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sandstone2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缺乏幸福感、看不到希望,是國內結婚率、人口出生率呈負數的根本原因

(2023-01-19 15:10:02) 下一個

在這個年關,年輕人又要麵對催婚催育大軍的連環炮。這三年的疫情借口終於不管用了,某音裏的抓狂年輕人已經數不勝數。

在城鎮化過程中,許多年輕人湧入大城市,住房、交通、消費等壓力很大,這些都是影響適齡人口戀愛、結婚的直接原因。同時,年輕人婚姻觀念和態度的轉變,是更為內在的原因。還有,離婚冷靜期製度的實施,也遏製了一批恐婚族的結婚欲望。

也許熱愛縱比的官媒們會擺出很多事實說明當前從社會保障、人均收入、基礎設施、人居環境和生活水平各方麵都比解放前、1980年代甚至十年前有顯著提升。上述指標的不斷攀升,應該是國民幸福度同比提升的助力,而非核心因素。當然,官媒也會擺出發達國家人口逐步下降的原因,及國民受教育程的提升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其實,在直接原因之外,這些指標下降到呈現負數的根本是幸福感下降,人生未來預期過低(沒有穩定的預期,看不到人生希望)。

國內年輕人從千禧年開始,生活的模式和未來逐步程式化,讀書、買房、買車、房貸、車貸、催婚、育兒、學區房、選學校、出國、找工作、考公、帶孫輩、養老……整個社會的關注度都在盯著年輕人有沒有實現這些,由此產生的焦慮積壓在每個年輕人和家長的頭上——似乎人活著就是為了完成這些指標。情緒上的焦慮感催著每個人花掉人生主要時間去辦上述一攬子事情,而享受人生、感悟人生的內在需求逐步缺失。

沒有想象力和樂趣的生活,也許對於老年人來說具有一定的確定性,這樣更穩定。但對於年輕人來說,是扼殺創新和快樂,隻要按照設定好的程序去完成人生太無聊。而疫情之後,對於可能影響人生甚至性命的不確定負麵因素的不斷產生,讓很多人更加失去信心去結婚甚至生育後代。2022年上海人喊出的“我們是最後一代”,更多的是悲哀和絕望。

其實,幸福感的來源,我們認為可能核心因素來自幾個方麵:

1.經濟持續增長,社會比較穩定,環境相對公平,分配相對公正。

2.相對自由思想環境和遷徙管束,使得年輕人對生活的選擇麵加大。

3.對教育、住房、醫療等大宗消費的成本承受力較強,不至於因某件急迫、剛需之事快速返貧;

4.社會秩序對個體生命的不確定負麵因素極低,且不會因社會性個案產生焦慮、匱乏感、恐慌或恐懼(如人口失蹤、治安案件等);

5.相對自由的創新環境,不至於因為社會過多的統一要求而產生創新、審美疲勞。

上述各點如果處於較低狀態,可能都會增加個體的焦慮程度,增加精神上的內耗成本和養育、教育成本,從而降低幸福感;嚴重的情況,會群體性陷入高度精神內耗的狀態,產生看不到希望的絕望情緒——對未來的預期下降,生育率必然會收到較大影響,甚至呈負數。

這些是最基本的指標,甚至都沒有超越馬斯洛的需求理論範疇。

國人相對西方人還是比較喜歡熱鬧、相伴,在每年增加上千萬大學生的整體受教育程度逐步提升的情況下,如若上述各項能夠處於相對較高值,生育的意願不會快速降低,至少是個持續的過程——但優生優育必定會伴隨其中。

 

作者: 新華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