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墨爾本,自然要去大洋路。澳大利亞旅遊官網是這樣介紹大洋路的:
“壯觀的大洋路擁抱著海濱懸崖,沿著狂野且狂風肆虐的南大洋蜿蜒而行。這條標誌性道路沿線的壯麗景色令人驚歎,崎嶇的懸崖、空曠的海灘、高聳的懸崖,兩側是燦爛的綠色鄉村。再加上史詩般的海浪、本土野生動物、令人難忘的遠足和自行車道,您會在每個彎道發現值得一看的景色和值得一做的事情。”
這文字多美啊!自然景色一定更美吧?因此,朋友在墨爾本的親友為我們安排了大洋路二日遊,一行七人二車,從墨爾本出發,一路往南。
首先停靠的是海濱小鎮吉朗(Geelong)。藍色的大海,綠色的棕櫚樹和草坪,配上銀色的人工聖誕樹,以及當地的標誌性五彩木雕人物,好一個海邊度假勝地!
在吉朗休憩之後,一路往西,直奔另一個海濱小鎮瓦南布爾(Warnambool),在那裏租了一棟設備齊全的海景房,年長的親友在家喝茶聊天,觀賞海景;稍微年少一些的我們去了海邊。
瓦南布爾麵對南大洋(The Great Southern Ocean),那天天氣陰沉,狂風大作,但絲毫不影響我們的遊興。沿著海邊步道,迎著濕冷的海風,行走了一個多小時。感覺那裏的地貌和植物跟我所住的加州海濱小鎮十分相似,隻是我住的小鎮氣候溫和多了。這會兒不禁自問,跑那麽遠來看相似的風景,是不是多此一舉?
第二天一大早,我們沿著“大洋路”開回墨爾本。這條公路的風景跟加州沿海的1號公路,尤其是大蘇爾(Big Sur) 地區接近,而大蘇爾就在我家“後院”。開始並無被驚豔的感覺,直到看到了倫敦橋和十二門徒等景色。猶如神工鬼斧劈開的岩石,格外壯觀。那是個大晴天,藍綠色的海洋在陽光下波光粼粼,分外美麗。確實是不枉此行。
至於墨爾本其他景點,由於朋友有不少親友住在墨爾本,便於谘詢,市內旅遊攻略由她負責。可她的親友眾口一詞,除了大洋路,墨爾本沒什麽特別的景點。聽罷半信半疑,我又上網去搜了一堆“墨爾本十大景點”之類的資料,決定去城裏探個究竟。
在墨爾本我們住在朋友洪老板家。洪老板家離墨爾本市中心有50分鍾的車程,所幸他家附近有直達市中心的火車,因此我們決定乘火車出行。
第一天,在洪太太和另一位定居澳洲上海朋友的陪同下,我倆去市中心看了個粗略。之後幾天,都是我倆自己乘車去城裏遊蕩。
下午回朋友家,常會在車上遇到放學的中學生。這才發現跟美國不同,澳洲的中學生都穿校服。
一直以為澳洲的最大城市是悉尼,實際上,最大城市是墨爾本,該市2023年的人口為523萬,而悉尼的人口是512萬。墨爾本是維多利亞州的首府,也是澳大利亞文化、藝術、和工業中心。
我在上一篇博文《歡宴墨爾本》中提到幾位澳洲朋友,其中一位白老板,初到澳洲也落腳悉尼,但後來聽說墨爾本工業發達,就業機會更多,便搬到墨爾本來了,一住35年。
墨爾本是最富盛名的南半球文化名城,有不少曆史建築,顯示出其豐富的文化曆史底蘊。同時,這座城市又不乏現代的潮流文化,如時尚、藝術、音樂等。此外,墨爾本還是南半球第一個主辦奧運會的城市 (1956年),常有各種體育比賽。
曾經聽他人比較悉尼和墨爾本,雖然大家讚歎悉尼海灣歌劇院的景色,但是對墨爾本的讚揚似乎更多一些,也更“深”一些。他們往往讚揚墨爾本更“有味道”,氣氛更“悠閑”,人也更“低調有文化”。還有人幹脆說,悉尼胖子多,墨爾本人沒那麽胖(當然胖子不應該算是缺點,是吧?)。
墨爾本的市中心不算大,本來想遊走一兩天就夠了,結果因為可看的點不少,我倆慢速遊走了三四天。下麵是一些景點的照片,有雅拉河、維多利亞州立圖書館、皇家植物園、福林德街火車站、聯邦廣場、皇家展覽館、卡爾頓花園、聖保羅大教堂、戰爭紀念館、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議會大廈、塗鴉街等等。從中可以看出墨爾本的多元。
(以下插圖有時間補上)
聖保羅大教堂
福林德街火車站 塗鴉街
皇家植物園
議會大廈
雅拉河
聯邦廣場
維多利亞州立圖書館
戰爭紀念館 卡爾頓花園
皇家展覽館
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 溫莎酒店
總的感覺是墨爾本的文化和情調“花色品種”豐富,尤其是老建築的年代感令人回味。跟悉尼相比,我也更喜歡墨爾本。墨爾本沒有悉尼那麽繁華,那麽現代,那麽亮麗,但正是歲月留下的各種痕跡,使得墨爾本更有層次感,能觸發多樣、深層的感覺和遐想。
離開墨爾本的前一天,我倆決定放棄觀光,跟朋友膩在一起,吃飯、喝茶、聊天、發呆、逛街。結果去了南半球最大的購物中心 Chadstone。購物中心繁華富貴,透明的天花板可以看到藍天白雲,寬闊的大理石走道邊各類商店林立,包括許多名牌店。據說名牌店原來很少,近年來華裔投資移民增多,為了滿足他們的消費要求,名牌店一家家開了出來。
12月初,正是聖誕節前的銷售旺季,購物中心繁忙熱鬧。聯想到美國購物中心空關率高漲,一派人去樓空的淒冷慘象,不由感慨,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可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網購的普及埋葬了實體店,盡管方便了購物,卻也帶走了逛店的樂趣,以及人跟人的接觸。再過幾年,不知這個南半球最大的購物中心是否會落入跟美國一樣的境地。
這使我想起另一件事。去澳洲前,聽說參觀墨爾本皇家展覽館需要事先購票。網上購好票後才發現搞錯了日期。網站說不能退票,但可以改期,於是發了電郵要求改期。
電郵發出後,立刻收到了自動答複,24小時後會得到處理。因為我要改期的那一天,三個時段的票已經售完,隻剩下一個時段還有餘票,而我們在墨爾本時間有限,如果錯過那天,便無法去參觀了。
我又去網上找展覽館的電話,終於撥通了。出乎意料的是,不像美國電話,上來必定是“機器人”給一堆選擇,讓你按數字,然後通過層層機器人把關,再等待一陣,才能跟“真人”說上話。電話那頭跟我通話的竟然是“真人”————展覽館的工作人員。我解釋情況後,她立馬替我改了入場券的時間。如此高效令人喜出望外。
之後感到些許悲哀,八十年代初來美國時,不也是這樣嗎?打電話非常方便,辦事效率很高,可是漸漸就淪落到現在的慘況,而我竟然已經適應惱人低效的電話操作了。打電話,尤其是給政府部門打電話,首先要過五關斬六將,衝過機器人的層層封鎖,然後需要耐心吊在電話上幾十分鍾,才有希望跟“真人”說幾句話。而對方又非常可能是搞不清狀況的,這幾十分鍾往往是白費勁。美國人的火氣能不大嗎?火氣大了能彬彬有禮嗎?所以啊,澳洲太好了,有真人接電話,高效解決問題。心裏舒暢了,才會熱情客氣地幫助他人。
然而,AI 的無孔不入還能讓澳洲的美景維持多久?這顯然是另一個話題了。
新年第一天,祝福海風姐及家人新年健康快樂,萬事如意!:))
對您的很多文章印象深刻,我記得有記錄在上海時中學大學生涯的,剛好那一帶,離我工作單位不遠,所以印象深刻。還記得在黑龍江插隊的故事……可惜一些文章似乎不全了,好遺憾。
祝新年快樂。
您是不是寫過一篇文章,講述墨西哥人一家兄弟姐妹七八人,在美國奮鬥的故事。我印象很深,可是剛才沒找到。
。祝海風新年吉祥快樂
遙祝新年快樂:)
精彩遊記,海風姐一路玩得很盡興,有朋友陪伴真好。我也是怕機器接電話,艾瑪。
新年快樂!
新年快樂,一切如意!
新年快樂!