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我們都遇到過這種情況,不會說中文的老外問我們,怎麽用中文打招呼。多數人不假思索回答,“你好!” 老外一聽大喜,knee how,太容易啦!
可是根據一位社會語言學者的研究,多數中國人的問候語不是“你好!”。這項研究應該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做的。這位學者在中國實地觀察人們見了麵如何互相問候,然後記錄下來。他發現,隻有不到10%的人互問“你好!”,多數人的問候是無法預料的。
他去菜場,問候語是:來買菜啊?/您來得早啊。/都買什麽啦?/這塊肉不錯!/早上挺冷的。/等等之類。因為在菜場,有個特定氛圍,不少人的問候語顯然跟菜場有關,但即便如此,話題依然繁多,也難以預料人們會如何打招呼。
至於到了胡同裏,那個年代還沒有高度城市化,人口流動性不大,胡同裏老街坊多,問候語更是五花八門,上哪兒去?/吃了嗎?/你媽身體好點了嗎?/今天穿得真漂亮!/上班去啊?雖然研究者無法確定他們之間的關係,但猜測他們是熟人。因沒聽到“你好!”,研究者由此做出一個推測,熟人之間打招呼,難得用“你好”。
小時候,我住的公寓裏有名女幹部,很戲劇化。在人們普遍推崇艱苦樸素的歲月,她卻喜歡穿布拉吉和高跟鞋。到了星期天,領著兩個穿布拉吉和皮鞋的女兒在公寓的花園裏散步,見到人就說“你好”,見了小孩也不例外。我們覺得她很奇怪,其他大人不是這樣打招呼的。樓裏有位平易近人的部長,下班回家遇到我,笑嘻嘻地問:“又在造房子?今天造了多少房子?”是不是聽上去很親切?
因此,聽到女幹部的“你好”,我們往往一愣,反應快的回應“你好”;許多男孩子轉身就跑。女幹部說:“回來,回來,不可以這樣沒禮貌,我說你好,你們要回答阿姨好。”
這位的問候語用得恰當嗎?幾乎所有人都覺得她裝腔作勢,有點刻意“斯文”和“高大上”。後來得知,這位曾是非常狂熱的“文青”,不顧國情,按小說行事。
據說,中國人最常用的問候語是“吃了嗎”,可見吃飯在中國是頭等大事,“民以食為天”嘛。當然,人們並不一定對別人是否吃過飯感興趣,無非是漫不經心地打個招呼。人是社會動物,需要跟同類交流,打招呼是日常社交的一種形式。
我覺得這位社會語言學者的研究很有意思,於是也開始注意中國人如何打招呼。近幾年回去,發現用“你好”的人越來越多,折射出社會的變遷。比如上海,到處拆遷,原來的老鄰居走散了,搬到城市的四麵八方。現在不少居民住在公寓樓裏,完全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各家各戶關起門來,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別說鄰居姓啥叫啥了,有時候連鄰居是男是女,長什麽樣都不知道。缺少了解,最安全的問候語自然是“你好”了。
在公共場合,如菜場、超市、小吃攤,不少人懶得打招呼,買賣交易,開門見山。但是在比較高大上的地方,特別是要接觸服務人員的地方,如銀行、商店、餐館、酒店等等,總有人問候:“你好!”打電話給商業機構,對方總是說:“你好,請講。”
去朋友家,自然不用說“你好”。哪怕分開了十年八年,見了麵好像你沒離開過。敲門進去,全家人都會說:“你來啦?”沒有客套,然後直接進入主題。倒是有些原來有距離的熟人,因為許久不見變得半生半熟了,會互問“你好”。
有一天跟美國學生聊起中西打招呼的差異,一名學生提及曾在中國的某中醫大學留學一年,跟一位老教授的關係非常好。那位見到他,問候語是:“拉了嗎?”見我詫異,學生解釋他因水土不服,有嚴重便秘,老教授為此給了他許多建議,並很關心他的病狀是否得到緩解。學生的病狀不久就消失了,但是他倆之間的問候語竟成了“拉大便了嗎?”如此私密的事在公眾場合被許多不相幹的人聽到,難道不會很尷尬嗎?不可思議。不過當事人好像無所謂,可見兩人關係密切。
最令我震驚的是,有一次在上海坐車去一所大學,要經過曾經的工業區。那時過了上班高峰期,公車很空。一個脖子上戴著粗粗金項鏈的男人從前門上了車,掃視了一下車廂,突然大喊“草泥馬的X”,一邊向我的方向走來。我以為遇到神經病了,可是這男的滿臉笑容,是那種出自內心歡悅的笑容。這時從身後傳來另一個男人的回應: “草泥馬的X”。金項鏈男人從我身邊走過,直奔車尾,兩個男人又交換了兩遍問候語,嘻嘻哈哈,哇啦哇啦,每句話都帶著TMD、草泥馬、冊那...... 這是我聽到過的最離奇的問候語。
後來遇到一位朋友,他在工廠當廠長,據他太太說,那爿廠破破爛爛,像舊社會。哦,他太太生在新社會,長在新社會,不知她的舊社會標準來自何方。破廠那時候也沒什麽高科技,工人都是老大粗。我告訴廠長我的“巴士奇遇”,他說:“有什麽可大驚小怪的。我跟廠裏的工人也是用“草泥馬”打招呼的。”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廠長家境不錯,父母也蠻有知識。可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為了跟工人兄弟打成一片,為了顯示有男子氣,髒話是必須的,廠長也脫胎換骨了。
要是我在“舊社會”的破廠裏,怎麽跟這些男人打招呼?唯一肯定的是,“你好”是絕對行不通的。
仔細想想,好像在國內朋友見麵是沒用“你好”打過招呼。
法國洋媳婦很好學,想學中國的日常用語,更重要的是想: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所以提出要學中文兩個人見麵時候的問候語,於是熱心的北京老鄉又義不容辭~紛紛的爭當教師,就這麽著~傻逼~大傻逼~給錢,誕生啦!
哈哈,我今天看到的第一個人說的是:天兒真冷。。。英國範兒:)
不過這邊老外有時候見麵也說:What f..you're doing here?當然,男生比較喜歡這樣說。
上中學時,一個同學到我家,總是和我母親打招呼“伯母好”。
其實他父母都比我母親年紀大。
他很有禮貌。
再轉話題到“稱呼”。
最早,在商店要引起店員的注意,要喊“同誌!”
後來,演變成了”師傅“。
再後來,聽說稱呼女服務員為”小姐“。
再後來,有一次我參加旅遊團去黃龍,導遊要引起一女團員的注意,總是叫”美女!“
我問她:”導遊是不是覺得你好看?“
她說:”現在都這麽叫。“
語言演變很有意思。“同誌”和“小姐”後來都有了新的含義,變成了 euphemism。
怎麽和這種人打招呼呢,真是個和莎翁的” to be or not to be”一樣難的問題。覺得如果躲不了,對方也沒有惡意的話,隻能被動地點點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