產自己長出來了腿,自己開始跑了起來。

房地產對中國的推動居功至偉,唯一的毛病,它的繁榮是建立在基礎上的。

銀行貸款給老百姓買房,房價節節攀升,剩下的老百姓覺得買房一本萬利,更加激情地買房。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把全家所有的積蓄都投進去,太多人這樣做,房價果然持續上漲。

房價上漲,開發商也從銀行貸款買地搞開發,規模越來越大,貸出來的錢越來越多。但是確實促進了房地產上遊的企業,那些上遊從業者有錢之後繼續貸款買房,這個循環就這樣飄了起來。

後來大家更是看懂了,借錢,套信用卡,借信用貸,隻要把錢從銀行弄出來,然後去買房,過幾年房價一漲,接盤俠就把自己借的錢都給還了,並且還有得賺。這時候銀行隻要願意放水,不存在“沒人接”一說。

最後的結果就是,居民貸款買房,開發商貸款蓋房,政府貸款搞基建(主要通過城投),大家一起瘋狂借貸,經濟蒸蒸日上。

老百姓貸款可以去買房,反正房子一直漲,買到就是賺到,為啥不貸?

開發商那就更敢貸了,反正房子一直漲,貸到款買更多地蓋更多樓,為啥不貸?

開發商背後無數大小供應商也不怕,房地產商的信用杠杠的,給他們供貨就像現在加入“果鏈”給蘋果供貨一樣,穩賺不賠。甚至墊錢搞生產,回款周期可能長達兩三年,大家也不怕。他們從各處借錢搞生產,頂著高達10%以上的利率,大家熱火朝天。

可能有小夥伴不知道,假如你是個賣水泥的,你把水泥給恒大這樣的房企,他們並不直接給你錢,而是給你“商票”,類似一個借條,過很久這個商票才能換成錢。在這之前,你就得用自己的錢或者銀行的錢搞生產。不過以前恒大信用足,這個商票也跟錢似的可以拿著花出去,甚至可以直接去別人那裏換成錢,就跟京東購物卡也能換成錢一樣。

在這個階段,有錢人非常容易就能占到這種便宜,他們有資產,可以貸出來更多的錢,既可以投資外貿,又可以買房,然後等著別人接盤。

所以政府隻要願意印錢放水,印多少,下邊就敢接多少去買房,買房錢變成了房子水泥,變成了政府開支,變成了更多人的工資。

最極端的情況下,2021年年初,當時疫情還在肆虐,不過國內控製得很好,很多人都快忘了疫情這事了。當時經濟依舊有點低迷,政府想刺激下經濟,又放了一波水。

當時這波水主要是想貸給那些經營困難的企業,尤其小企業,所以也叫經營貸。

但是很快被解讀成了“房價要漲”,深圳第一個跳了出來,很多人在中介的幫忙下,過戶了一個空殼公司給自己,然後搞點抵押品塞進去,從銀行裏貸到款之後趕緊買房。

更有甚者,手裏一毛錢都沒,隻有一套自住的房子,也把這套房子塞進一個小公司,貸到經營貸之後,用經營貸做首付,去再買一套。

後來這波“經營貸漲價潮”從深圳擴散到了上海和北京,北京的學區房也開始上漲,然後政府果斷出手給摁住了。從那以後深圳就一直跌跌不休。

轉眼過了2022年,還有俄烏戰爭。客觀地講,俄烏戰爭對中國製造業的影響非常非常大。

以前我們探討製造業轉移的時候,總是在說“轉移到印度或者其他國家不劃算”,畢竟資本家思考問題幾乎唯一的出發點就是利潤,不賺錢的買賣自然沒人做。

不過過了2022年之後,那些跨國公司思考問題的方式從“利潤導向”轉變成了“安全導向”,他們目睹了俄羅斯的事之後,開始擔心太過依賴中國,最終跟德國依賴俄羅斯能源似的,突然出問題滿世界高價找能源。

而安全的核心就是分散,印度這樣的國家自然也分到一杯羹。就在前幾天,印度的首席經濟學家還在那裏說,是俄烏戰爭帶給了印度前所未有的機會,全世界都湧入印南建廠,他建議印度開始搞“農民工進城補貼”,把北方的農民工弄到南方去進廠。

更離譜的是墨西哥,安全考慮疊加美國的脫鉤,大量跨國公司去了那裏,甚至大量的中資企業都去了墨西哥。沒辦法,美國是很多國內外貿公司最大的買主,他們不去可能就得倒閉,隻好過去了。

此外還有一頭壞犀牛到處溜達,就是低迷的結婚率。生育率低,主要也是因為結婚率太低,不結婚,買啥房?

這個意義上講,這次碧桂園其實就是跟年輕人對賭失敗了,它在二三線屯了無數的地,如果小鎮青年們踴躍購買,它的資產也能扛得住債務。前幾天不是欠了1.6億美元還不上嘛,這點錢按理說沒啥事,賣棟樓的事。可現在真不行,真賣不出
去。

現在的問題就是年輕人不玩了,房子賣不出去,現金流轉不起來,碧桂園手裏的籌碼變垃圾了。

所以不存在什麽“房價不能降”,如果年輕人真的死了心不買,不結婚也不生孩子,賣不出去的房子你定多高的價也沒意義。房子賣不出去,房價就上不去,房價一旦不再漲了,剛需們立刻就不存在了。

剛需沒了,房子滯留,房地產公司和背後的一大堆關聯企業也開不了工,連帶給他們跑貨拉物資的大車司機都沒活幹。

把這些綜合起來,大家就能看出來,以往銀行每次放水,都被製造業、後來被房地產給吸收了,都能推動一波經濟。

現在恰好反過來了。

這兩台發動機如今都多多少少有點不給力。外貿收縮導致大家不敢再使勁借錢投製造業。房地產下行導致大家不敢貸款買房,萬一房價不漲,自己成了倒黴的最後一棒了。更關鍵的是,可能債務有點太高了,大家不敢再貸了,擔心還不上。
央行倒是想放水促經濟,可是放出來的水沒人借,根本貸不出去。

以前我們說富人通過貸款來讓自己的資產增值,達到“富人更富”的目的,如今資產價格也都在下降,連富人都不貸了,普通人就更不玩了。
更離譜的是,不但不借了,還在還錢,公司一般賺到現金都會用來雇更多的人,如今還銀行了。老百姓以前沒錢都要貸款買房,如今有錢都存銀行。銀行放出來的水明顯既進不了企業,也進不了個人口袋。大家直觀的感受就是工作越來越難找,收入可能還在下降。

債務這東西最大的特點,就是“遲早都得還”。

借錢發展的時候,一切都好,借錢炒房,房價變高,接盤俠可以通過高價房貸出來更多的錢,市麵上錢多了,大家花錢買買買,其他的東西也跟著一起高歌猛進。

等到大家突然意識到好日子不再了,不能這樣繼續借了,開始節衣縮食,不再貸款,然後房價下跌,下跌大家也不買房了,背後的企業也跟著削減開支。

更麻煩的是,一旦消費萎縮,很多產品都賣不出去,賣不出去企業就得跟著裁員過冬。

所以很多人擔心的通脹根本起不來,老百姓手裏有錢,爭先購買商品,商品價格才能漲,才會有通脹,現在沒錢也不買,哪來的通脹?

3

那接下來怎麽辦?

其實是說爛了的,沒啥好辦法。隻能等著美聯儲加息結束,國外的經濟環境好點,說不定咱們的外貿也能有起色。現在美元加息把全世界都給帶得不好過,這也是為啥我之前說,取代美元這事還早,美元現在依舊如日中天。
現在太多人陷入了對未來的迷茫中,心裏慌,充滿不確定性,隻想還貸存錢準備過冬。

等到大家過了一段時間發現也沒啥大事發生,日子照舊,慢慢重新恢複了信心,消費也能好點。你的消費就是別人的收入,大家能一起好過點。至於房地產,倒也不是說今後徹底完了,不過屬於房地產的時代大概率是徹底結束了。

不過最關鍵的,可能也是一個根本的轉變正在來臨。我國以前一直定位自己是生產國,因為不管生產出來多少,都能賣掉,所以不咋關心生產不太在乎老百姓收入。如今海外買咱們東西少了,立刻就虛了。今後還是要專注提升國內老百姓的收入,降低對海外的依賴。

不過話又說回來,純粹的內循環100%不行,而且俄羅斯伊朗這些窮國也指望不上,外貿和製造業還是得靠那幾個有錢的發達國家。咱們喜歡說,“全世界又不是隻有那幾個發達國家”,從出口層麵講,那幾個就是“二八定律”裏的“二”,短時間內沒啥辦法解決。

所以說,接下來還是要苟住,維持好國際形象,不驕不躁,保持外貿穩定的同時提升老百姓收入,維持好經商環境,通過法製來確保社會的穩定性和可預測性,慢慢就能好起來。

總之,沒有隻升不降的波浪,也沒有隻降不升的波浪,咱們也都是時候適應這種周期性的狀態了。而且從曆史上來看,每次陷入低穀,都會迎來一波改變,無論是經濟上的,還是科技上的,或者政策層麵的,改變又會帶來新的生機,經濟就在這種周期性的波浪中前進。

 

 

作者:九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sandstone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平等性' 的評論 : 感謝支持!
sandstone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luren_1970' 的評論 : 謝謝跟貼。
sandstone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北美小鎮' 的評論 : 在牆內的原作者畢竟要表現出一些“正能量”。。。
平等性 回複 悄悄話 好文章,有見地!
luren_1970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博主轉貼。我早上針對這篇文章寫了一篇“僥幸心理是十分可怕的”博文。
北美小鎮 回複 悄悄話 嗬嗬,作者還真樂觀呢。等著美聯儲加息結束,環境就能好了?怎麽好起來?中國自己的消費是撐不起經濟的,因為絕大部分錢集中在極少數人手裏。歐美日韓都得罪光了,剩下靠俄羅斯買你的東西?而且吧,現在就有一關過不去了:中國政府收入急劇下降,賣地收入下降最多,且是永久的,其次是稅收。而政府的剛性支出沒有下降,怎麽辦?民國政府的辦法是金圓券,土共能有啥更好的高招?印錢是需要錨點的,以前是以外貿和債務為錨來保持幣值穩定,現在這兩都不行了,無錨印鈔的結果大家都知道是什麽。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