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紀念日(Memorial Day)標誌夏天到了。在我住的加州海濱小鎮,夏天是旅遊旺季。趁著旺季尚有幾天才來臨,上周跟老夫去海邊散步。當然,也是為了安靜地享受“魔毯”。
本地每年五六月交際之時,海邊的多肉植物開出了粉色的小花,尤其是在陽光燦爛的日子,小花盡情開放,連成一片,彷佛給大地鋪上了粉色的魔毯。
我曾在一篇舊博文中,介紹過魔毯的來源。說來,魔毯有80多年的曆史了。那是1938年,一位名叫珀金斯 (Perkins) 的60歲老先生在周遊世界八次之後,選擇小鎮作為其養老之地,搬遷到小鎮居住。
當他去海邊散步時,看到海邊長滿了野草毒橡木(poisoned oak)。毒橡木蔓延迅速,不小心碰到會引起皮膚過敏,人們見了躲之不及。珀先生決定為民除害,開始動手清理毒橡木。清除幹淨後,再種上他從非洲帶來的易於生長的多肉植物(他曾在非洲生活過22年)。珀先生改造海岸的工程延續了26年,直至86歲去世。
珀先生創造的美麗、他的公益心和堅持不懈感染了小鎮居民,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義務改造海岸的工作。居民來了去了,但這個傳統一代代流傳下來,延續至今。義工不斷地去除野草,維護多肉植物,確保魔毯的健康。為了紀念珀先生,小鎮政府把魔毯地帶命名為“珀金斯公園”。
魔毯是小鎮居民的驕傲,是人類養護環境換得的美麗,是小鎮的老人留給後人的遺產。偉人大師可以留下不朽的藝術品和文字,布衣百姓也可以留下特殊的生命痕跡,譬如種植花草,改造生物環境,為後人留下美麗。
平時常去海邊散步,那裏一年四季風景如畫,變幻萬千的天空、光線、海浪、潮汐令海邊風景無時不在變化,一瞬一景,百看不厭。到了魔毯季節,大地一片粉色,海岸線變得更為絢麗迷人。
小鎮的海岸線相當長,其中一段的幾步之遙是一個小公墓,參天鬆樹環抱著公墓。我比較迷信,不會去公墓溜達。所幸那一帶海景迷人,常常是因為全神貫注觀賞海景,經過了公墓都沒察覺。
可是,今年卻不然,把注意力放到了公墓上,經過時,特意多看了幾眼。也是啊,曾幾何時,世上空驚故人少,集中惟覺祭文多。
三月獨自在西班牙遊玩,為了讓家裏的外國友人放心,每日電話短信報平安。一日他迫不及待告訴我,在三明治店遇到了我倆的朋友老陶。老陶看上去很憔悴,交談下來,得知陶太太病重,住進醫院一個多月了,病情不見好轉。老陶每日去醫院陪她,心力交瘁。
聽罷吃驚。我們兩家住得不遠,常見他們兩口子手拉手去散步,陶太太一向身體健康,充滿活力,雖然年長丈夫十多歲,但是一點看不出老妻少夫的年齡差。
三月下旬回到家,即打算去探望陶家夫婦,可是他家沒人。四月初,另一位朋友聽到傳聞說陶太太去世了,特地找我證實一下。上網查到了訃告,馬上跟外國友人趕往陶家慰問。
進門跟老陶擁抱,剛問了一句:你還好嗎?老陶已按捺不住,哭出聲來。
老陶是西人,很佛係。上大學時迷上了中文,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更是迷倒了他,故而給自己起中文名字時,特意姓陶。跟太太乃師生戀,40多年前,20多歲的老陶努力學習中文,遇到了台灣來的近40歲的女老師,兩人墜入愛河,不久結婚。之後,女老師一直努力工作養家,老陶專心讀研,最終拿到了中國文學的博士學位。
初次見到老陶是1983年的暑假。我在中文暑期班任教,他是語言輔導員。開學第一天在校園見過他,又高又瘦,穿牛仔夾克和有破洞的牛仔褲,濃密卷曲的長發紮了個粗粗的馬尾巴,騎著一輛舊自行車,標準嬉皮士模樣。
跟老陶成為同事兼無話不說的朋友是90年代,那會兒,他短頭發,戴眼鏡,一身休閑打扮,手提牛皮公文包,符合他大學教授的身份。我們兩家因三觀一致,又住得近,常聊天聚會。
陶太太來自台灣,性情中人,相處容易。她的生活態度也很佛係,淡薄名利,安心生活,看書和種花是她的最愛。退休後,很注意鍛煉,一大早,就跟老陶下山去海邊的小咖啡館喝咖啡,然後沿著海邊步行送老陶去上班,自己再徒步上山回家,堅持每天步行一個多小時。
前兩年,老陶退休了,兩人喝完咖啡,依舊沿襲老傳統,在海邊散步,可以說是雷打不動。雖然陶太太已經80多歲,但體態輕盈,動作敏捷,步履輕快。聯想到她有長壽基因(父母都活到近百歲),總以為她會輕輕鬆鬆活到九十九。
可是,她怎麽突然就走了呢?
老陶說,兩個月前,一向愛動的陶太太突然感到呼吸急促,很快四肢無力,連在家裏行走都困難了。陶太太稱自己很累,可能好好睡覺就會恢複,然而情況越來越差。老陶帶她去醫院看了急診。一查,血壓超高,而且已經出現腎衰竭症狀。醫院立馬收她住院,並開始做透析。可惜已為時過晚,她身體的各個器官都開始衰竭,甚至發生了心梗。在醫院住了一個多月,最後就像一台老化的機器,零部件一個個停止了工作。她走完了84年人生。
難道陶太太不知自己有高血壓嗎?據說她曾服過幾年降壓藥,挺有效果的。陶太太因為難得生病,高估了自己的健康。醫生明明告訴她,降壓藥需要一輩子服用,她卻因為覺得血壓正常了,自說自話停了藥。剛停藥時,血壓確實也在正常範圍之內,她自以為做了正確的決定。幾年來,陶太太看上去身體狀況不錯,加上已經80多歲了,她不再去看醫生,聽天由命,忽視了平時的保養,這次是病來如山倒,很快被病魔奪去了生命。
老陶提及他倆一起走過了45年,以為可以相守得更久,可是突然隻剩下自己了。要說老陶,對太太真好,每天去醫院陪伴,有時甚至陪夜。
不是說美國醫院的護士很專業,無需家屬陪夜嗎?老陶解釋,醫院護士一般是按順序檢查病房,人手有限,一圈查下來要兩三個小時,即便病人需要馬上護理也要等上一陣。而如果家屬在,可以隨時隨地去叫護士,得到及時護理。
五月,旅遊歸來,又去看老陶。客廳沙發上有個紅布袋,周圍放著不少鮮花,那是陶太太的骨灰。老陶說,第二天下葬,根據她的意願,不驚動任何人,不舉行任何儀式,悄然回歸大地。
幾年前,也是春夏之際,鮮花綻放,魔毯迷人。老陶夫婦在海邊散步,經過那個小公墓,陶太太突然決定要在那裏買兩個墓穴。
這幾天是魔毯的鼎盛期,粉色小花在明媚的陽光裏張開了花瓣,竭盡全力擁抱明亮和溫暖。估計花期還能延續兩周吧。之後繁花落盡,芬芳不在。人的一生不也如此嗎?
花開花落終有期,相遇相逢本無意。
今天紀念日,以此小文紀念陶太太。
照片均為原創。
至於治療,到了一定年齡,還是別太性急,耐心保守一點。我也是沒耐心,比如做理療,兩三次沒顯著效果,就不高興去了,其實哪會那麽立竿見影呢?
讀完海風美好的描述,想去“珀金斯公園”了。“曾幾何時,世上空驚故人少,集中惟覺祭文多。“——這裏寫得好傷感,讓我們努力寫,以在字裏行間成為不巧:))
問候!
人永遠不能高估自己,而人往往都喜歡高估自己。唉!陶太太的遭遇令人唏噓。謝謝海風姐好文分享!祝長周末快樂!
謝謝海風。
魔毯好美,跟著你遊,Happy Memorial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