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購物已不是什麽新鮮事了。前幾天,高盛發來通訊 (newsletter),提到目前的網上銷售額已經占到零售總銷售額的30%,但是一些核心銷售(如食品、汽油、汽車等)仍在實體店進行。
這讓我想到舊金山那些以百貨公司和服裝店為主的購物中心近年來普遍不景氣,商鋪一家連一家關閉,商場一片蕭瑟。但也有例外,如舊金山西南角的 Stonestown購物中心,依舊人來人往。之所以紅火,是因為 Macy's 百貨公司成了 Whole Food 超市,Nordstrom 百貨公司成了賣家常日用品的 Target,同時還新開出了不少飯店。
據調查,雖然多數購物是在電商網站完成的 ,但越來越多的人在社交媒體平台做買賣。這就是所謂的“社交購物”(social shopping)。這一趨勢並不奇怪,因為全球網民平均每天會花費2個多小時在社交網絡上。
於是,聰明的商家利用社交賬戶,與消費者互動,直接對話,解答問題,使得自己的商品能被消費者發現。同時,還有不少直播帶貨的,商家利用網紅代為推銷產品。“社交購物”據說在中國和東南亞發展得最快。
前幾天,老友A轉發來一則養生短視頻,視頻裏有個所謂114歲的老教授,由於每天喝黑豆、黑米、紅棗、蘋果打碎的營養液,喝得紅光滿麵。我想這食譜很簡單,轉手發給老友B。老友B說,不能相信,因為這是賣攪拌機 (blender) 的廣告,順手給我發了另一個短視頻,所有的內容一模一樣,隻是114的老教授換成了99歲的老教授(99歲的老教授更像是農村老太)。我忙告訴老友A,別照搬這個視頻的營養液,其注重點是在展示攪拌機如何好用。老友A說,她隻注意了營養液配方,完全忽視了攪拌機。這可能是短視頻的意外收獲吧?看來,短視頻播主還可以兼銷黑米黑豆紅棗,把各類買家一網打盡。
市場調研公司 eMarketer 的最近一項調查顯示,盡管越來越多網民轉向社交購物,但賣家還需要克服信任問題,例如對平台如何管理個人數據的擔憂、假冒產品的風險以及糟糕的運輸體驗。然而,由於年輕一代的買家更可能在社交媒體平台上購物,社交購物頗具發展空間。
看來“社交購物”的“社交”無非是比傳統網上購物多了點“互動”。在我看來,要真正邊購物邊社交,還是得去傳統的實體店。哪怕不購物,在實體店走走看看聊聊,都是豐富的人生體驗,就像小時候逛菜場。
以下的小文記錄了60年前在菜場的所見所聞。
藝文 上下古今
童年記憶中的菜場
海風 2024-05-06 02:00 ET
出了家門,穿過一條車水馬龍的大馬路,不遠處有個國營露天菜場,路邊蔬菜、禽肉、水產、豆製品攤比鄰而立,每天清晨六點開攤,黃昏時分收攤,風雨無阻。
我的房間麵向大馬路,一早拉開窗簾,隻見拎著菜籃的男女老少腳步匆匆走過窗下,不少人必須趕在上班前,把菜買回家。上海的早晨忙忙碌碌,生煤爐、燒早飯、買菜、上班、上學,最朝氣蓬勃的是菜場,人頭簇擁,人聲鼎沸。
星期天早上,童年的我偶爾尾隨保母去買菜。營業員多半穿打補丁的舊衣裳,戴著袖套,紮著圍裙,顧客也穿得馬虎。蔬菜水靈靈沾著泥巴、禽肉油膩膩、海產濕漉漉,穿好衣裳去菜場就糟蹋了。
國營菜場不討價還價,買家賣家哇啦哇啦一問一答:「儂要啥?」「一斤菠菜、兩隻青椒、三根茭白。」營業員麻利地把菜倒入顧客菜籃,一邊報價:「菠菜五分、青椒七分、茭白一角二。」話音剛落,雙方異口同聲:「兩角四。」行動緩慢的小腳老太太算帳也算得飛快精準。初學加減法的我,不由自主加入「心算競賽」,至今尚可的心算能力是在菜場練下的童子功。
從十歲開始,變得每天去菜場了,因妹妹上的幼兒園在菜場旁邊的舊教堂裡,不放心她獨自過大馬路,早上媽媽送,下午由我接。幼兒園離家才一兩百米,妹妹和我卻可以走幾十分鐘。下午的菜場在柔和的陽光裡多了一份慵懶,我倆篤篤定定在各攤位前看個仔細。
賣肉師傅的刀又大又寬,刀背較厚像斧頭,手起刀落,一塊塊排骨躺在了砧板上;一大塊肉,貼著肉皮下刀,一手握刀,一手拉皮,肉皮一整塊褪下來。更神奇的是,當時不少人隻買三五兩肉,師傅一刀下去,份量正正好好。
經過腥濕的水產攤,止步注目畫鱔絲的阿姨,從桶裡拎起一條黃鱔,細細的竹片在鱔背上一畫,嗖嗖再畫兩下,取出鱔骨,案板上留下的是鱔絲。
街邊油醬店的木櫃台高高的,烏黑油亮,抬頭看師傅用大小不一的長柄勺,從缸裡桶裡舀出豆油、醬油、米醋、黃酒、甜麵醬、芝麻醬,灌到顧客帶來的瓶瓶罐罐裡,看得我倆手癢癢,心癢癢。隔壁南貨店內,火腿、鹹肉、蝦米、炒貨乾果的氣味混雜,秤好的瓜子、花生、小胡桃,倒在牛皮紙上,營業員三折兩疊,一個個三角形的紙包碼到了食盤中。
對馬路裁縫店門口的煤爐上燒著鐵熨鬥,老裁縫拎起熨鬥,含一口水,「噗」一聲噴灑到衣服上,熨鬥壓過,冒起白白的蒸汽,熨好的挺括衣服用丫杈掛到高高的竹竿上。戴眼鏡的瘦子出租「連環畫」(帶有繪畫、文字的小人書),連環畫一冊冊掛在牆邊的細繩上,五顏六色的書牆下是聚精會神的小讀者,看一本一分錢。
那兩年(一九六四年前後),生活相對安定,氣氛較為寬鬆,「自由市場」活躍起來。國營菜場的盡頭,五花八門的小攤一個挨一個。農民腳踏車的後架上掛著菜筐,出售自家種的菜蔬,戴草帽的老伯伯麵前是捆住雙腿的兩隻雞,裹著藍布頭巾的老太太守著半籃紅殼雞蛋,中年男子的木架子上插滿了彩紙小風車,在風中飛快旋轉。
花店老闆娘坐在矮凳上,用針線串花串,不時糯糯叫一聲:「白蘭花,珠珠花。」挑著兩捆掃帚的老頭跟著吆喝:「蘆花掃帚,一角五一把。」我和妹妹手拉手,東張西望,編蟈蟈籠的、賣金魚的、磨刀的、彈棉花的、修腳踏車的、補鍋的、代寫書信的……,在市井味、煙火氣中,我們認識並了解生活。
突然有人大叫:「響啦!」我倆鬆開手,雙手捂住耳朵,那是炒米花出鍋了。爆米花的師傅被孩子們圍著,那個爆米花神器,百看不厭。小爐子接著風箱,爐子上橫架著筒狀的黑鐵神器,一頭是把手,可以轉動,另一頭是壓力表。師傅把生米倒入神器,擰緊蓋子,坐到小板凳上,一手拉風箱,一手轉動神器,壓力表顯示可以出鍋了,取下神器,用大布袋套住,借助鐵棍打開蓋子,「砰」一聲巨響,爆好的米花蹦入布袋,空氣中瀰漫著米花香。
歲月流逝,露天菜場早已消失,帶走了曾經的生活方式和一個時代。但當年菜場姿態萬千、變幻無窮、活色生香的畫麵,卻依舊留存在我的記憶裡。
原載2024年5月6日《世界日報》
秋天到了,但舊金山的天氣仍跟夏天一樣,上午大霧彌漫,近中午才慢慢退散,見下圖。順祝各位博友秋安!
攝於舊金山城市大學,圖片均為原創。
推薦油管上 柴靜 創作的 一係列 視頻內容
祝您出城看世界 看得自在愜意
我們在舊金山3,4天了,在Whole Food吃過3次便餐。另外他們的蔬菜和鮮肉都很新鮮,做出來都很好吃!
謝謝。
對,而且那時人和機器就可能很難被區分了。“機器人”?“人機器”?諸是諸非? 哈哈哈 ;-)
It's great that you are enjoying San Francisco.
舊金山是個非常美麗的地方, charming & magical! We went up the Hamon Observation Tower and saw sunshine and blue sky in downtown aera but thick fog in the other direction, very interesting indeed.
謝謝分享!
過去的購物習慣其實非常好,現在不出門都能買了覺得沒有氣氛了。
校園有圍牆,外人不是隨便就能進來。
校園裏就像一個小社會,菜店、副食店、百貨店都有,都是國營的。
菜店的牆上掛著一個小黑板,上麵用粉筆寫著當天的菜價。
我站在櫃台的一邊,說要一顆白菜,二斤西紅柿,櫃台後麵的售貨員就稱重量,收錢。
後來改革開放了,我上的大學附近出現了一個農貿市場,見識到了您博文中說的私營攤位。記得一些攤主還允許“先嚐後買”。
再後來有一次去德國出差,在 Romantische Strasse 沿路一連串古城中的一個歇腳,去當地農貿市場逛了逛。市場旁邊有一條小河。河對岸就是一個高聳的城堡。有很多攤位是賣鮮花的。這在中國的農貿市場似乎不多見。顧客和攤主都顯得心情愉悅。那幅畫麵至今還印在我腦子裏,隻是不記得城市的名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